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811 篇 当前为第 160 页 共 282

所属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 1591.地沟油的太赫兹波段光谱特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基于太赫兹电磁波与油脂大分子基团的共振反应及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能够灵敏地反映化合物结构与环境的指纹特性,应用该技术测量了普通食用油与多种地沟油的光学参数,得到了样品在0.16 ~0.96 THz频域的吸收谱和折射谱,分析了样品在太赫兹波段的光学性质,提出了地沟油和普通食用油在不同频率下的光谱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太赫兹光谱信息可作为辨别地沟油与合格食用油的理化指标,可为地沟油的快速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太赫兹时域光谱;地沟油;吸收系数;折射率
  • 1592.仪器测量法用于碎裂性食品感官评价参照物的筛选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质构仪的压缩模式对20种国内具有消费规模的相关知名品牌食品为碎裂性食品进行仪器测量,根据测定结果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所选样品进行分类,依据变异系数筛选出7种样品,采用感官量值估计方法对所选样品进行评分.结果显示:仪器测量值与感官估计值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 =0.921 4),同时二者之间符合Stevens幂定律.表明仪器测量不仅可作为感官评价参照物体系建立的辅助评价体系,而且能够更加准确、方便、快捷的建立可信的参照物体系.
    关键词:感官评价;碎裂性食品;仪器测量;参照物;聚类分析
  • 1593.不同提取方式茶叶籽油脂肪酸及VE组成分析与比较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脱壳茶叶籽为原料,分别采用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压榨法及索氏法从茶叶籽中提取茶叶籽油,采用国标方法分析了不同提取方式得到的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VE组成.结果表明: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不同萃取阶段得到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变化规律,随着萃取压力及温度的升高,超临界CO2萃取出部分微量脂肪酸,包括:C14∶0、C16∶1、C20∶0,而这些脂肪酸在采用压榨法及索氏法提取得到的茶叶籽油中未检出.茶叶籽油中VE以α-VE为主,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茶叶籽油,VE主要在第一阶段被萃取出来,后呈逐段降低趋势,而且第一阶段茶叶籽油中VE含量高于压榨法及索氏法.
    关键词:茶叶籽油;萃取;VE;脂肪酸
  • 1594.品种与环境效应对裸燕麦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测定了2007—2010年来自9个产地59个品种共97份燕麦样品的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产地、年份间的差异,并对燕麦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燕麦中油脂平均含量为6.42%,受年份影响显著,而产地影响不显著;燕麦油脂脂肪酸主要成分油酸、亚油酸比例接近1∶1,约占总脂肪酸的80%,脂肪酸组成受产地、年份影响均显著;所收集燕麦样品根据所测定油脂指标可聚为3类,但类间差异主要体现在油酸含量上.
    关键词:燕麦;品种;产地;年份;油脂;脂肪酸
  • 1595.不同类型甘薯品种主要经济性状和营养成分差异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对20个主栽甘薯品种的经济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分析,表明不同类型间的差异很大,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粗淀粉含量和鲜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ρ=0.967),粗蛋白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ρ=1.000);粗蛋白含量与鲜薯产量、薯干产量、粗淀粉含量均呈负相关.粗纤维的检测结果,基本符合专业技术人员肉眼判断结果.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与甘薯专业委员会的分类结果有差异,但甘薯品种经济性状突出,营养成分基本均衡,遗传距离远的品种基本自成一类.徐薯18和南薯88这两个品种各方面经济性状突出,遗传配合力高,仍然可以作为当前北方薯区甘薯育种的骨干亲本.
    关键词:甘薯;品种;经济性状;营养成分;差异
  • 1596.高活性油脂加氢催化剂的制备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硅酸钠和盐酸为原料制备载体多孔二氧化硅,以金属硝酸盐为前驱体,沉淀法制备油脂加氢催化剂,考察了制备方法,镍负载量,二氧化硅载体比表面积,催化剂助剂铁、钴等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淀法效果优于浸渍法;最佳镍负载量为30%左右;二氧化硅载体的最佳比表面积为500~600 m2/g;最佳镍铁质量比为100∶1;创新采用钴助剂,镍钴最佳质量比仅为2 000∶1.镍钴复配催化剂具有制备过程简便,成本低廉,活性高等优点.
    关键词:油脂;加氢;镍催化剂;复配;oils and fats;hydrogenation;Ni catalyst;complex
  • 1597.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油茶籽油掺入豆油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傅里叶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应用于不同比例(0%~50%)的豆油和油茶籽油的二元体系样品,通过各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回归方法的优化,建立了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豆油含量的近红外光谱的定量模型.以“二阶导数+ Norris derivative filter”的最佳预处理方法和PLS的回归方法所建模型最佳,其校正相关系数(Rc)和校正标准误差( RMSEC)分别为0.999 99、0.057 70;交叉检验相关系数(Rcv)和交叉检验校准误差(R MSECV)分别为0.999 99、0.071 9;最优波段为5 037.16 ~4 728.60 cm-1、7 852.72 ~7 089.04 cm-1、8 577.82~8 323.26 cm-1;最佳主因子数为6.另外,经外部验证15份随机样品的化学值和NITS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2)为0.998.表明近红外透射光谱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定量分析掺假油茶籽油中豆油的含量(范围为0%~50%).
    关键词:近红外透射光谱;油茶籽油;掺假;豆油;偏最小二乘法
  • 1598.燕麦发芽过程中淀粉理化特性的变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山西产裸燕麦为原料,在控制的条件下发芽72h,每间隔12h取样,测定燕麦淀粉的颗粒结构、溶解度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燕麦发芽过程中,其淀粉颗粒仍保持了原淀粉的外貌形态和X-射线衍射A型图谱特征.发芽处理使燕麦淀粉的溶解度增加,膨胀度减小,同时会导致淀粉冻融稳定性变差,易于老化.但适度的发芽可增加淀粉的透明度,增强淀粉糊的热稳定性和冷稳定性.
    关键词:燕麦;淀粉;发芽
  • 1599.大豆磷脂改性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综述了国内外大豆磷脂的改性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酶法改性.物理改性方法主要包括溶剂分提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色谱柱分离法、膜分离法等;化学改性方法主要包括乙酰化法、羟基化法、酰羟化法、氢化法、磺化及磷脂与金属相互作用等;酶法改性中的酶应用最多的是磷脂酶,包括磷脂酶A1、A2 、C、D.大豆磷脂通过物理、化学或者酶法改性后,改变了HLB值范围,改善了磷脂的乳化特性,提高了磷脂在水中的分散特性,扩大了磷脂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石油等工业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大豆磷脂;物理改性;化学改性;酶法改性
  • 1600.绿色新资源食品——美藤果油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美藤果是从厄瓜多尔引种于云南普洱的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美藤果是一种高油脂、高蛋白、高维生素E含量的油料植物.直接冷榨提取的美藤果油理化指标可达到国家食用油标准,不需精炼,且食用安全无毒.与其他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比较,美藤果油的脂肪酸组成合理,不饱和程度高,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其他食用植物油.由于美藤果的种植周期短、营养丰富,在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和药用工业方面的开发利用前景看好.
    关键词:美藤果油;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应用前景;Sacha inchi oil;physicochemical property;fatty acid composition;application prospect
首页  上一页  ...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