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8 篇
1057 篇
326809 篇
3242 篇
7544 篇
2207 篇
2753 篇
531 篇
37486 篇
9163 篇
3116 篇
739 篇
2289 篇
1311 篇
447 篇
752 篇
1386 篇
2587 篇
2739 篇
3950 篇
[医药制造业] [2020-03-14]
公司2019 年实现营业收入115.55 亿美元,同比增长1.9%,剔除业务剥离和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后,同比增长3.9%,实现净利润8.24 亿美元,同比-7%,主要系营业收入增速减缓及并购和网络安全投入带来的管理费用提升。分业务看,2019 年公司LCD 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0 亿美元,同比-0.4%,CDD 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5.78 亿美元,同比增长6.1%。分地区看,2019 年美国地区实现营业收入89.81 亿美元,同比增长1.6%,海外业务实现营收25.74 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英国地区实现营收5.1 亿美元,同比增长15.7%,总体业绩保持低增速。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020-03-14]
年初至今餐饮旅游指数下跌3.8%,在中信29个行业中排名第25。目前板块整体估值43倍,相对万得全A估值溢价141%, 略高于2015年以来均值。从细分板块来看,人力资源&化妆品子版块涨幅靠前。免税/自然景区估值相对较低,酒店/餐饮接近估值中枢。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0-03-14]
20 年2 月数据聚焦光学、晶圆代工、服务器和存储。过去一个月(2020.2.10 - 2020.3.10) 恒生信息技术指数-6% (恒生指数-8%) ,台湾电子指数-7%(台湾加权指数-5%) ,系因海外疫情升温。彭博一致性预期出现上修的为中芯国际, 系因公司对1Q20 指引优于预期。就月度来看,受新冠病毒影响,电子下游的同比和环比普遍下滑。
[医药制造业] [2020-03-14]
新冠病毒可导致呼吸衰竭,呼吸支持设备不可或缺。2019-nCov 病毒传染性强,可造成多脏器感染损伤,肺部损伤致呼 吸衰竭尤为重要。在重症诊疗方案中,由于缺乏抗病毒特效药,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针对性的使用药物 及呼吸支持手段。根据中国确诊患者的发病统计来看,新冠肺炎患者中 19%的重症、危重症患者需要更加集中、高端的 重症监护治疗资源,环 ICU 重症医疗设备需求急速增加。
[医药制造业] [2020-03-14]
截至2020 年3 月10 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病例超10 万例,其中海外病例超3万例。韩国、意大利、伊朗为累计确诊病例数最多的三个国家。基于各国疫情发展阶段和国情的不同,各国采取的防疫措施不一。
[医药制造业] [2020-03-14]
公司2019 年营业收入110.88 亿美元,同比增长6.5%,剔除汇率影响后实现收入112.47 亿美元,同比增长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83 亿美元,同比-9%,下滑主要原因是所得税费用的增加,此外小数股东权益的增加也进一步摊薄利润。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0-03-14]
从5G基础建设、到电子半导体材料、再到软件应用、娱乐化、AI化集成。整个科技股的投资具有连贯性,有其自身产业发展内在逻辑存在。当前市场特别是科技股的投资不是主题跟风,而是围绕着核心资产、核心国产供给、信息消费的主脉络来进行的。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020-03-14]
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了《国家能源局关于 2020 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政策总体延续了 2019年文件思路,包括:积极推进平价上网项目、有序推进需国家财政补贴项目、全面落实电力送出消纳条件、严格项目开发建设信息监测。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2020-03-14]
中国工业机器人经历了长达20 年高增长,销量连续7 年全球第一。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4 万台,全球占比33%;保有量57.5 万台,全球占比23%;均为全球第一。2002-2018 年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36%,2010-2018年销量复合增速33%,2013-2018 年销量复合增速3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0-03-14]
六部门发政策制造标准通知,引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2020 年3 月5 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工程院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增材制造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20-2022 年)》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增材制造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增材制造标准对产业发展的规制和引领作用。增材制造,俗称‚3D 打印‛,被誉为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增材制造技术在个性化定制、复杂结构部件制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传统工厂生产加工模式及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变革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标准引领为行动原则,到2022 年,对接国际的增材制造新型标准体系将基本建立,以促进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