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776 篇 当前为第 254 页 共 278

所属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 2531.HPLC-TOF/MS测定茶籽粕中的茶皂素主要成分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HPLC-ESI-TOF/MS)在负离子模式下成功检测了茶籽粕中提取的茶皂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茶皂素超纯品得到5个主要皂苷峰,出峰时间分别为4.01、19.52、27.74、29.23和34.01 min,各吸收峰峰形对称,由此可见茶皂素组分在该条件下能够得到较好分离.不同浓度茶皂素的定量曲线表明5个峰的峰面积与茶皂素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值均在0.99以上.ESI-TOF/MS质谱分析结果表明5个组分分别含有2~5种五环三萜类皂苷,合计18种.该法有较高的精确性,可用于茶皂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关键词:茶皂素;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tea seed saponin;HPLC;Q-TOF/MS
  • 2532.山核桃中类脂褐素提取方法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对山核桃中类脂褐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摸索了山核桃中类脂褐素的特征荧光光谱,找到了山核桃中类脂褐素测定的最佳前处理方法,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提取方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溶剂pH对类脂褐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乙醚进行除油前处理和氯仿∶甲醇∶磷酸缓冲溶液(2∶1∶1)的提取溶剂,提取时间为2.0h,提取温度50℃,提取液pH 6.0时山核桃类脂褐素的提取率最高.
    关键词:山核桃;类脂褐素;提取方法
  • 2533.超临界CO2萃取博氏(鲢)内脏油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冷冻博氏(鲢)内脏脂肪组织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博氏(鲢)内脏油.结果表明,超临界C02萃取博氏(鲢)内脏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原料解冻后剁碎(粒径5~10 mm),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90 min,萃取温度55℃.该条件下博氏(鲢)内脏油的萃取率达82.20%,所得博氏(鲢)内脏油外观呈浅黄色,微鱼腥味,无酸败味,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我国水产行业SC/T 3502-2000精制鱼油的一级标准.萃取前后博氏(鲢)内脏油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明显变化,萃取后脂肪酸种类略有减少.
    关键词:博氏(鲢);超临界CO2萃取;内脏油;脂肪酸
  • 2534.卧式圆盘连续干燥机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加工中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对卧式圆盘连续干燥机的技术方案、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将该设备应用于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加工的物料烘干、脱溶上,具有对物料干燥均匀、无结块、溶剂残留低等优点,是一种高效、连续、可控的新型设备.
    关键词:卧式圆盘连续干燥机;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加热圆盘;烘干
  • 2535.响应面法优化白木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为优化白木通籽油微胶囊工艺条件,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原理,根据乳化剂用量、芯材含量、白木通果胶用量、β-环糊精用量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实验.对实验结果所得回归方程进行数学分析,得到最优工艺配方为:乳化剂用量2.98%,芯材含量24.33%,白木通果胶用量0.88%,β-环糊精用量10.99%.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白木通籽油微胶囊产品的微胶囊化效率理论预测值为90.45%,验证值为90.18%.
    关键词:白木通籽油;响应面法;微胶囊
  • 2536.电子鼻识别大米挥发性物质的应用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利用电子鼻对不同收获年份、不同产地和不同基因型大米的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检测,并对采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结果表明:所测样品被区分为两大组群,分别是2011年和2009年收获的稻米,201 1年收获稻米的两个不同基因型大米的区别指数为92.01%,同一基因型不同产地大米间区别指数小于80%,电子鼻能很好地区分出不同基因型、不同收获年份大米气味物质的差异,但是不能很好区分大米的不同产地,将其应用于鉴别大米新陈和基因型的差异是可行的.
    关键词:电子鼻;大米;收获年份;基因型;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electronic nose;rice;harvest year;genotype;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
  • 2537.LipozymeRMIM催化棕榈油与甲醇醇解过程中酰基转移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下1,3-位专一性酶Lipozyme RM IM催化棕榈油与甲醇醇解过程中酰基转移的情况,包括1,2-甘二酯酰基转移后形成1,3-甘二酯和2-单甘酯酰基转移后形成1(3)-单甘酯,探讨了反应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加酶量对酰基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醇油摩尔比小于3:1时,酰基转移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反应温度在50~ 60℃之间,酰基转移随着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加酶量从4%增加到8%时,酰基转移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Lipozyme RM IM;醇解;酰基转移
  • 2538.乙酸乙酯萃取法精制蛋黄磷脂的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用乙酸乙酯萃取法精制蛋黄磷脂,并用正交试验优化精制工艺.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4,精制时间20 min,精制次数5次,精制温度0℃的条件下,精制效果最好,脱脂率达到95%以上,磷脂回收率达到98%以上.精制蛋黄磷脂中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分别为65.39%和13.05%.精制前后PC与PE含量比分别为5.14∶1和5.01∶1.因此,乙酸乙酯萃取精制能显著提高磷脂类物质的含量,但不改变各种磷脂类物质间的比例.
    关键词:蛋黄磷脂;精制;乙酸乙酯
  • 2539.牡丹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油萃取率的3个因素(温度、压力和时间)进行了考察;以萃取率为响应值,以温度、压力和时间3个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L934),对提取条件较为温和、对油脂抗氧化性成分破坏较小的超临界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DPPH法和亚铁离子(Fe2+)诱导的过氧化体系法,以油酸为对照,研究了压榨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两种工艺提取的牡丹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萃取时间对萃取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萃取率影响最小;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牡丹籽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温度35℃、压力30 MPa、时间60 min,牡丹籽油的萃取率为28.86%;牡丹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90%,其抗氧化性质与脂溶性抗氧化剂类似;超临界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明显高于压榨油,而经Fe2+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则低于压榨油,说明超临界CO2提取的牡丹籽油品质优于压榨油,建议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高附加值牡丹籽油.
    关键词:牡丹籽油;超临界CO2萃取;脂肪酸组成;抗氧化活性
  • 2540.无患子油脂的提取、理化性质及其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研究了无患子油脂的提取条件、理化性质和以该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结果表明:油脂提取最佳条件:石油醚体积与种籽质量比5∶1,提取时间为2h,提取温度为70℃,无患子得油率为42.0%;无患子油脂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二十碳烯酸、山嵛酸、芥子酸等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91.85%,其主要理化性质为酸值:4.1 mg KOH/g、皂化值:184.83 mg KOH/g、碘值:110.16 gI2/100 g、折光率:1.480 8,脂肪酸组成、质量分数及理化性质等符合生物柴油标准.应用L9(34)正交试验得出无患子油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为:油醇物质的量比1∶6、催化剂用量为油质量的1.2%、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60℃,转化率为93.6%.并对无患子生物柴油性能进行了检测,它与0#柴油、国标GB/T 20828-2007《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的主要性能指标相接近,它是一种理想的0#柴油的替代品.
    关键词:无患子油;提取;理化性质;生物柴油
首页  上一页  ...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