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799 篇 当前为第 152 页 共 280

所属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 1511.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设计实例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5 000 t油罐设计为例,从罐底设计、罐壁设计、罐顶设计、抗震计算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油罐的设计过程和注意事项,以及在设计中遇到校核不合格情况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油罐;罐底设计;罐壁设计;罐顶设计;抗震计算
  • 1512.钛胶RP-HPLC法测定食用油及其制品中的TBHQ、PG和BHT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建立了反相钛胶柱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脂及其制品中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没食子酸丙酯(PG)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的方法.色谱条件:分离柱为Titania Sachtopore-RP柱(250 mm×4.6 mm i.d.,5μm);流动相采用1.0%的磷酸-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90 nm;TBHQ、PG的线性回归范围为0.5~50 μg/mL;BHT线性回归范围为0.5~ 100 μg/mL;TBHQ、PG和BHT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2、0.1和2.0 μg/m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1.61% ~ 114.11%.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用于食用油及其制品中TBHQ、PG和BHT的同时测定,取得满意结果.
    关键词: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没食子酸丙酯(PG);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反相钛胶柱;高效液相色谱法;TBHQ;PG;BHT;reversed-phase of titania;HPLC
  • 1513.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油脂废水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对油脂废水进行强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膜生物反应器对油脂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油、总有机碳(TOC)、氨氮和生化需氧量(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2%、93.8%、88.4%、51.3%和97.5%,相应的平均出水含量为233.6、310.1、95.7、3.9 mg/L和22.6 mg/L;氨氮和BOD5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 18918-2002).在考察膜通量对膜污染的潜势中发现,随着膜通量的提高,跨膜压差(TMP)增加的较快,通过将膜通量降低到8 LMH以下,TMP得以稳定,维持在2~6 kPa之间.
    关键词:油脂废水;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
  • 1514.玉米皮渣水解液高密度发酵生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研究玉米皮渣水解液高密度发酵生产微生物油脂的工艺条件,在10L发酵规模水平上探讨了玉米皮渣水解液取代度、通气量、搅拌速度对生产微生物油脂的影响.在糖浓度6%,玉米皮渣水解液取代度0.8,通气量0.5m3/(m3·min),搅拌速度200r/min,发酵温度(28±1)℃,发酵周期96h时,菌体生物量达19.43g/L,油脂含量为42.37%,油脂产量为8.24g/L.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微生物油脂的化学组成,主要成分为C16及C18脂肪酸,与植物油相似,同时转酯化制备的微生物柴油达到了国家标准.
    关键词:玉米皮渣;微生物油脂;微生物柴油
  • 1515.水飞蓟蛋白组分的理化特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水飞蓟籽仁脱脂粉为原料,采用Osboren法分级提取4种蛋白组分,研究各蛋白组分的理化特性.结果显示:水飞蓟各蛋白组分主要以中、低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电泳条带主要集中分布在32.4~44.5 ku和14.5~24.8 ku两个区域,缺乏高分子质量蛋白,容易消化吸收;水飞蓟各蛋白组分的氨基酸组成合理,种类齐全,富含谷氨酸.其中球蛋白的氨基酸评分最高为83,醇溶蛋白的最低为53;谷蛋白的蛋白质效率比最高,清蛋白的体外消化率和蛋白质消化率校正的氨基酸分数最高,分别达到92.55%和0.73;各蛋白组分中清蛋白的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最好,谷蛋白的持油性最高,醇溶蛋白的功能特性最差.
    关键词:水飞蓟;蛋白组分;理化特性;Silibum marianum;protein fractions;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1516.花生油生物精炼法去除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目前已经筛选出能够固态发酵花生粕降解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微生物菌株,因此可以利用发酵液提取粗酶来降解花生油中的AFB1,并将这种酶反应引入到花生油的精炼工艺中.通过对比精炼工艺,将酶法脱胶(采用磷脂酶A1)与去毒反应相结合.对脱胶去毒过程中反应温度、NaOH添加量、去毒粗酶添加量、磷脂酶A1添加量、反应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实验,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脱胶去毒实验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h,NaOH添加量0.025%,磷脂酶A1添加量600 mg/kg.以添加AFB1为100 μg/kg的花生毛油为实验对象,取样10 g,在去毒粗酶添加量100 μL及优化条件下,AFB1去除率高达81%,去毒反应后花生油的脱胶效果也达到精炼要求(磷含量降至13 mg/kg).
    关键词:AFB1;生物去毒;磷脂酶A1;花生油;脱胶
  • 1517.油茶籽粕和茶皂素中皂苷的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重量法、香草醛-浓硫酸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进行了茶皂素粗提物(皂苷质量分数≥50.0%)、高纯度茶皂素(皂苷质量分数70%~90%)和油茶籽粕中皂苷的定量测定比较研究.结果 表明,取样量对油茶籽粕中皂苷的重量法测定精确度影响较大,采用最佳取样量(3 g)后,测定结果与HPLC法和香草醛-浓硫酸法无显著差异;样品提取方法对油茶籽粕中皂苷的HPLC法定量测定精确度影响也较大,采用索氏提取法可有效去除杂质干扰.改进后的重量法、HPLC法和香草醛-浓硫酸法对纯度不同的样品中皂苷定量测定结果均较为吻合,即均适合于油茶籽粕、茶皂素粗提物和高纯度茶皂素检测.
    关键词:油茶籽粕;茶皂素;皂苷;定量检测
  • 1518.霉菌毒素在肉鸡体内的残留及其控制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为研究霉菌毒素在肉鸡体内的残留情况,并对3种霉菌毒素吸附剂的控制吸附效果评价,选用210羽三黄鸡,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试验鸡分为试验组Ⅰ(霉菌毒素含量AFB124.71 ng/g;OTA 12.3 ng/g;ZEA 274.62 ng/g),试验组Ⅱ(AFB1 41.18 ng/g;OTA 20.57 ng/g;ZEA 457.7 ng/g),其他各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A与吸附剂B,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霉菌毒素严重影响肉鸡的生长性能,添加吸附剂有效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试验组Ⅰ肉鸡肝内AFB1 、OTA、ZEA的残留量分别为(5.07±0.21)ng/g、(1.17±0.06) ng/g、(16.57±1.00) ng/g,肾脏为(2.57±0.25)ng/g、(2.83±0.25) ng/g、(12.17±1.73) ng/g;试验组Ⅱ肝内残留分别为(7.80±0.36) ng/g、(1.83±0.35) ng/g、(20.60±0.90) ng/g,肾脏为(3.90±0.20) ng/g、(4.50±0.75) ng/g、(18.33±0.85) ng/g.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后,均可有效减低体内残留;AFB1、OTA、ZEA在肝中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0.64%、8.74%、15.87%,肾中则降低了24.90%、18.73%、30.98%,而从粪便中排出量分别提高了93.41%、40.24%、72.58%.
    关键词:霉菌毒素;肉鸡;残留;控制;霉菌毒素吸附剂;肝;肾;mycotoxins;table poultry;residue;control;mycotoxin adsorbent;liver;kidney
  • 1519.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豆腐的感官和质构评价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豆制品的豆腥味与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活性有关,为了降低豆腥味,培育出了脂肪氧化酶缺失类型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分析了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大豆(北农103)和普通大豆的脂肪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蛋白质亚基组成、Ca、Mg和植酸磷的含量等理化性质,并以这两种大豆为原料分别用卤水、石膏和内酯为凝固剂加工豆腐,对其豆腐产品进行了感官和质构评价.感官分析结果表明,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北农103)豆腐的豆腥味明显弱于普通大豆豆腐,由北农103大豆品种加工成的内酯和卤水豆腐的质构特性好于普通品种大豆,而石膏豆腐则相反.
    关键词:卤水;石膏;内酯;豆腐;脂肪氧化酶;感官;质构
  • 1520.香榧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主要对香榧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香榧子粗蛋白、粗脂肪、饼粕总糖及淀粉质量分数分别为48.3%、14.6%、37.6%和68.3%.香榧子油的酸值、碘值、过氧化值及皂化值分别为0.95mgKOH/g、131.3g/100g、8.76mmol/kg、137.9mgKOH/g.香榧子油主要由12种脂肪酸组成,饱和脂肪酸以山嵛酸(12.2%)为主,其次是棕榈酸(9.95%)和十七碳酸(0.18%);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41.9%)和油酸(26.0%)较高,还含有3.51%的共轭二烯酸——顺-11,顺-13-二十碳二烯酸;长碳链脂肪酸质量分数较高,达18%.香榧子油Sn-2位脂肪酸主要由油酸(46.5%)和亚油酸(45.3%)组成.香榧子油甘三酯组成中分布比较均匀,主要为β-LOL(7.51%)、LLL(7.32%)、β-LOBe(6.28%)和β-LLBe(6.12%).
    关键词:香榧子油;理化性质;气相色谱;脂肪酸组成
首页  上一页  ...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