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481.不同品种糯玉米组分对其煮制后食用品质的影响
[食品制造业] [2014-03-15]
为了研究影响糯玉米的感官品质的主要因素,对11种糯玉米的鲜食感官品质、组分特征及种皮厚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感官评定结果表明:11种糯玉米在味道和口感方面差异不显著,但是在香气和色泽方面差异显著.色差分析结合感官数据结果显示,除了彩糯以外,白糯玉米品种中亮度和黄度值高的品种作为鲜食品种更受人们欢迎.还原糖与玉米棒的色泽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11种鲜糯玉米的组分差异比较大,水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各个品种间都有较大差异,其余组分如游离氨基酸、脂肪、灰分等差异相对较小;各个品种的种皮厚度也有较大差异.但是组分变量与感官结果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种皮厚度与感官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也不显著.
关键词:糯玉米;感官品质;组分;种皮厚度;相关性;waxy corn;sensory quality;components;pericarp thickness;relationship
-
20482.麦芽糊精硬脂酸酯的酶法合成及其乳化性的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3-15]
研究了麦芽糊精硬脂酸酯的酶法合成工艺及其性能,对该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所确定的较佳工艺条件为:硬脂酸与糊精质量比为4∶1,酶添加量为7g/L,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60 h,并研究了其结构与乳化性能.结果表明:乳液的乳化性随糖酯的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在相同质量分数下,麦芽糊精硬脂酸酯乳化性最好,高于麦芽糖脂肪酸酯以及淀粉脂肪酸酯.
关键词:麦芽糊精;硬脂酸;乳化性
-
20483.产胶期溶氧水平对土壤杆菌ATCC31749发酵产热凝胶流变性质的影响
[食品制造业] [2014-03-15]
热凝胶是由土壤杆菌在氮源限制条件下生产的水不溶性胞外多糖.通过在线实时调节通气量建立了恒定溶氧控制策略,并将产胶期溶氧分别恒定控制在饱和溶氧浓度DO 5%、25%、50%和75%水平.然后,考察了产胶期溶氧浓度对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sp.ATCC 31749)发酵过程及热凝胶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溶氧(DO 5%)造成热凝胶生产强度显著下降,而溶氧水平高于DO 25%后,热凝胶比生成速率基本恒定.同时,热凝胶-碱溶液的流变行为符合假塑性流体特征,随着产胶期发酵时间增加,热凝胶溶液粘度迅速升高,且非牛顿流体特征逐渐显著.相同发酵时间时,适度溶氧(DO 25%)热凝胶溶液具有最大粘度,而溶氧限制(DO 5%)和高溶氧时(DO 75%)粘度均较低.控制发酵溶氧水平可以获得具有不同流变性质的热凝胶产品.
关键词:土壤杆菌;热凝胶;溶氧水平;假塑性流体;粘度;Agrobacterium sp.ATCC31749;curdlan;dissolved oxygen;pseudoplastic fluid;viscosity
-
20484.基于关键因素调控发酵生产过氧化氢酶
[食品制造业] [2014-03-15]
采用正交试验策略,分析了不同关键因素对重组E.coli发酵生产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确定CAT合成的最优摇瓶发酵条件为:甘油5g/L、酵母粉35 g/L、初始pH 7.5、诱导温度为30℃.在3L发酵罐发酵生产CAT过程中,当转速为300 r/min时,酶活力最高为201 17.2U/mL,最适发酵产酶初始甘油质量浓度为10 g/L.以0.67 g/(L·h)的速率进行流加甘油时,最高酶活达28 243.0 U/mL.在诱导开始时一次性补入16.7 g/L甘油,当发酵至47 h时CAT酶活达到最大值为50 369.5 U/mL,为优化前酶产量的2.5倍.
关键词:过氧化氢酶;正交试验;重组E.coli;恒速补料;一次性补料;catalase;orthogonal experiment;stirring speed;constant supplement;disposable supplement
-
20485.离子交换法纯化α-酮戊二酸
[食品制造业] [2014-03-15]
为了从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α-酮戊二酸,作者利用活性炭对发酵液进行脱色后,采用离子交换法对α-酮戊二酸的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用量1.5 g/L、pH 3.0、脱色时间1h、脱色温度50℃的条件下能取得最佳脱色效果,脱色率达89.2%.分析了6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对α-酮戊二酸的吸附容量,确定了吸附性能显著的D301大孔弱碱型树脂.在固定床上上样条件优化表明,当发酵液中α-酮戊二酸质量浓度为20 g/L、上样流速为2.67 BV/h、径高比为1∶12时,上样吸附效果最佳.采取阶段洗脱工艺:第一阶段用0.01 mol/L的NaC1和0.01 mol/L的HC1混合溶液进行洗脱,第二阶段采用0.3 mol/L的HCl溶液在6 BV/h的流速下进行洗脱.验证结果表明,在此洗脱工艺下,收集液中α-酮戊二酸与丙酮酸的质量比由初始发酵液中的1.5∶1提高为10∶1时,α-酮戊二酸收率为93.2%.因此,采用离子交换法可有效的分离纯化发酵液中的α-酮戊二酸.
关键词:α-酮戊二酸;脱色;离子交换;吸附;阶段洗脱;α-ketoglutaric acid;decolorization;ion-exchange;adsorption;stepwise elution
-
20486.酒酒球菌31MBR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
[食品制造业] [2014-03-15]
以对-硝苯-β-葡萄糖苷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对酒酒球菌31MBR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酒酒球菌31MBR具有很高的-D-葡萄糖苷酶活性,该酶为胞内酶,且主要为可溶性酶,酶活在对数生长中期最高且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β-D-葡萄糖苷酶为结构酶,但在纤维二糖和熊果苷的诱导下酶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酒酒球菌31MBR具有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对增加葡萄酒香气和提高葡萄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酒酒球菌;β-D-葡萄糖苷酶;酶活定位;酶活诱导;Oenococcus oeni;β-D-glucosidase;localization;induction
-
20487.色氨酸对慢性应激小鼠行为的影响
[食品制造业] [2014-03-15]
研究色氨酸对慢性应激小鼠行为的影响及与下丘脑5-HT的关系.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C)、慢性应激模型组(CUS)、慢性应激模型+高剂量色氨酸(CUS-H)、慢性应激模型+低色氨酸(CUS-L),对CUS、CUS-H、CUS-L建立慢性应激模型,同时分别对CUS-H、CUS-L组灌胃高、低剂量的色氨酸,建模第5周开始进行旷场实验、悬尾实验、糖水消耗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及水迷宫实验等行为学实验,测定行为学指标,并采用ELISA法检测下丘脑5-HT含量.CUS-H组旷场实验得分显著高于CUS组与NC组(p<0.05),悬尾实验静止时间与CUS与NC组相比极显著地缩短(p<0.01),CUS-H组糖水偏好程度极显著低于CUS组(p<0.01),其强迫游泳静止时间极显著低于NC组(p<0.01);灌胃色氨酸对应激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一定增强作用,但作用不显著;灌胃色氨酸可极显著地提高下丘脑5-HT含量(p<0.01).研究结果表明,灌胃色氨酸能促进下丘脑5-HT的合成并有效增强动物的抗应激能力.抗应激能力的增强可能与下丘脑5-HT含量的提高有关.
关键词:色氨酸;慢性应激;5-羟色胺;动物行为;学习记忆能力;tryptophan;chronic stress;serotonin (5-HT);animal behavior;learning and memorizing capability
-
20488.桦褐孔菌多糖IOP3a体内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
[食品制造业] [2014-03-15]
通过建立裸鼠淋巴瘤细胞Jurkat模型,对桦褐孔菌多糖IOP3a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IOP3a高、中剂量组瘤重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9.28%和57.62%,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剂量的增加,脾脏指数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具有升高裸鼠WBC和淋巴细胞的功能,同时对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TNF-α和L-1β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IOP3a可使肿瘤组织中呈现明显的肿瘤坏死灶,瘤组织出现坏死的现象.免疫组化表明,IOP3a通过促进肿瘤组织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抑制Bcl-2表达起到抗肿瘤作用.
关键词:桦褐孔菌多糖;体内抗肿瘤;活性;机制;Inonotus obliquus polysaccharide;anti-tumor in vivo;activity;mechanism
-
20489.保护剂对胆固醇氧化酶稳定性机理的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3-15]
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性光谱及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液态胆固醇氧化酶失活机理.根据失活机理,选择添加两种不同保护剂提高酶稳定性,研究提高酶稳定性的机理.37℃下,添加15%甘油的液态酶稳定性较佳,45 h后酶活保留率提高58%,核黄素对酶基本无保护作用.经研究分析,甘油主要通过有效抑制分子间聚集,维持二级结构,增强酶稳定性;核黄素不能抑制酶自身聚集,对酶保护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胆固醇氧化酶;稳定性;保护剂;稳定机理;cholesterol oxidase;stability;protective additive;protective mechanism
-
20490.预测“实际偏好”的偏好性检验方法探讨
[食品制造业] [2014-03-15]
偏好性检验是一种强迫选择型消费者感官测试方法,明确要求消费者在两种产品中做出偏好选择,在消费者测试应用广泛.但是,由于在实际测定中消费者受测试方法本身所造成的心理暗示的影响,往往在测试条件下不能准确表达真实偏好,使得测试结果不能反映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选择性,所以该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实际偏好”的概念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实际偏好”测定在预测消费者偏好行为时的可行性.作者概述了包括改进“无偏好选项”存在的偏好检验、重复成对偏好实验、追踪消费者消费行为、拍卖或交换、“带走赠品”等用于提高偏好性检验与消费者真实偏好一致性的“实际偏好”检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偏好性检验;无偏好;实际偏好;preference test;operational preference;no p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