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1.3种天然抗氧化剂对菜籽油储藏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Schaal烘箱法结合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研究在不同添加量(50、100、150 mg/kg)下,3种天然抗氧化剂α-生育酚、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对菜籽油储藏过程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国家允许添加量范围内,添加150 mg/kgα-生育酚的菜籽油货架期最长,储藏稳定性最好,色泽最为接近空白油样;α-生育酚在菜籽油中比较稳定,能更有效地延缓菜籽油氧化酸败,其效果优于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
关键词:菜籽油;天然抗氧化剂;储藏稳定性;α-生育酚;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
-
1682.气垫带式输送机结构改进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介绍了气垫带式输送机的基本结构如气室、头尾轮、输送带、防堵料结构及防护装置的选用.重点介绍了全气室深槽型气垫带式输送机的气室形状、盘槽角度、气孔的大小和分布、气膜厚度、风机配置,以及控制装置如可编程控制、自动调节风压风量、自动纠偏、平衡泄压、软启动和全封闭保护装置等.
关键词:气垫带式输送机;全气室;结构;自动控制
-
1683.小桐子及其油脂的理化特性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产于云南省的小桐子为原料,测定了小桐子种子的含仁率、含水率和含油率,并测定了小桐子油的皂化值、酸值、碘值、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等.结果表明:小桐子种子每粒平均质量为0.537 9 g,仁壳比值为1.685,含仁率为62.74%,种子含水率为6.21%,种子含油率为35.01%,种仁含油率为55.80%,种仁含水率为4.18%;小桐子油的皂化值(KOH)为193.8 mg/g,碘值(Ⅰ)为95.3 g/100 g,酸值(KOH)为13.15 mg/g,小桐子油脂肪酸组成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两者相对含量高达83.1%;小桐子油氧化稳定性的诱导期为10.33 h.
关键词:小桐子;小桐子油;理化特性;氧化稳定性
-
1684.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脱胶行为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对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的油脂脱胶进行了实验,并探讨了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通过对比拟合不同温度下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发现Freund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实验条件下树脂对磷脂的吸附行为,40℃下的方程为y=2.028 1x +0.391 4,回归系数R2=0.950 4,50℃下的方程为y =1.816 5x +0.405 4,回归系数R2=0.940 7,并推测出吸附过程中△H>0,△G >0,△S>0,表明实验条件下树脂脱胶是微量吸热的过程,磷脂在树脂上发生的是复杂的多层吸附.
关键词:脱胶;Freundlich方程;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
-
1685.超临界CO2萃取脱油溶血磷脂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磷脂酶A1(Lectiase Ultra)水解的大豆浓缩磷脂为原料,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脱油溶血磷脂的工艺条件,得出脱油溶血磷脂萃取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回归模型,根据模型进行了工艺参数优化.同时,用红外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所得磷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脱油溶血磷脂的最佳工艺参数是:萃取温度为52℃,萃取压力为35 MPa,萃取时间为5.4h,在此条件下脱油溶血磷脂的实际萃取率为(90.2±1.65)%.该脱油溶血磷脂中磷脂酰胆碱和1-酰基-溶血磷脂酰胆碱质量分数分别为6.79%和4.45%.
关键词:溶血磷脂;磷脂;超临界CO2;响应面分析法
-
1686.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利用热重分析仪在不同升温速率(10、20、30℃/min)和一定氮气(20mL/min)条件下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热解过程主要分为低沸点组分挥发,各种脂肪酸甲酯的快速挥发和热解以及残留物缓慢分解失重三个阶段;升温速率增加使各个阶段的起始和终止温度均向高温区轻微移动,使热解失重率略微降低.动力学分析表明: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热解反应可用三个0.5级反应来描述,根据模型计算的活化能为10.10~85.73kJ/mol,频率因子为1.82×10-3~1.45×108min-1.
关键词: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热解特性;动力学
-
1687.不同品种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对132种油茶籽含油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GC分析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大部分集中在30%~60%之间,平均含油率为38.39%;含油率最高,为57.96%,最低仅为0.60%.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是由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种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在70.33%~86.21%,均值为78.24%;亚油酸含量在3.25%~17.18%,均值为9.50%;软脂酸含量在7.03% ~ 13.85%,均值为9.63%;硬脂酸含量在1.35%~5.49%,均值为2.61%.
关键词:油茶;含油率;脂肪酸组成;红花油茶
-
1688.饱和脂肪酸与健康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饱和脂肪酸一向被认为是“坏”脂肪酸.然而,其在乳脂肪中所占比列为50%左右,这是否可以说明饱和脂肪酸除了提供能量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生理功能?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体,片面强调降低饱和脂肪酸摄入是不科学的.综述了饱和脂肪酸与肥胖症、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及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以及饱和脂肪酸代谢及生理功能研究新发现.只有全面、科学、系统地了解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的各种作用,才能对各年龄段、各种生理状态的人群提供膳食建议.
关键词:饱和脂肪酸;健康;疾病;代谢;生理功能
-
1689.溶剂体系中玉米酒糟浸出高酸值玉米油碱炼工艺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对溶剂体系(正己烷)中玉米酒糟浸出高酸值玉米油(酸值(KOH) 26.6 mg/g)的碱炼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油量为70%的溶剂体系中碱炼至玉米油酸值(KOH)为1.9 ~5.2 mg/g时碱炼效果较优,此时碱炼玉米油中甘二酯含量为5.0% ~6.1%(保留率可达73.5%~89.7%),磷脂含量低至118.1 ~133.4 mg/kg,精炼率可达78.0%左右,色泽也有明显的改善.因此,正己烷体系中的高酸值玉米油脱酸工艺具有独特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高酸值玉米油;碱炼;溶剂体系;甘二酯;high acid value corn oil;alkali refining;solvent system;diacylglycerol
-
1690.火麻籽及其油的理化性质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为了开发和利用火麻籽资源,以甘肃和宁夏火麻品种为原料,采用常规及仪器方法对火麻籽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其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甘肃和宁夏的火麻籽三维尺寸和物理特性比较接近,甘肃火麻籽的含油量大于宁夏的品种;两个品种火麻籽油的主要脂肪酸均为4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约为88%,其中α-亚麻酸相对含量均在20%以上;两个品种火麻籽的蛋白质含量相当,其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且比例合理;两个品种火麻籽的矿物质含量相当,但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差别较大.火麻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火麻籽;火麻籽油;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