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1.乙醇冷浴辅助酶法提取大豆油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采用向大豆酶解脱磷液(游离油、乳状液和水解液)中加入乙醇冷浴破乳,应用响应面优化分析方法对乙醇冷浴破乳条件进行优化.优化范围为:冷浴温度-30 ~-40℃,乙醇与脱磷酶解液体积比1∶(0.75 ~1.25),乙醇体积分数70% ~ 90%,冷浴时间25~45min.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良好,R2=0.952 1.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最优响应结果为:冷浴温度-34℃,乙醇与脱磷酶解液体积比1∶1.06,乙醇体积分数81%,冷浴时间36 min.在最优条件下,大豆油得率达到(91.25±0.61)%.
关键词:乙醇冷浴;水酶法;破乳;大豆油;乳状液
-
2412.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高效低耗检测技术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通过对目前常用的黄曲霉毒素B1(AFTB1)检测方法的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效、低耗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甲醇-水(7∶3)溶液提取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提取液经冷冻过滤后,通过配有柱后衍生系统和荧光检测器(FLD)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4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1.25% ~2.42%,加标回收率为93.47% ~96.78%.该方法与其他仪器检测方法相比不用任何净化小柱,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检测成本.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柱后衍生系统;HPLC-FLD;检测
-
2413.微波干燥对油菜籽品质及气味成分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利用不同的微波功率将菜籽干燥至安全水分8%,测定干燥后菜籽发芽势、发芽率、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并使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分析菜籽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微波功率越高,干燥速率越大;高功率的微波对菜籽的生命力有显著的破坏作用;在110~1 480 W微波功率范围内,菜籽油的酸值变化在合理范围之内,过氧化值在1 170W功率干燥后呈显著上升趋势;微波功率的增加会导致硫甙分解有害产物的相对含量增加.菜籽的挥发性气体成分中含有硫甙分解生成物、烃类、醛类、酯类、醇类、杂环类、酮类等,其相对含量依次降低.
关键词:油菜籽;微波干燥;品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2414.基于TRIZ理论的油炸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根据TRIZ创新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油炸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方法.计算机视觉系统中的图像采集装置每间隔1 min采集刚炸好薯片的双面图像,在Lab颜色空间中,用提出的图像滤波、分割和颜色测量算法从双面图像中提取目标薯片、测量整体薯片的颜色平均值,同时对相应薯片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值做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薯片双面a平均值和其丙烯酰胺含量值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R2=0.971),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利用所提出的方法测定市场上出售的10个不同品牌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值,与标准化学方法测定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4.94%,说明该方法准确可行.
关键词:TRIZ理论;丙烯酰胺;油炸薯片;图像处理
-
2415.隔油-无机陶瓷膜-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油脂精炼洗涤废水中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针对原有油脂精炼洗涤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采用新的隔油-无机陶瓷膜-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行技术改造.生产实践表明,经两级隔油处理后的洗涤废水通过无机陶瓷膜过滤处理后,有效降低了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以及难以生化降解的油和皂脚,再运用改进的生化处理方法,确保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油脂精炼废水;隔油;无机陶瓷膜;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
-
2416.香榧籽油的超临界萃取及其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香榧为我国特产的名贵干果,本试验首先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香榧籽油的工艺条件;然后对香榧籽油的脂肪酸采用GC/MS进行分析,并与橄榄油、花生油、山茶油、芝麻油的脂肪酸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温度50℃,萃取时间2h,萃取率达16.2%;香榧籽油主要含有亚油酸(38.23%)、油酸(35.52%)、棕榈酸(7.45%)、金松酸(7.41%)等10种脂肪酸,金松酸是具有较强生理活性的特殊脂肪酸.香榧籽油主要脂肪酸种类在所检测的5种油中最丰富,其脂肪酸组成与芝麻油较相似,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较为均衡(36.39%、49.80%).本研究可为香榧籽油作为高档功能性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香榧籽油;脂肪酸;金松酸;植物油
-
2417.应用化学传感器和GC-MS研究加热温度与大豆油挥发物质的关系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探究大豆油挥发性成分和加热温度之间关系,建立高温煎炸油的快速检测技术,确保食用油的安全.运用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不同加热温度的大豆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学传感器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到大豆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通过PCA和LDA方法分析未加热、150、180和220℃加热处理的大豆油气味明显不同.利用GC-MS从未加热、150、180和220℃加热处理的大豆油中分别检测出27、60、100、11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烃类、醛类、酮类、醚类、酯类、酸类、杂环化合物、氢过氧化物等.未加热处理的大豆油中氢过氧化物含量较高;酮类和醇类是150℃加热处理大豆油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表现为炒菜时散发的油香;180℃和220℃加热的大豆油中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醛类以及杂环化合物,它们产生焦香味、烤香味的同时也危害人类的健康.
关键词:化学传感器;气质联用;大豆油;挥发性物质;高温
-
2418.新型粉末油脂的制备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以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为壁材,椰子油和菜籽油为芯材,并加入聚甘油酯和酪蛋白酸钠(SC),采用喷雾干燥法研究了新型粉末油脂的制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最佳配方,并确定了最佳的喷雾干燥条件.结果表明: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190℃,出风温度90~100℃.在聚甘油酯用量0.3%(占壁材和芯材总质量),麦芽糊精与阿拉伯胶质量比4∶1,SC用量15%(占壁材和芯材总质量),固形物含量30%(壁材溶液),壁材与芯材质量比为3∶2,椰子油与菜籽油质量比7∶3的条件下,制得的粉末油脂表面含油率为1.19%,包埋效率为96.06%.该新型粉末油脂感官性状良好;复原乳状液的乳化程度高,乳化稳定性好;含有18.64%的油酸和4.16%的亚油酸,营养价值较高.
关键词:喷雾干燥;乳化稳定性;表面含油率;粉末油脂;包埋效率
-
2419.真空挤压膨化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本试验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取挤压温度、螺杆转速、物料含水、模孔孔径和真空度5个因素为自变量,以总油提取率为响应值,通过SAS9.2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提油率下的真空挤压膨化参数,结果表明:套筒温度为87℃、真空度为-0.067 MPa、模孔孔径为22 mm、螺杆转速为91 r/min、物料含水率为16%,总油提取率可达到93.87%,比传统的湿热预处理后酶解的总油提取率提高了约21%,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真空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为以后的中试以及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响应曲面法;水酶法;大豆油;真空挤压膨化;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aqueous enzymatic;soybean oil;vacuum extrusion
-
2420.基于微孔板比色法的微生物胞内油脂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对磷酸香草醛显色法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建立了磷酸香草醛显色法快速检测微生物胞内油脂的方法,并探讨该方法在微生物油脂测定上的应用.经过实验确定最佳比色条件为:将油脂样品蒸干溶剂后加入2 mL 98%硫酸,于90℃水浴20 min,冷却至室温后添加3 mL 0.25 g/L香草醛磷酸溶液(34%的磷酸溶液配制),摇匀室温显色20 min,扣除非油脂成分干扰,在53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经验证该反应体系稳定性良好.在裂殖壶茵和隐甲藻两种产DHA油脂微生物中,通过称重法与磷酸香草醛显色法比较,进一步证实建立的方法分析结果准确可靠,分析过程简便、快速,稳定性好,适合作为常规分析检测方法.
关键词:单细胞油脂;磷酸香草醛反应;称重法;裂殖壶菌;隐甲藻;single-cell lipid;sulfo-phospho-vanillin reaction;macro-gravimetric method;Schizochytrium sp.;Crypthecodinium cohn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