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1.基于荧光光谱法的植物油加热氧化规律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为了探寻食用植物油加热后的氧化现象与荧光光谱之间的变化规律,采用了分子同步荧光法和LED固定波长激发的发射荧光光谱法,其中同步荧光光谱法的检测条件是激发波长190~800 nm、波长间隔10 nm,LED激发的发射荧光光谱法的检测条件是固定激发波长为425 nm,同时检测了5种食用植物油(一级大豆油、花生调和油、色拉油、芝麻油、棕榈油)不同加热时间下的两种荧光光谱,发现食用植物油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其同步荧光光谱和固定波长激发的荧光光谱都呈规律性变化,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更具明显,加热后的分子同步荧光光谱在430~490 nm波长区域都产生了新的荧光峰,试验表明植物油的荧光分析可作为研究食用植物油加热氧化过程的一种手段,试验证明,通过分析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可以定性分析常用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程度,并可以区别出5种食用植物油的种类.
关键词:植物油;氧化;荧光光谱
-
1812.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简称CFD)是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有流体流动、热量和质量传递等相关物理现象所做的分析、计算和优化的数值模拟工具.通过CFD技术在储粮通风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对CFD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采用CFD技术模拟储粮中的通风过程中流动、热湿传递过程和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采用CFD对储粮中的流动、传热传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的优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CFD);粮食储藏;流动;传热传质
-
1813.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辛酸甘油酯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双磺基的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1-磺酸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MIm( CH2) 4SO3H][ HSO4])催化辛酸与甘油酯化合成低热量的中碳链三酰甘油,研究了催化剂用量、酸醇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考查了工艺稳定性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 MIm(CH2)4SO3H][HSO4]具有较高的酯化催化活性和重复使用性能.优化的合成辛酸甘油酯的工艺条件为:辛酸甘油物质的量比为3.5∶1,催化剂用量为底物质量的1%,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6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达85%,三酰甘油质量分数达到80%.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仍保持90%的催化活性.
关键词:辛酸甘油酯;中碳链三酰甘油;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酯化
-
1814.灰色链霉菌磷脂酶A1油脂脱胶性能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将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 Dx208-FH12菌株所产磷脂酶A1进行菜籽油脱胶的性能研究.通过Plackett-Burman (PB)实验设计筛选出对脱胶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和加酶量,再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及响应面分析.对于初始含磷量为254.30 mg/kg的菜籽油,得到一个能较好预测菌株Dx208-FH12所产磷脂酶A1脱胶效果的模型回归方程,并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3.0h,反应温度52℃,pH 5.0,加酶量1.8mL(50 g 菜籽油).在最优条件下,脱胶油含磷量最低可降至18.57mg/kg.
关键词:灰色链霉菌;磷脂酶A1;油脂脱胶;响应面
-
1815.1-甲基-3-磺丙基咪唑硫酸氢盐离子液体催化大豆油脂肪酸甲酯环氧化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通过自制的离子液体催化剂——1-甲基-3-磺丙基咪唑硫酸氢盐[Spmim][HSO4]在无溶剂体系下催化大豆油脂肪酸甲酯与过氧甲酸环氧化反应制备环氧脂肪酸甲酯.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60℃,催化剂添加量6%(占大豆油脂肪酸甲酯的质量),甲酸物质的量与双键物质的量比值为0.8,过氧化氢物质的量与双键物质的量比值为2.6.在此最佳条件下环氧值达到5.44%,环氧化率达到70.42%,环氧脂肪酸甲酯的碘值(Ⅰ)为4.7 g/100 g,大豆油脂肪酸甲酯中的不饱和双键已基本反应完全.
关键词:大豆油脂肪酸甲酯;环氧化;1-甲基-3-磺丙基咪唑硫酸氢盐;离子液体;过氧化氢;甲酸
-
1816.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GB/T 22110-2008为检测方法,对我国市场上销售的主要食用植物油(调和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十八碳类反式脂肪酸有6种检出,同一油种具有相同种类的反式脂肪酸,各种类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具有同步性,并呈显著性相关,各类反式脂肪酸在产生时具有相同的异构几率;当一种食用植物油的某类反式脂肪酸总含量接近或超过相应脂肪酸组成含量时,这份油样肯定不是单一品种的油样;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食用植物油的精炼过程,尤其是脱臭过程;我国存在因为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过高而影响健康的情况,消费者、企业及政府部门应对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食用植物油;反式脂肪酸;气相色谱;检测
-
1817.亚临界水法水解大豆皮制备还原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亚临界水为溶剂,利用高压反应釜水解大豆皮中的纤维素制备还原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制备还原糖的回归模型,优化了最佳水解条件.结果表明,亚临界水法水解大豆皮制备还原糖的最佳工艺为:水解温度170℃,水解时间8.1 min,液固比69.3∶1,压力1 MPa,还原糖得率预测值为39.17%,实测值为38.96%,二者基本吻合.
关键词:大豆皮;亚临界水;水解;还原糖
-
1818.小麦淀粉焦磷酸钠改性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为优化小麦淀粉磷酸酯的半干法制备工艺,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选取焦磷酸钠为酯化剂来制备小麦淀粉磷酸酯.应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探索了磷酸盐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等因素对产品取代度、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淀粉磷酸酯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pH 6.0,反应温度为150℃,磷酸盐用量为淀粉干重的3%,反应时间控制在70 min,小麦淀粉磷酸酯的取代度最大.改性后的小麦淀粉,冻融稳定性、透明度、黏度以及溶解性和膨胀度均比原淀粉高,更适用于冷藏或冷冻食品行业.
关键词:小麦淀粉;焦磷酸钠;改性;性质;wheat starch;sodium pyrophosphate;modification;properties
-
1819.不同生产工艺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研究了压榨、浸出和水酶法3种制油工艺和不同精炼工序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工艺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无需精炼即可使其苯并(a)芘含量达到安全要求;导致传统热榨制油工艺中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在油茶籽油精炼工艺中,碱炼工序会促进苯并(a)芘含量大量增加,脱臭工序也会造成苯并(a)芘一定程度地增加,而脱色、冬化工序可以降低油茶籽油中的苯并(a)芘,最终使其达到安全范围内.
关键词:油茶籽油;苯并(a)芘;水酶法;压榨法;浸出法;精炼
-
1820.几种风吹楠属植物脂肪酸成分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滇南风吹楠、风吹楠和琴叶风吹楠3种风吹楠属植物的油脂含量进行测定,并将油脂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种仁含油率都在54%以上,属于高含油植物;总脂肪酸中二十碳以下的脂肪酸含量都在99%以上,是比较理想的生物柴油的原料.
关键词:风吹楠属;脂肪酸;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