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 篇
408 篇
12486 篇
2243 篇
346 篇
767 篇
1100 篇
396 篇
2184 篇
2539 篇
1190 篇
546 篇
186 篇
446 篇
80 篇
136 篇
288 篇
989 篇
319 篇
757 篇
[金融业] [2024-04-16]
美国经济内生动能稳健,短期未见衰退风险。通胀稳步下行,韧性略超预期。短期来看,通胀有望延续温和下行趋势。劳动力市场仍然相对紧张,但供求状况继续趋于平衡。中期来看,通胀降至 2%的目标未见明显障碍,但 2%-3%区间持续时间或超预期。联储政策取向略偏鹰派,二季度将成为关键的数据观察期,最早可能在 6 月开启降息。中期来看,若经济和核心通胀保持韧性,联储年内降息幅度可能不及预期。
[综合] [2024-04-16]
中国 1-2 月经济数据显示“双轨式”经济复苏继续,但我们对此前曾谈到的几点担忧犹存。今年 1-2 月,不论是代表内需的社会消费品零售、CPI 通胀数据还是外需的出口数据均表现不俗,而且以工业生产总值和制造业投资为代表的供应端的动能改善更为明显。然而,对两大关键挑战——房地产下行周期和通胀低迷的担忧并不能完全消除:一是作为今年中国经济最大的症结所在,房地产下行周期至今尚无明显起色。二是 2 月 CPI 数据的超预期好转得益于春节假期效应,或较难持续。我们认为目前尚不是放松警惕的时候,经济的持续复苏还需要政策继续支持。
[综合] [2024-04-16]
2020 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行业景气度也呈现较大起伏,包括新冠疫情对国内需求和全球供应链的冲击,美国芯片法案出台后对全球电子产业链急剧的调整,俄乌冲突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等等。由此,中国出厂者价格指数(PPI)和企业利润过去 4 年大幅波动。
[综合] [2024-04-16]
实物消耗>GDP 增长>企业利润增长并非当下特例。2022 年疫情冲击过去后,中国经济已经悄然恢复,指示工业生产活动的克强指数已经达到 2022 年以来新高,但另一侧是过往房地产链条的资产负债表收缩和中游产能过剩的担忧。投资者往往习惯于遵循短周期的规律决策,然而该策略在应对经济系统出现的结构性变化时容易失效。中国经济不是只有过去 10 年债务扩张期的一种形态。我们把目光投向 20 年前,在那段实物消耗增加的历史中找寻相似的韵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综合] [2024-04-16]
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航空器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主体,辐射带动航空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低空飞行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保障、衍生综合服务等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
[金融业] [2024-04-16]
通胀反弹不改美联储降息初衷。1-2 月美国通胀超预期表现,一度让市场 担忧美联储会减少此前的降息次数,但 3 月 FOMC 上鲍威尔重申今年降息,且点阵图显示仍保留 3 次降息预期,通胀反弹并未改变美联储的降息初衷。季度性经济预测概要显示,联储上调了经济增速和核心通胀 PCE,但政策利率中枢并未调整,我们认为这或是当前通胀回落的崎岖仍在联储预期的可接受波动范围之内,对短期通胀反弹,联储不愿反应过度。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4-04-15]
化工行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受国内国际需求增长的驱动,中国化工行业营收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然而,行业的快速扩张引发了对于生态环保等问题的担忧。此外,化工行业也受限于技术与创新水平较低、部分高端产品过度依赖进口等短板。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4-04-15]
中国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大致可分为两个子行业:一是通信终端设备,如移动手机等;二是通信站设备,如基站和物联网通信模块等。2022年,中国手机总产量的53%用以出口,而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更是占到全球 总量的80%。从地域维度看,广东、河南和四川的手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8%;而广东、陕西和江苏的移动通信站设备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7%以上。
[汽车制造业] [2024-04-15]
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的产量和销量均蝉联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2,700万辆和2,6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中国汽车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零售总额的10%以上,占GDP比重超过4%。2022年,中国出口汽车311万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 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仅略低于日本的320万辆。
[批发和零售业] [2024-04-15]
2022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9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微降0.2%。鉴于消费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政府一直对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维护零售行业健康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中国零售业的准入门槛并不高,表现在小型实体企业与线上零售商开展业务无需大量初始资金和前沿技术。然而,鉴于大型零售商具有品牌、资金以及供应链优势,小型零售商很难与其竞争。并购是零售业巨头(尤其是大型电商平台)扩大自身业务的主要方式。因此,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