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1.基于荧光光谱法的植物油加热氧化规律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为了探寻食用植物油加热后的氧化现象与荧光光谱之间的变化规律,采用了分子同步荧光法和LED固定波长激发的发射荧光光谱法,其中同步荧光光谱法的检测条件是激发波长190~800 nm、波长间隔10 nm,LED激发的发射荧光光谱法的检测条件是固定激发波长为425 nm,同时检测了5种食用植物油(一级大豆油、花生调和油、色拉油、芝麻油、棕榈油)不同加热时间下的两种荧光光谱,发现食用植物油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其同步荧光光谱和固定波长激发的荧光光谱都呈规律性变化,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更具明显,加热后的分子同步荧光光谱在430~490 nm波长区域都产生了新的荧光峰,试验表明植物油的荧光分析可作为研究食用植物油加热氧化过程的一种手段,试验证明,通过分析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可以定性分析常用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程度,并可以区别出5种食用植物油的种类.
关键词:植物油;氧化;荧光光谱
-
1802.灰色链霉菌磷脂酶A1油脂脱胶性能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将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 Dx208-FH12菌株所产磷脂酶A1进行菜籽油脱胶的性能研究.通过Plackett-Burman (PB)实验设计筛选出对脱胶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和加酶量,再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及响应面分析.对于初始含磷量为254.30 mg/kg的菜籽油,得到一个能较好预测菌株Dx208-FH12所产磷脂酶A1脱胶效果的模型回归方程,并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3.0h,反应温度52℃,pH 5.0,加酶量1.8mL(50 g 菜籽油).在最优条件下,脱胶油含磷量最低可降至18.57mg/kg.
关键词:灰色链霉菌;磷脂酶A1;油脂脱胶;响应面
-
1803.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简称CFD)是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有流体流动、热量和质量传递等相关物理现象所做的分析、计算和优化的数值模拟工具.通过CFD技术在储粮通风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对CFD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采用CFD技术模拟储粮中的通风过程中流动、热湿传递过程和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采用CFD对储粮中的流动、传热传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的优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CFD);粮食储藏;流动;传热传质
-
1804.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GB/T 22110-2008为检测方法,对我国市场上销售的主要食用植物油(调和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十八碳类反式脂肪酸有6种检出,同一油种具有相同种类的反式脂肪酸,各种类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具有同步性,并呈显著性相关,各类反式脂肪酸在产生时具有相同的异构几率;当一种食用植物油的某类反式脂肪酸总含量接近或超过相应脂肪酸组成含量时,这份油样肯定不是单一品种的油样;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食用植物油的精炼过程,尤其是脱臭过程;我国存在因为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过高而影响健康的情况,消费者、企业及政府部门应对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食用植物油;反式脂肪酸;气相色谱;检测
-
1805.亚临界水法水解大豆皮制备还原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亚临界水为溶剂,利用高压反应釜水解大豆皮中的纤维素制备还原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制备还原糖的回归模型,优化了最佳水解条件.结果表明,亚临界水法水解大豆皮制备还原糖的最佳工艺为:水解温度170℃,水解时间8.1 min,液固比69.3∶1,压力1 MPa,还原糖得率预测值为39.17%,实测值为38.96%,二者基本吻合.
关键词:大豆皮;亚临界水;水解;还原糖
-
1806.1-甲基-3-磺丙基咪唑硫酸氢盐离子液体催化大豆油脂肪酸甲酯环氧化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通过自制的离子液体催化剂——1-甲基-3-磺丙基咪唑硫酸氢盐[Spmim][HSO4]在无溶剂体系下催化大豆油脂肪酸甲酯与过氧甲酸环氧化反应制备环氧脂肪酸甲酯.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60℃,催化剂添加量6%(占大豆油脂肪酸甲酯的质量),甲酸物质的量与双键物质的量比值为0.8,过氧化氢物质的量与双键物质的量比值为2.6.在此最佳条件下环氧值达到5.44%,环氧化率达到70.42%,环氧脂肪酸甲酯的碘值(Ⅰ)为4.7 g/100 g,大豆油脂肪酸甲酯中的不饱和双键已基本反应完全.
关键词:大豆油脂肪酸甲酯;环氧化;1-甲基-3-磺丙基咪唑硫酸氢盐;离子液体;过氧化氢;甲酸
-
1807.两种油料蛋白制备及其功能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脱脂紫苏籽粕和南瓜籽粕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分别制备紫苏籽分离蛋白和南瓜籽分离蛋白.结果表明,制备的紫苏籽分离蛋白和南瓜籽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9.64%和90.39%,氨基酸组成平衡,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符合FAO/WHO标准.SDS- PAGE显示,紫苏籽分离蛋白和南瓜籽分离蛋白分别由4条、8条带组成.两种分离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比较表明,紫苏籽分离蛋白和南瓜籽分离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均较好,3种分离蛋白的持水性和持油性相差不大.
关键词:油料蛋白;制备;功能性质;氨基酸分析
-
1808.SPME-GC-MS对菜籽毛油和精炼菜籽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菜籽毛油和精炼菜籽油为原料,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装置顶空取样,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菜籽毛油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为硫甙降解产物、氧化挥发物(醛、醇、酮等)及杂环类物质,其中硫甙降解产物以2-甲代-1-丙烯基-氰、4-甲硫基-丁腈、3-苯基丙腈及4-异硫氰基-1-丁烯为主,氧化挥发物以1,5-己二烯-3-醇和反-2-反-4-癸二烯醛为主要成分,杂环类物质则以吡嗪类化合物为主;精炼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为氧化挥发物,以反-2-反-4-庚二烯醛、反-2-反-4-癸二烯醛、反-2-癸烯醛为主,其菜籽油特征性风味不足,主要源于精炼过程中硫甙降解产物及杂环类芳香物质的减少.
关键词:菜籽毛油;精炼菜籽油;挥发性风味成分;SPME-GC-MS
-
1809.鱼油微粒化工艺技术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食用褐藻酸钠、β-环糊精、麦芽糊精和黄原胶作为鱼油的壁囊材料,采用喷雾定型固化法和喷雾干燥法,研究探讨了不同壁囊材料、固化方法、褐藻酸钠质量分数和包埋鱼油含量对鱼油包埋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喷雾定型固化方法好于通常采用的喷雾干燥固化方法.当以褐藻酸钠为包埋材料、包埋鱼油含量为60%时,采用喷雾定型固化方法制得的固体鱼油,其鱼油包埋率大于90%,而采用喷雾干燥时的包埋率则为0.
关键词:微粒化;固体鱼油;喷雾定型
-
1810.不同前处理方法测定植物油中重金属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考察了湿法消解、干法灰化、微波消解3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植物油中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过氧化氢-高氯酸湿法消解为植物油前处理的最佳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植物油中的铅、镉、铬,线性范围内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8.2%、94.5%、84.9%,RSD分别为8.5%、5.3%、9.1%,检出限分别为6.21、0.89、1.99μg/kg.该方法耗时短、操作简单,应用于植物油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植物油;前处理方法;重金属;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