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1.方便米棒的研制及其工艺参数优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研制了一种新型速食米饭产品——方便米棒,并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 - Behnken Design模型,进行三水平三因素响应面优化试验,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考察水/米比、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添加量和热风干燥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米比对品质影响显著,SSPS添加量和热风干燥温度影响极显著,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大多也显著影响产品品质.方便米棒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水/米比0.89/1、SSPS添加量0.17%、热风干燥温度82℃,在此条件下制作的方便米棒,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说明所建综合评价法和回归模型是可行的.
关键词:方便米棒;工艺优化;主成分分析;响应面法
-
1652.3种方法提取的玉米油品质差异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水酶法、超临界CO2法和索氏抽提法分别提取玉米油,对得到的玉米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磷脂含量、不皂化物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显示:从提取率和操作的安全环保性考虑,超临界CO2法提取更可取;从对健康危害低的角度看,水酶法提取的油脂酸值过大而索氏抽提法提取的油脂过氧化值过高,都不可取;从脂肪酸组成的角度看,3种方法提取的玉米油没有明显区别;从营养价值考虑,水酶法提取的玉米油品质高一些.3种提取方法各有优缺点,综合考虑超临界CO2提取法占优.
关键词:玉米油;超临界CO2法;水酶法;索氏抽提法;品质
-
1653.粮仓中小麦的声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小麦的贮藏品质关系到粮食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对小麦品质的声学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对农产品的声学特性的概念进行了简述,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声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采集并分析小麦粉调制面团过程中的声学特性测定不同小麦粉的品质;或采集并分析小麦籽粒在特定装置中的声音信号来达到测定小麦品质的目的;或通过声学方法测定粮食的密度或采集分析粮仓中害虫的声信号来监测粮仓中小麦的贮藏状态.
关键词:小麦;声学;超声波;粮食安全
-
1654.超临界CO2萃取灵芝孢子油工艺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对超临界CO2萃取灵芝孢子油的工艺条件进行响应曲面法优化探讨.结果表明:以灵芝孢子油得率为响应指标,拟合二次多项式回归曲线,分析得出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量对得率有显著性影响,确定优化的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9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3.5h,CO2流量20 L/h.在优化条件下灵芝孢子油萃取得率可达26.13%.
关键词:灵芝孢子油;超临界CO2萃取;响应面
-
1655.β-谷甾醇对脂质体抗氧化性及膜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旋转蒸发-超声法制备脂质体,比较了以β -谷甾醇为助膜材料的脂质体(PC/Sito脂质体)、以胆固醇为助膜材料的脂质体(PC/Chol脂质体)和不加助膜材料的脂质体(PC脂质体)在抵抗超声作用、AAPH(2,2-偶氮二(2-甲基丙基咪)二盐酸盐)引发的氧化作用、紫外线引发的氧化作用过程中的区别.结果表明:相比PC脂质体,PC/Sito脂质体和PC/Chol脂质体具有明显抵抗超声作用和推迟由AAPH引发的脂质体氧化反应发生的作用,并能有效维持脂质体在超声和氧化过程中脂质体的稳定性;在维持脂质体稳定性的效果上,β-谷甾醇优于胆固醇;在抵抗紫外线引发的脂质体氧化的过程中,3种脂质体未表现出明显区别.
关键词:脂质体;β-谷甾醇;AAPH;紫外线;旋转蒸发-超声法
-
1656.中药油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检测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油脂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合选择离子扫描模式对样品中14种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物进行检测.实验得到14种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检测的线性范围在0.05~5 mg/L之间,检出限在0.5~5 g/L之间,回收率在84.56%~104.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8%,方法快速、稳定.对10种中药油脂的检测结果显示,10种中药油脂中均检测到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存在,其中DBP、DEHP存在超标的情况.应对中药油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最高允许含量进行安全性评价.
关键词:中药油脂;气相-质谱联用;邻苯二甲酸酯类;检测
-
1657.灵芝孢子油中脂溶性维生素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灵芝孢子油,在压力30 MPa和温度40℃条件下进行萃取(CO2流量25 L/h,时间2.0h),在8 MPa和45℃条件下进行分离,灵芝孢子油的平均得率为24.35%,提取率达95.08%.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灵芝孢子油中的脂溶性维生素D2、维生素D3、维生素E的含量分别为15.13、14.68、7.15 μg/g.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灵芝孢子油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并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当样品质量浓度达800 μ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89.1%和41.3%,较接近于抗氧化剂BHT和芦丁;但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较弱.
关键词:灵芝孢子油;脂溶性维生素;抗氧化活性
-
1658.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提取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蚕蛹毛油为原料,采用常压碱水皂化制取混合脂肪酸,溶剂法分离高纯度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首先在超量碱、皂化温度、皂化时间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常压碱水皂化工艺,得到最佳皂化条件为恒定碱液质量分数15%,超量碱45%,皂化温度98℃,皂化时间3.3h;其次通过甲醇溶剂法得到高纯度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工艺条件为恒定结晶温度-10℃,料液比为1∶2.4(混合脂肪酸与溶剂甲醇质量比),甲醇溶液质量分数90%,结晶时间30 min;最后脱色后得到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产品,并对其理化指标测定.产品在不同贮存条件下保存32 d考察其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在4℃条件下避光保存并添加抗氧化剂的产品稳定性最好.
关键词:蚕蛹油;皂化;溶剂法;氧化稳定性
-
1659.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对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式及不同来源的油茶籽原油中苯并(a)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油茶籽在焙炒前进行粗约粉碎时,由于油茶籽壳很薄、很脆、水分低、不含油,很容易形成小碎片;而油茶籽仁含油量高,有一定的韧性,粉碎时不容易破碎,形成的颗粒较大.在焙炒过程中焙炒程度 以较大颗粒为标准,从而导致小粒榨料烧焦和炭化,生成苯并(a)芘残留在榨料中.这些榨料进入榨机后又由于压力瞬间升高,榨料之间发生强力摩擦并同时产生热量,在这种高温、高压下榨料中的苯并(a)芘会继续升高,同时部分随油茶籽油流出,而另一部分残留在油茶籽饼中.
关键词:油茶籽油;苯并(a)芘;焙炒;压榨
-
1660.加工工艺对亚麻籽油降脂活性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获得的亚麻籽油的降脂活性.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高脂对照组(HFD)、花生油组(PO)、热榨精炼亚麻籽油组(HRFO)和冷榨亚麻籽油组(CFO),除Cont 组外,其余各组饲喂含各自受试油的高脂饲料,4周后分别测定组织脂质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与PO相比,HRFO和CFO均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与HRFO相比,CFO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浆及肝组织TC、TG水平,其中血浆和肝组织TC水平均降低19%(P<0.05),TG水平分别降低8%和19% (P <0.05),LDL-C降低11% (P<0.05);与HRFO相比,CFO显著增加大鼠血浆及肝组织抗氧化水平(P<0.05),其中血浆及肝组织T - AOC水平分别增加11%和40%,GSH水平增加32%和37%,SOD水平增加21%和26%,MDA水平降低12%和27%,VE含量增加27%和24%.因此与热榨精炼亚麻籽油相比,冷榨亚麻籽油具有更显著的降脂活性和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亚麻籽油;加工工艺;降脂活性;抗氧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