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91.光径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及油脂产量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2-15]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5、10、15、20 cm 4种光径对微藻生长及有机物质积累的影响,筛选高生物量和高油脂产量的微藻培养条件,探讨了总脂积累与多糖、蛋白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 cm光径反应器培养的藻细胞生物量、总脂含量、多糖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822 g/L、31.54%和15.32%;10 cm光径反应器培养的藻细胞蛋白质含量最高,为26.73%;5 cm光径反应器培养的三角褐指藻总脂、蛋白质、多糖的单位体积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0 cm光径反应器培养的2.47、1.92和2.45倍.
关键词:三角褐指藻;光径;总脂;蛋白质;多糖;生长
-
239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脂分析领域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2-15]
综述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在食用油脂品种鉴定.、掺假分析、理化指标、氧化产物、反式脂肪酸等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在油脂氧化过程监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随着FTIR相关硬件、软件的快速发展,FTIR快速、环保的优点将会得到更加有效和广泛的应用,逐步在油脂质量监控与加工生产领域替代传统方法.FTIR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食用油脂;化学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
-
2393.蓖麻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2-15]
蓖麻毒蛋白是从蓖麻籽中提取的一种强毒性毒素,其在医药、农业及军事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抗癌药物研究的热点.主要对蓖麻毒蛋白的理化性质、致毒机理、提取纯化工艺及其在医药、生物农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蓖麻毒蛋白提取过程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由于蓖麻籽本身毒蛋白含量不高,油脂含量较高,对其进行毒蛋白的提取最终收率不高,影响蓖麻毒蛋白在医药、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其基因进行改造,定向选育毒蛋白含量较高的蓖麻品种,促进蓖麻毒蛋白在生物农药和医药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蓖麻籽;蓖麻毒蛋白;生物农药;免疫毒素;检测;castor seed;ricin;biopesticide;immunotoxin;detection
-
2394.大豆粉末磷脂同时制备甘油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乙醇胺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2-15]
以大豆粉末磷脂为原料,研究了甲醇钠催化其醇解反应,同时制备含有甘油磷脂酰胆碱(GPC)和甘油磷脂酰乙醇胺(GPE)的混合物.通过探讨大豆粉末磷脂与无水甲醇料液比、催化剂甲醇钠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物中GPC和GPE得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甲醇钠催化醇解大豆粉末磷脂的最佳反应条件:料液比1∶4,催化剂甲醇钠添加量5%(以大豆粉末磷脂质量计),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6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GPC得率为93.60%,GPE得率为88.69%.
关键词:大豆粉末磷脂;甘油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乙醇胺;甲醇钠;醇解反应;powded soybean phospholipid;glycerylphosphorylcholine;glycerylphosphorylethanolamine;sodium methoxide;alcoholysis reaction
-
2395.KF/MMT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酯交换反应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2-15]
采用蒙脱土(MMT)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KF/MMT固体碱催化剂,将其应用于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的酯交换反应中.通过XRD、FTIR、Hammett指示剂法、N2吸附-脱附、SEM等方法对KF/MMT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酯交换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的KF与载体蒙脱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催化剂表面存在Al-O-K活性中心;以KF/MMT为催化剂,在催化剂用量4%,醇油摩尔比12∶1,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2.5h条件下,生物柴油产率达到97.4%.
关键词:KF/MMT固体碱;浸渍法;生物柴油;酯交换反应;KF/MMT solid base;impregnation method;biodiesel;transesterification
-
2396.黏红酵母产油脂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相结合,对黏红酵母产油脂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单因素试验得到初步发酵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蛋白胨、KH2PO4.经响应面优化发现,当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为73.40g/L,蛋白胨含量为1.06 g/L,KH2PO4含量为3.56 g/L时,油脂产量的理论预测值可达到3.49 g/L,比优化前提高了13%.气相分析其油脂组成,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26.97%.然后又对高产菌株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在10 d时,生物量和油脂产量达到最高,此时达到发酵终点,生物量为47.98g/L(菌体湿重),油脂产量达到7.81 g/L.
关键词:响应面分析;黏红酵母;培养基优化;酸热耦合超声波法;发酵特性
-
2397.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高效低耗检测技术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通过对目前常用的黄曲霉毒素B1(AFTB1)检测方法的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效、低耗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甲醇-水(7∶3)溶液提取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提取液经冷冻过滤后,通过配有柱后衍生系统和荧光检测器(FLD)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4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1.25% ~2.42%,加标回收率为93.47% ~96.78%.该方法与其他仪器检测方法相比不用任何净化小柱,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检测成本.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柱后衍生系统;HPLC-FLD;检测
-
2398.超临界CO2萃取蚕蛹油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以蚕蛹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蚕蛹油,研究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分离温度、分离压力对蚕蛹油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了蚕蛹油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了蚕蛹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蚕蛹油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30 MPa,分离温度50℃,分离压力10 MPa.在此条件下,蚕蛹油的提取率为19.2%.蚕蛹油中饱和脂肪酸主要为硬脂酸7.66%,软脂酸18.81%等;不饱和脂肪酸为油酸35.86%,亚油酸6.00%,α-亚麻酸28.03%,棕榈油酸1.26%等.
关键词:超临界CO2;萃取;蚕蛹油;气相色谱-质谱;脂肪酸组成
-
2399.微波干燥对油菜籽品质及气味成分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利用不同的微波功率将菜籽干燥至安全水分8%,测定干燥后菜籽发芽势、发芽率、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并使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分析菜籽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微波功率越高,干燥速率越大;高功率的微波对菜籽的生命力有显著的破坏作用;在110~1 480 W微波功率范围内,菜籽油的酸值变化在合理范围之内,过氧化值在1 170W功率干燥后呈显著上升趋势;微波功率的增加会导致硫甙分解有害产物的相对含量增加.菜籽的挥发性气体成分中含有硫甙分解生成物、烃类、醛类、酯类、醇类、杂环类、酮类等,其相对含量依次降低.
关键词:油菜籽;微波干燥;品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2400.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大豆油脱臭馏出物连续酯化反应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游离脂肪酸酯化是以油脂脱臭馏出物为原料,制备天然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的关键步骤,而传统酯化方法存在间歇操作、设备易腐蚀等缺点.以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DD油)的连续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进料流速、原料含水量以及醇油体积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原料DD油中的含水量可促进酯化反应的进行,在反应温度70℃、醇油体积比1∶1、流速1 BV/h、DD油含水量0.05%的条件,通过二次酯化DD油酯化率可达到98%以上.
关键词:大豆油脱臭馏出物;脂肪酸;连续酯化;离子交换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