962 篇
812 篇
25028 篇
1943 篇
1451 篇
1926 篇
1761 篇
624 篇
3167 篇
6764 篇
2113 篇
317 篇
222 篇
982 篇
114 篇
343 篇
216 篇
1838 篇
538 篇
1783 篇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综合] [2024-01-16]
当前时点军工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长期景气度明确向上 I. 截止于2023年11月15日,从历史来看目前,申万国防军工指数PE-TTM为52.54,处于过去5年8.70%分位,安全边际较高。军工行业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强国必先强军,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军工行业的长期景气趋势明确向上。II. 2024年军工行业有望迎来拐点,行业景气度有望回升,关注12月底前或明年春节后的时间节点。
[综合,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24-01-15]
触觉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电子皮肤”。对照人体皮肤触觉感知系统,人形机器人也可以拥有触觉。触觉传感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材料的电学或机械性质,能够感知物体表面触摸变化的传感器。根据其作用原理可分为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等等,其中抗干扰能力、精度是衡量触觉传感器的核心要素。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综合] [2024-01-15]
从各行业横向比较来看,2023 年第 51 周(2023 年 12 月 1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15 日),机械设备行业相对沪综指周累计超额收益为正,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 10,周累计超额收益为 1.07pct。2023 年至今机械设备行业年累计超额收益为 5.87pct。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 [2024-01-15]
七大基础增材技术成熟,推动行业发展。增材技术分为 7 大类,分别是:立体光固化(SLA)、粘结剂喷射(3DP)、定向能量沉积(DED)、 薄材叠层(LOM)、材料挤出(FDM)、材料喷射(PloyJet)、粉末床熔融(SLM、SLS、EBM)。目前主流使用的3D打印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金属类与非金属类,SLM、SLS和EBM是主流的成型工艺。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4-01-15]
年初至今,东证指数在企业盈利持续上行的预期下,表现较好。其中,半导体板块尤其是半导体设备板块公司股价表现强劲、交易量领先。日本半导体设备板块年初至今(截至 12 月 14 日)总市值上涨 58.0%,超过费城半导体指数的 55.2%。主要由于:1)市场预期半 导体周期触底回升,企业业绩有望改善;2)生成式 AI 需求高涨情况下,先进封装产能加速扩充,日本作为全球半导体前后道设备最重要的供应基地之一,深度受益。年初至今,东证成分股中,半导体及半导体生产设备日均成交额达 34.6 亿美元,领跑其他行业板块,成交额前 5 位的企业为 Lasertec、东京电子、爱德万、瑞萨、DISCO。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4-01-15]
聚碳酸酯(PC)是具有优异性能的工程塑料,2015 年以来快速国产化,大量企业进入 PC 产业,2022 年以前产能保持快速增长,但始终维持大量进口状态,2019-2021 年进口量都在 150 万吨以上。2023 年以来 PC 行业的供需格局出现若干积极向好变化:(1)PC 供应端产能增速回归理性;(2)国内产业链企业普遍 完成了一体化配套和新产品开发,产业竞争力增强;进口替代过程显著加速,进口替代叠加反向出口有望带动百万吨量级的国内产量;(3)2022 年以来 PC 价格有较大幅度下跌,与其他竞争性材料相比性价比大幅提升;(4)PC 在终端下游,尤其是消费电子的新应用层出不穷,拉动了下游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批发和零售业] [2024-01-15]
当前阶段,电商渠道增速放缓,分流影响减弱,渗透率提升斜率有所降低;同时购百、超市等传统实体零售企业仍处于恢复阶段,投资现金支出和拓店节奏大幅减缓,预计未来一年内将以 现有门店内生经营效率改善为核心举措,因此传统综合电商和实体零售渠道或逐步进入供给相对稳定的阶段。然而,当前经济景气相对偏弱,消费理性化趋势延续,或仍能赋予部分新业态 结构化的增长机遇。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024-01-15]
供给:1-11 月原煤同比增速明显放缓,11 月环比上涨。2023年1-11月,原煤累计产量实现 42.39 亿吨,同比增 2.90%,增速较2022 年同期明显下降。11 月当月实现 4.14 亿吨,同比增 4.60%,环比增6.49%。需求:终端需求缓降,11 月需求端边际改善。基建和制造业坚挺,终端需求平稳。前 11 月电力和非电需求分化。
[批发和零售业,医药制造业] [2024-01-15]
复盘 2023:业绩分化,估值下调,持仓走低。美容护理板块 2023 年绝对与相对收益均较弱。背后有业绩下修+估值下调双重因素,更多是景气度走弱下的估值下调。消费偏弱下医美与美妆业绩均有分化,但分化因素各异。医美分化更多源于需求弹性差异,美妆品牌分化则更多源于个体经营差异,亦有美妆品牌内部积极调整迎来边际改善。
[综合,医药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 [2024-01-15]
化妆品:挖掘国货Alpha机遇。行业渠道红利下行,整体需求表现放缓的背景下,国货品牌表现有所分化,优质国货表现亮眼。展望未来,日本核废水事件、消费者消费理念转变、国潮风为国货化妆品提供机遇与空间,消费者对国货产品认知和需求不断加大,国货排名逐步提升,国产渗透率有望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具备强研发力成为国货发展的核心底层支撑,同时品牌矩阵、大单品产品力、功效性等助力优质企业快速发展,建议关注:1)产品矩阵丰富、业绩确定性强的标的:珀莱雅;2)聚焦优质赛道,打造功效优势标的:贝泰妮、巨子生物、华熙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