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91.出口金枪鱼罐头中组胺及微生物控制的HACCP应用技术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4-15]
以金枪鱼(Skipjack Tuna)罐头生产加工过程为例,分析了生产原料及罐头生产流程各环节物料微生物变化情况,部分工艺参数对细菌总数及组胺产生的影响;确定了原料验收、解冻清洗、预蒸煮和配料封罐为主要关键控制点,并制定HACCP计划,建立相应的监控程序和纠偏措施.经HACCP计划实施前后细菌总数与组胺质量分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解冻阶段细菌数减少约30%,成品细菌总数减少49%,成品中组胺质量分数也从3.5 mg/kg降至1.5 mg/kg,同时提高了水产制品卫生品质及保质期.
关键词:金枪鱼;组胺;微生物;控制;HACCP
-
20392.响应面法优化水飞蓟粕固态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4-15]
以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为考察指标,利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试验,研究固态发酵水飞蓟粕生产蛋白质饲料的最佳培养基条件.优化得到的最佳培养基组成:水飞蓟粕:麸皮:玉米粉(质量比)为8∶1.5∶0.5,添加质量分数1.11%葡萄糖、1.40%尿素和0.56%磷酸二氢钾.发酵样品粗蛋白质质量分数达38.43%,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为88.92%,较未发酵水飞蓟粕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70.12%)提高18.80%.
关键词:水飞蓟粕;固态发酵;响应面分析法;体外消化率
-
20393.低/零反式脂肪酸食品专用油脂加工新技术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4-15]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健康的诉求日益提高,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得到了全球的重点关注和普遍认可.在食品中消除及限制反式脂肪酸的行动已经在世界多国开展起来.2011年11月2日,卫生部发布《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之一,强制要求以氢化油为配料的食品营养表中,要标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该通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与此同时,国内外行业各研究人员及油脂食品厂家,竞相改进加工工艺,研究开发低/零反式脂肪酸油脂及其产品的制造技术.
关键词:
-
20394.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4-15]
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属于乳杆菌科中的乳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植物乳杆菌是人体胃肠道的益生菌群,代谢可以产生有机酸、细菌素、过氧化氢、双乙酞等多种天然抑菌物质,具有维持肠道内菌群平衡,降低胆固醇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等多种功能.国外对植物乳杆菌的研究报道比较多.D Fayol Messaoudi等从希腊干酪中分离到一株植物乳杆菌,通过与沙门氏菌的共同培养发现,此菌对沙门氏菌具有强烈的杀死作用.S Rokka等从泡菜中分离到的植物乳杆菌菌株则对幽门螺杆菌有制作用.
关键词:
-
20395.桔皮中橙皮苷的新型双水相萃取
[食品制造业] [2014-04-15]
采用新型双水相体系对桔皮中橙皮苷进行分离、纯化研究,考察了粗提物用量、pH、温度等参数对橙皮苷在两相间的分配及其回收率的影响.首先选取2种低分子有机物及3种无机盐分别构成双水相体系,用浊点法对其成相性能进行研究.选取其中成相性能较好的物质构成双水相体系,对橙皮苷的乙醇粗提物进行双水相分离,考察体系及其成相浓度对橙皮苷分配系数的影响.用所得最佳体系——丙酮-K2HPO4双水相体系对桔皮中橙皮苷进行分离.最佳条件下,橙皮苷的萃取收率可达96.69%.采用制备型HPLC对其进一步纯化,梯度洗脱时分离效果较好.经测定,双水相体系纯化后,橙皮苷样品纯度约为71.36%.经制备型HPLC精制所得橙皮苷纯度为96.09%.橙皮苷总回收率为83.54%.
关键词:橙皮苷;双水相体系;萃取;hesperidin;aqueous two-phase system;extraction
-
20396.高富硒酵母菌诱变选育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4-15]
对36株不同来源的酵母菌进行了硒耐受性分析和比较,获得l株硒耐受性和富硒能力较强的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菌株1254.以该菌株为出发菌株,进行了亚硝基胍诱变和亚硒酸钠抗性筛选、紫外线诱变和乙硫氨酸抗性筛选等两轮突变和筛选,获得突变菌株1254-6-1,其生物量、总硒含量、有机硒的含量及转化率达到7.60g/l、5 626.00μg/g、4 879.99μg/g、86.74%,分别为原始出发菌株的1.85倍、7.90倍、9.35倍、1.18倍;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出发菌株,其中蛋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分别是出发株的135%和194.10%.
关键词:富硒酵母菌;选育;有机硒;蛋氨酸;胱氨酸;selenium-enriched yeast;breeding;organic-Se;methionine;cystine
-
20397.不同发酵天数对“栓钱菌质”急性毒性及抗炎、镇痛作用的影响
[食品制造业] [2014-04-15]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小鼠扭体试验和耳廓肿胀试验,比较7个不同发酵天数(0、7、20、41、48、62、69 d)的“栓钱菌质”的急性毒性及抗炎、镇痛作用,研究了不同发酵天数对其毒性效应和抗炎、镇痛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发酵天数“栓钱菌质”毒性下降率(%)大小如下:0 d≈7 d<20 d≈41 d<48 d<62 d<69 d.扭体反应次数大小如下:69 d≈62 d>48 d>41 d≈20 d>0 d>7 d;与空白对照相比,0、7、20、41、48 d者与马钱子生品一样,均明显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5),表明发酵48 d内基本保留了生品原有的镇痛作用;而62 d和69 d者则此活性消失,且与阳性对照(吲哚美辛)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耳廓肿胀下降率(%)大小如下:7 d≈20 d>41 d>48 d>0 d>>62 d>69 d;与空白对照相比,0、7d、20、41、48 d者与生品相同,皆可显著抑制致炎后小鼠的耳廓肿胀率(P<0.05或0.01),表明发酵48 d内抗炎作用没有明显变化.综合分析不同发酵天数“栓钱菌质”毒性和药效的结果,确定其发酵终点应选择在第41~48 d较适宜.
关键词:"栓钱菌质";发酵时间;马钱子;急性毒性;镇痛;抗炎
-
20398.适应性进化策略强化厌氧产氢菌群的发酵效能
[食品制造业] [2014-04-15]
厌氧发酵产氢菌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其在生理生化行为上的异质性,如对有机酸胁迫响应的不一致性,这种异质性形成产氢过程中的“短板效应”,限制了菌群整体发酵能力.以外源丁酸胁迫结合选择性化学抑制剂作为复合选择性压力,在连续流中对产氢菌群进行适应性进化,其目的在于消除菌群中导致“短板效应”的微生物,同时富集带有有益进化的产氢细菌,从而强化厌氧菌群的整体发酵效能.分析表明,进化菌群产氢效能的提高主要归因于耐酸能力的提高、竞争途径的弱化、氢化酶和NADH-铁氧还蛋白氧化还原酶(NADH-ferredoxin oxidireductase)活性的提高.
关键词:发酵制氢;适应性进化;异质性;短板效应
-
20399.新型复合酶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
[食品制造业] [2014-04-15]
为了降低麦糟中的非淀粉多糖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促进家禽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者研究了溢多酶和阿魏酸酯酶在不同的温度、酶解时间、阿魏酸酯酶添加量、麦糟水分质量分数及酶的添加方式等条件下麦糟的降解效果,以及酶解后的麦糟对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时间2.5 d,操作温度40℃,水分质量分数50%,添加阿魏酸酯酶酶量为6.6-8.8 U/g麦糟,阿魏酸酯酶与溢多酶同时添加对麦糟酶解效果最好.将按不同方式酶解后的麦糟以7%的比例添加入肉鸡日粮中,与不加酶组对比,同时添加阿魏酸酯酶及溢多酶的实验组日增重提高4.37 %(P>0.05),料肉比降低7.63%(P<0.01),阿魏酸酯酶与溢多酶能够显著促进肉鸡的生长.
关键词:阿魏酸酯酶;木聚糖酶;麦糟;饲料;抗营养因子
-
2040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3种李斯特氏菌的快速分类鉴定
[食品制造业] [2014-04-15]
为建立李斯特氏菌属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英诺克李斯特氏菌3种菌的傅立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数据库及FT-IT分类鉴定方法,作者应用FT-IR技术对3种李斯特氏菌进行指纹图谱数据采集,建立了3种李斯特氏菌的标准FT-IR导数谱数据库,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分级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两种聚类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两种聚类模型均可成功将3种李斯特氏菌进行区分,FT-IR光谱数据库可用于FT-IR技术对3种可疑李斯特氏菌进行鉴定.FT-IR分析方法简便、快速、易操作,结果重现性好,是一种区分3种李斯特氏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李斯特氏菌;主成分分析;分级聚类分析;分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