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 篇
408 篇
12486 篇
2243 篇
346 篇
767 篇
1100 篇
396 篇
2184 篇
2539 篇
1190 篇
546 篇
186 篇
446 篇
80 篇
136 篇
288 篇
989 篇
319 篇
757 篇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022-03-0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022-03-07]
1 月 4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 联合发布《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 年)》,《行动计划》提出,突破 智能光储关键技术,平抑光伏发电波动,提升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能力。建设一批电源 侧光伏储能项目,保障光伏发电高效消纳利用。在有条件的城镇和农村地区,统筹推进居 民屋面智能光伏系统,鼓励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推广太阳能屋顶系统。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022-03-0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022-03-0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22-03-04]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现阶段已有一定规模,形成了自上游制氢、储运氢、加氢基础设施,中游氢燃料电池电堆、系统核心零部件,到下游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和运营的全产业链覆盖。为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已发布了一系列地方性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随着产业的加速发展,通过鼓励、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氢和CCUS技术发展、重点攻关氢气储运环节的技术壁垒、开拓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长三角地区将不断完善氢能产业集聚液态,引领我国氢能产业片区发展。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22-03-04]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的地区之一,广东省积极探索市场化机制,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与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应用。目前广东省已经初步形成了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具备完善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汇聚超过300家产业链相关机构,涵盖了燃料电池电堆、系统、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碳纸、空压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研发与制造,同时建立了包括氢安全、氢气品质检测以及长管拖车定检等多项检测配套服务。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引导各地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突破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打造多渠道、多元化氢能供给体系。”未来,大湾区将通过完善政策与管理体系,加快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企业创新与研发支持力度,推进大湾区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2-03-04]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氢能产业,为氢能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大型骨干企业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实施氢能产业试点示范工程,开展低碳、绿氢供给体系建设、加氢基础设施布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氢能商业模式探索等工作,依托科技部“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打造氢能多场景应用样板工程。在产业战略定位方面,氢能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将发展氢能作为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关键举措。面向未来,以建设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为创新突破的重要抓手,加大燃料电池车辆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拓展氢能综合应用场景,推动“鲁氢经济带”氢能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把山东省建设成为集“氢能技术研发、氢能装备制造、氢能应用”于一体的国家级氢能产业综合示范区。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汽车制造业] [2022-03-04]
四川省积极布局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四川省出台10余项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支持政策,覆盖顶层设计、推广应用、研发支持、加氢站建设及运营、补贴政策等各环节。四川省是全国第2个、西部第1个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和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线的省份,在西部地区首先建成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初具规模。同时,有丰富的制氢来源,完善的氢能产业链,并积极建设氢能产业园,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进程。未来,四川省将继续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品性能、扩大示范应用、构建安全标准体系,优化全省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卫生和社会工作,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22-03-04]
本章针对中国产业展开产业安全指数研究,主要从产业安全现状、产业安全界定与特征、产业安全评价逻辑及安全评价因素、产业安全指数编制、对策建议五个模块进行标准化展示。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其他制造业,综合] [2022-03-03]
2018年以来,全球经历了巨大的贸易和制造业环境变化,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回落。本报告聚焦构建北京市服务业开放水平指数,以定量的视角考察2020年以来北京市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变化。实证结果显示,尽管外部存在巨大挑战与困难,但是北京市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展现巨大的韧劲,整体来看,2020年的服务业开放程度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