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799 篇 当前为第 158 页 共 280

所属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 1571.固体碱催化合成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聚甘油、樟树籽仁油脂肪酸为原料,固体碱KOH/Al2O3为催化剂,催化酯化合成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聚甘油与中碳链脂肪酸质量比、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的合成工艺.最优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20℃、反应时间2.5h、聚甘油与中碳链脂肪酸质量比2∶1、催化剂用量4.5%,该条件下酯化率为87.5%,所得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的酸值(KOH)、皂化值(KOH)、碘值(Ⅰ)、熔点分别为1.86 mg/g、148.4 mg/g、2.9 g/100 g、47.3℃.
    关键词:樟树籽仁油;聚甘油;固体碱;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
  • 1572.用正己烷-乙醇-水三元双液相从橡胶籽提油脱氰苷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响应面法对用正己烷-乙醇-水三元双液相从橡胶籽提油脱氰苷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以烷料比、醇料比、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以橡胶籽油得率及氰苷脱除率为因变量建立数学模型,获得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烷料比为6.26∶1,醇料比为8.36∶1,提取时间79.11 min,提取温度55℃,乙醇体积分数为70%.在此条件下,橡胶籽油得率可达41.92%,氰苷脱除率可达91.11%.
    关键词:橡胶籽;双液相;提油;脱氰苷;响应面法
  • 1573.仪器测量法用于碎裂性食品感官评价参照物的筛选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质构仪的压缩模式对20种国内具有消费规模的相关知名品牌食品为碎裂性食品进行仪器测量,根据测定结果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所选样品进行分类,依据变异系数筛选出7种样品,采用感官量值估计方法对所选样品进行评分.结果显示:仪器测量值与感官估计值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 =0.921 4),同时二者之间符合Stevens幂定律.表明仪器测量不仅可作为感官评价参照物体系建立的辅助评价体系,而且能够更加准确、方便、快捷的建立可信的参照物体系.
    关键词:感官评价;碎裂性食品;仪器测量;参照物;聚类分析
  • 1574.不同提取方式茶叶籽油脂肪酸及VE组成分析与比较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脱壳茶叶籽为原料,分别采用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压榨法及索氏法从茶叶籽中提取茶叶籽油,采用国标方法分析了不同提取方式得到的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VE组成.结果表明: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不同萃取阶段得到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变化规律,随着萃取压力及温度的升高,超临界CO2萃取出部分微量脂肪酸,包括:C14∶0、C16∶1、C20∶0,而这些脂肪酸在采用压榨法及索氏法提取得到的茶叶籽油中未检出.茶叶籽油中VE以α-VE为主,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茶叶籽油,VE主要在第一阶段被萃取出来,后呈逐段降低趋势,而且第一阶段茶叶籽油中VE含量高于压榨法及索氏法.
    关键词:茶叶籽油;萃取;VE;脂肪酸
  • 1575.微波辅助萃取米糠油的工艺优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通过微波辅助提取米糠油.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溶剂种类、微波功率、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料液(米糠与溶剂)比对米糠油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萃取温度65℃,微波功率600W,微波处理时间100s,料液比1∶5,米糠油提取率为19.16%.微波辅助提取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效率高、毛油质量好等优点.
    关键词:微波萃取;米糠油;工艺优化
  • 1576.超导强磁场下小麦霉菌呼吸强度变化分析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霉菌呼吸作用是粮食储藏陈化和霉变的关键因素,为真实了解小麦储藏期间霉菌的呼吸效果,开展了储藏小麦霉菌所产生CO2浓度变化的探索工作.通过对照不同条件下霉菌呼吸作用中CO2浓度与超导强磁场中不同强度和温度所对应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在菌丝生长期时,CO2浓度的增加快于其他阶段,霉菌呼吸旺盛,它是小麦储藏中霉菌活动强化和可能出现霉变关键时期;在5T(Tesla,特斯拉)和7T的强磁场中,霉菌呼吸中CO2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曲线呈现平坦变化或减小之势,同时脂肪酸值也出现类似的变化,这显示了强磁场的处理具有抑制霉菌呼吸作用.
    关键词:超导强磁场;小麦;霉菌呼吸;CO2;superconducting magnet field;wheat;mould respiration;CO2
  • 1577.大豆油不同储藏技术的效果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通过在高温40℃条件下对大豆油进行充N2加脱氧剂、负压、添加TBHQ方式储藏,同时研究15、25、40℃常规储藏条件下的密闭储藏,经过储藏240 d,每隔30 d取样测定,研究了储藏期间大豆油的色泽、酸值、过氧化值、碘值及p-茴香胺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样的储藏条件下,温度越低储藏效果越好;在40℃条件下,添加TBHQ效果最好,脱氧效果稍优于负压,充N2效果最差;充N2、加脱氧剂、负压等气调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温下油脂氧化酸败问题,而添加TBHQ可以极大地减缓大豆油品质劣变.
    关键词:大豆油;储藏温度;储藏方式;品质变化
  • 1578.高压处理对大米蛋白溶解性及其分子特征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研究了pH 8.0和pH 10.0条件下500 MPa高压处理对热变性大米蛋白溶解性的影响,并用Sephadex G - 100色谱和SDS - PAGE分析了其分子特征的变化,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米蛋白的表观特征.结果显示,pH 8.0时500 MPa处理可使大米蛋白的溶解性由12.03%提高到19.15%,pH 10.0时高压处理则可由16.60%提高到24.87%.高压处理后的大米蛋白颗粒表面疏松,可使较大的蛋白质分子溶出,也产生了更小的蛋白质分子,且高压与非高压时溶出的蛋白质组分具有不同的紫外吸收特征.高压处理后的可溶性蛋白中均含有14、35 ku和少量22 ku亚基,非可溶性部分中除上述亚基外,还含有12、16、110 ku亚基.表明不同高压处理影响大米蛋白的溶解性能和分子特征,但对亚基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大米蛋白;高压;溶解性;分子特征
  • 1579.响应面优化大豆乳状液冷冻微波解冻破乳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针对大豆水酶法提油过程中产生乳状液难以破乳的问题,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微波解冻温度、微波解冻功率和微波解冻时间5个因素为自变量,以乳状液中油脂回收率为响应值,通过SAS9.2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冷冻温度-16.9℃,冷冻时间17.5 h,微波解冻温度62.4℃,微波解冻功率666.5W,微波解冻时间10.5 min.在此最佳条件下,响应面有最优值为(96.89±1.43)%.采用显微成像观察法分析了水酶法提取工艺形成的乳状液中脂肪球分布情况,通过比对发现冷冻微波解冻破乳后脂肪球粒径明显增大,油脂更易释放.
    关键词:响应面;水酶法;乳状液;冷冻微波解冻;破乳
  • 1580.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油茶籽油掺入豆油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傅里叶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应用于不同比例(0%~50%)的豆油和油茶籽油的二元体系样品,通过各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回归方法的优化,建立了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豆油含量的近红外光谱的定量模型.以“二阶导数+ Norris derivative filter”的最佳预处理方法和PLS的回归方法所建模型最佳,其校正相关系数(Rc)和校正标准误差( RMSEC)分别为0.999 99、0.057 70;交叉检验相关系数(Rcv)和交叉检验校准误差(R MSECV)分别为0.999 99、0.071 9;最优波段为5 037.16 ~4 728.60 cm-1、7 852.72 ~7 089.04 cm-1、8 577.82~8 323.26 cm-1;最佳主因子数为6.另外,经外部验证15份随机样品的化学值和NITS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2)为0.998.表明近红外透射光谱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定量分析掺假油茶籽油中豆油的含量(范围为0%~50%).
    关键词:近红外透射光谱;油茶籽油;掺假;豆油;偏最小二乘法
首页  上一页  ...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