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1.自然发酵法对豌豆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豌豆在35℃下分别自然发酵0、l、3、5d,研究对豌豆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透明度、溶解度、膨润力、黏度特性和质构特性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的pH从7下降到4.2.直链淀粉含量增加,透明度降低.自然发酵后豌豆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润力均降低,发酵5d后,糊化温度从73.05℃升高到83.55℃,峰值黏度从178.42RVU降低到120.8RVU,淀粉凝胶硬度从920.349降低到104.01g.
关键词:豌豆淀粉;自然发酵;理化性质
-
1762.分子蒸馏法纯化DHA藻油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分子蒸馏对脱色DHA藻油进行纯化,以酸值、不皂化物、DHA含量等为分析指标,考察了不同的蒸馏温度、进料速率、刮膜器转速对DHA藻油分离除杂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进料预热温度30℃,冷凝水25℃,系统操作压力0.3Pa条件下,蒸馏温度240℃,进料速率2.0 mL/min,刮膜器转速150 r/min为最佳工艺参数.采用气相色谱分析,分子蒸馏纯化后DHA含量46.07%,高于传统脱臭工艺的38.41%.
关键词:DHA藻油;分子蒸馏;纯化;脱臭
-
1763.山杏仁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分析了山杏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比较了分别使用蛋白酶M、AX、Alcalase和Papain酶解山杏仁蛋白所制备的山杏仁肽的抗氧化性质.结果显示:山杏仁蛋白中疏水性氨基酸占氨基酸组成的35.97%,谷氨酸含量超过了27%.使用蛋白酶M制备的山杏仁肽还原能力最好,并且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性.使用Alcalase制备的山杏仁肽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方面能力最强,40 mg/mL时清除率达到91.97%.使用蛋白酶AX所制备的山杏仁肽在清除羟基自由基(·OH)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方面有着更强的能力,在山杏仁肽质量浓度为50 mg/mL时清除率分别达到78.91%和89.47%.
关键词:山杏仁蛋白;山杏仁肽;抗氧化
-
1764.日粮添加不同来源脂肪酸对奶牛脂质代谢及激素水平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来源脂肪酸对泌乳中期奶牛脂质代谢及激素水平的影响.选择36头泌乳中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照产奶量、胎次及泌乳日龄将奶牛分为对照组、中短链脂肪酸(SMCFA)组和长链脂肪酸(LCF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SMCFA组和LCFA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400g/d SMCFA和400g/d LCFA,正试期为56 d.结果显示,LCFA组奶牛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在SMCFA和LCFA组均有增加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含量在SMCFA组显著降低(P<0.05),其余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添加LCFA或SMCFA对奶牛血清中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生长激素及胰岛素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SMCFA对泌乳中期奶牛脂质代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中国荷斯坦奶牛;脂肪酸;脂质代谢;激素
-
1765.稻壳、稗谷脱硅的初步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初步研究了稻谷加工的主要副产物稻壳和稗谷的脱硅方法.正交试验得到微波固态脱硅法的最优脱硅条件是:微波时间为10min,微波功率为稻壳400W、稗谷200W,脱硅剂为NaOH+Na2CO3(质量比1:1)、料剂比m原料:m脱硅剂=5.0:1.0.微波方式以间隙式辐照为宜,样品粒度为40目~60目,在此条件下稻壳和稗谷的脱硅率分别为61.6%和50.9%,与优化理论计算结果完全相符.微波固态脱硅法对稻壳的脱硅效果优于稗谷.与经典的NaOH溶液脱硅法(脱硅率达98.5%)相比较,微波固态脱硅法实现了选择性脱硅,为脱硅后样品保持硅的骨架奠定了基础,而且该法的环境效果明显优于经典脱硅法.两种脱硅法对稻壳和稗谷的纤维素溶解破坏程度几乎相当,微波法脱硅后纤维素保留率分别为稻壳67.7%、稗谷68.1%,而经典法为稻壳62.5%、稗谷62.9%.但微波固态脱硅法还有选择性脱硅的立体有择性、有择脱硅的详细机理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探明的问题.
关键词:稻壳;稗谷;纤维素测定;硅含量测定;微波固态脱硅;正交试验
-
1766.碱催化大豆油和三乙酸甘油酯酯交换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大豆油和三乙酸甘油酯为原料,利用甲醇钠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短碳链的脂肪酸甘油酯,即低热量油脂.考察了原料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用量对酯交换反应产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找出了制备该产品的最佳工艺条件:原料物质的量比为3∶1,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1.5h,甲醇钠用量为底物的0.975%(质量分数比).由色谱分离和分析技术测定,在该反应条件下,反应混合物中产品含量为73.14%,由量热法测定产品的热值为32 450 J/g,约为大豆油热值的71%,故改性能够达到降低热值的目的.
关键词:大豆油;三乙酸甘油酯;甲醇钠;酯交换;低热量油脂;热值;soybean oil;glycerol triacetate;sodium methoxide;transesterification;low calorieoil;calorific value
-
1767.KOH醇水溶液分离纯化结构脂质条件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酶催化酸解制备MLM型(M为中碳链脂肪酸,L为长碳链脂肪酸)结构脂质得到的反应产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KOH醇水溶液中和脱除游离脂肪酸条件中KOH醇水溶液用量、醇-水体积比、正已烷用量以及二次提取的正己烷用量对结构脂质回收率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KOH醇水溶液与反应产物体积(mL)质量(g)比为8∶1,醇水溶液中醇-水体积比为30∶70,正己烷与反应产物体积(mL)质量(g)比为12∶1;二次提取中正己烷与反应产物体积(mL)质量(g)比为3∶1时,体系中结构脂质回收率最高,为94.35%;回收得到的结构脂质中甘油三酯含量为95.27%,结构脂质酸值(KOH)为0.11 mg/g.
关键词:MLM型结构脂质;游离脂肪酸;KOH醇水溶液;分离纯化;结构脂质回收率
-
1768.面团发酵过程中小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变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小麦粉为原料,结合水洗和离心提取小麦淀粉,研究面团发酵过程中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和醒发工序对直链淀粉含量、溶解度、溶胀度、糊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等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后直链淀粉质量分数提高3.7%~8.18%;采用黏度速测仪(RVA,Rapid visco analyzer)分析醒发后小麦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分别上升52 RVU、58.67 RVU和73.33 RVU;采用质构仪(TPA,Texture profile analysis)对发酵过程小麦淀粉凝胶特性进行研究,发现醒发后凝胶特性有所改善,硬度提高48.60 g,弹性提高0.03,内聚性、回复性分别提高0.05、0.15.
关键词:面团发酵;小麦淀粉;理化性质
-
1769.菜籽粕混合溶剂脱毒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菜籽粕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甲醇硫酸水体系和乙醇硫酸水体系对菜籽粕脱毒的最佳脱毒工艺参数,即V(甲醇/乙醇)∶V(硫酸)∶V(水)=80∶4∶16,液固比为8∶1,45℃下浸提40 min,脱毒1次.经甲醇硫酸水体系脱毒后菜籽粕中植酸、单宁、硫甙、异硫氰酸酯和(恶)唑烷硫酮的脱除率分别为88.52%、82.44%、92.01%、87.91%和81.65%,乙醇硫酸水体系中分别为89.34%、83.57%、91.60%、88.32%和82.71%,符合饲料级要求.脱毒后菜籽粕营养成分含量得到提高,可替代鱼粉或大豆粕用于饲料.
关键词:菜籽粕;混合溶剂脱毒;硫代葡萄糖甙;植酸;单宁
-
1770.橡胶籽油高酸值劣变成因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研究了云南橡胶籽在实验室烘干后存放和工厂仓库堆放储存条件下,其堆内温湿度、含水率、霉变率、仁含油率及所含油脂酸值的动态变化,以及橡胶籽毛油在长期储存后其酸值的变化,进而寻求橡胶籽油高酸值劣变成因.结果表明:形成橡胶籽油高酸值的阶段在于前期的原料储存阶段而非后期的毛油储存阶段,高酸值的主要原因是高含水的橡胶籽在不当的储存条件下霉变所致.只要前期原料烘干并且储存得当,可获得高品质的橡胶籽油.
关键词:橡胶籽油;酸值;劣变成因;储存;rubber seed oil;acid value;cause of deterioration;sto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