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799 篇 当前为第 157 页 共 280

所属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 1561.超声强化镍催化油脂共轭反应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研究了超声强化镍催化剂催化油脂共轭反应的效果.在超声作用下,以大豆油为原料,镍为固体催化剂,氮气为保护气,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别考察了超声功率、超声作用方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油脂共轭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5W,超声作用方式5 s/7 s,催化剂用量10%,反应时间50 min,反应温度14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油脂共轭亚油酸含量为7.498 mg/mL.
    关键词:大豆油;超声;镍催化剂;油脂共轭反应;共轭亚油酸;soybean oil;ultrasonic;Ni catalyst;conjugated reaction of oil;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 1562.响应面优化脂肪酶催化酸解合成共轭亚油酸磷脂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商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共轭亚油酸(CLA,80%)和大豆磷脂( PC90)酸解反应合成富含CLA的结构磷脂.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了在正己烷溶剂体系中,底物摩尔比、酶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中CLA含量的影响.通过分析验证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CLA与大豆磷脂的摩尔比6∶1,酶用量30%(以底物总质量计),反应温度48℃,反应时间64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产物中CLA的含量为24.18%.
    关键词:响应面法;酸解;共轭亚油酸;结构磷脂
  • 1563.油菜籽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油菜籽干燥技术是油菜籽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干燥方法及工艺的不同对油菜籽的品质有显著影响.依据国内外关于油菜籽干燥机理、数学模拟、干燥工艺及品质分析等研究成果,综述国内外油菜籽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油菜籽热风干燥、就仓干燥、微波干燥、高压电场和过热蒸汽干燥等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目前油菜籽干燥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了油菜籽干燥研究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后续的油菜籽干燥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菜籽;干燥;现状;进展
  • 1564.树脂柱色谱纯化甘油磷脂酰胆碱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研究了树脂柱色谱纯化甘油磷脂酰胆碱(L-α- GPC)的可行性,通过树脂筛选,确定D001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为最佳纯化树脂,并对纯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静态实验得到最优条件:上样质量浓度1.52 mg/mL,样品溶液pH为7,吸附时间300 min,解吸液为去离子水.在静态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树脂柱色谱纯化L-α - GPC的动态实验,对吸附流速、解吸液和解吸流速进行优化.动态实验最优条件:吸附流速2 mL/min,解吸液为去离子水,解吸流速2 mL/min.依据动态实验最优条件,最终L -α- GPC的纯度为96%,回收率为54.1%,这表明树脂柱色谱纯化L-α - GPC的方法是经济、方便、可行的.
    关键词:树脂柱色谱;甘油磷脂酰胆碱;纯化;最优条件
  • 1565.Klebsiellasp.B-36的分离鉴定及产脂肪酶特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从郑州西郊采集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到一株产耐高温酸性脂肪酶菌株B-36,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克雷伯氏茵(Klebsiella sp.).对该菌株产脂肪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适宜作用温度为60℃,适宜pH 4.0,该酶在60℃热处理70 min酶活力可保持在80%以上,说明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该酶在酸性环境中静置lh后还保持70%以上的酶活力,说明该酶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金属离子Mg2+、Ca2、Na+以及EDTA对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Fe3+、Cu2+及ZN2+对酶有抑制作用,K+对酶几乎没有影响.
    关键词:克雷伯氏菌;酸性脂肪酶;分离;鉴定;酶学特性;Klebsiella sp.;cid lipase;isolation;identification;lipase properties
  • 1566.全程低温精制工艺对油茶籽油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油茶籽油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性营养成分,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然而,初榨油茶籽油中还含有一些不良物质和浓重的气味,需要通过精炼去除后才能成为高质量的商业产品.由于大部分的生物活性物质是热敏感型化合物,因此精炼温度是影响精炼油茶籽油质量的关键工艺参数.通过适度降低传统的精炼温度,优化组合了一套油茶籽油全程低温精炼工艺.应用结果表明,优化的低温精制工艺不仅能有效地去除油茶籽油中的不良成分、产品质量完全符合国家质量标准(GB 11765-2003),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油茶籽油中的活性营养成分.与传统的高温精炼工艺相比,低温精炼油中的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和维生素D3的保留率分别提高了59.2%、54.3%、56.2%和67.8%.
    关键词:精炼温度;精炼油质量特性;生物活性成分;油茶籽油;refining temperatures;quality profiles;bioactive components;Camellia Oleifera Abel seed oil
  • 1567.地沟油的太赫兹波段光谱特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基于太赫兹电磁波与油脂大分子基团的共振反应及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能够灵敏地反映化合物结构与环境的指纹特性,应用该技术测量了普通食用油与多种地沟油的光学参数,得到了样品在0.16 ~0.96 THz频域的吸收谱和折射谱,分析了样品在太赫兹波段的光学性质,提出了地沟油和普通食用油在不同频率下的光谱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太赫兹光谱信息可作为辨别地沟油与合格食用油的理化指标,可为地沟油的快速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太赫兹时域光谱;地沟油;吸收系数;折射率
  • 1568.不同类型甘薯品种主要经济性状和营养成分差异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对20个主栽甘薯品种的经济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分析,表明不同类型间的差异很大,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粗淀粉含量和鲜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ρ=0.967),粗蛋白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ρ=1.000);粗蛋白含量与鲜薯产量、薯干产量、粗淀粉含量均呈负相关.粗纤维的检测结果,基本符合专业技术人员肉眼判断结果.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与甘薯专业委员会的分类结果有差异,但甘薯品种经济性状突出,营养成分基本均衡,遗传距离远的品种基本自成一类.徐薯18和南薯88这两个品种各方面经济性状突出,遗传配合力高,仍然可以作为当前北方薯区甘薯育种的骨干亲本.
    关键词:甘薯;品种;经济性状;营养成分;差异
  • 1569.高活性油脂加氢催化剂的制备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硅酸钠和盐酸为原料制备载体多孔二氧化硅,以金属硝酸盐为前驱体,沉淀法制备油脂加氢催化剂,考察了制备方法,镍负载量,二氧化硅载体比表面积,催化剂助剂铁、钴等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淀法效果优于浸渍法;最佳镍负载量为30%左右;二氧化硅载体的最佳比表面积为500~600 m2/g;最佳镍铁质量比为100∶1;创新采用钴助剂,镍钴最佳质量比仅为2 000∶1.镍钴复配催化剂具有制备过程简便,成本低廉,活性高等优点.
    关键词:油脂;加氢;镍催化剂;复配;oils and fats;hydrogenation;Ni catalyst;complex
  • 1570.品种与环境效应对裸燕麦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测定了2007—2010年来自9个产地59个品种共97份燕麦样品的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产地、年份间的差异,并对燕麦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燕麦中油脂平均含量为6.42%,受年份影响显著,而产地影响不显著;燕麦油脂脂肪酸主要成分油酸、亚油酸比例接近1∶1,约占总脂肪酸的80%,脂肪酸组成受产地、年份影响均显著;所收集燕麦样品根据所测定油脂指标可聚为3类,但类间差异主要体现在油酸含量上.
    关键词:燕麦;品种;产地;年份;油脂;脂肪酸
首页  上一页  ...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