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1.酶法修饰抑制小麦淀粉回生工艺优化及机理探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糊化后的淀粉很容易回生,大大影响了淀粉制品的品质.采用β-淀粉酶处理对小麦淀粉进行酶法修饰,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酶处理工艺条件,以获得最佳的抑制小麦淀粉回生参数.结果表明,β-淀粉酶修饰的最佳条件为:酶浓度为34.33 U,酶作用温度为56.5℃,酶作用时间32.2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小麦淀粉凝胶,相对于未经酶处理的小麦淀粉凝胶,凝胶硬度降低了66.15%.通过对酶处理前后小麦淀粉的直链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以及支链淀粉平均侧链长度的测定,发现β-淀粉酶抑制小麦淀粉回生主要是通过降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子质量及支链淀粉平均侧链长度,从而降低了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形成双螺旋的趋向,抑制淀粉的回生.
关键词:小麦淀粉;β-淀粉酶;回生;响应面;机理
-
2452.碱性蛋白酶水解对豆粕中大豆抗原蛋白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大豆是八大食物过敏源之一,其中主要蛋白成分7S和11S球蛋白也是致敏性较强的抗原蛋白.本试验研究了豆粕在Alcalase酶水解过程中7S和11S两种大豆抗原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酶解10 min时7S伴球蛋白的α'、α和β亚基、酶解60 min时11S球蛋白的酸性亚基等主要抗原蛋白成分即被完全水解,同时新产生了23 ku和大量14 ku以下组分;酶解豆粕中95.1%的蛋白可溶于水,其中68.1%蛋白质可溶于三氯乙酸.
关键词:豆粕;大豆抗原蛋白;酶解;蛋白质亚基;溶解性
-
2453.间接法测定食用油中3-氯丙醇酯总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介绍了间接法测定食用油中3-氯丙醇酯总量的基本原理,并对间接法中各步骤操作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包括内标、催化剂、盐析试剂、衍生化试剂以及GC-MS分析等,为今后我国建立食用油中3-氯丙醇酯总量标准分析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食用油;3-氯丙醇酯;检测;间接法
-
2454.MR-160棉籽剥绒加工工艺生产实践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通过生产实践,详细对MR-160棉籽剥绒加工工艺主要设备的作用及原理,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实践证明,在棉籽剥绒加工过程中,采用以MR-160棉籽剥绒机为主机的棉籽剥绒工艺及成套设备工艺布局合理、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能达到理想的剥绒效果.
关键词:MR-160棉籽剥绒机;剥绒工艺;成套设备
-
2455.蝇蛆粉和L-肉碱对青鱼生长、免疫与抗氧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研究蝇蛆粉和L-肉碱对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72.23 ±1.81)g的健康青鱼270尾,随机分成3组,分别饲喂3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其中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2组分别投喂添加25 g/kg蝇蛆粉或150 mg/kg L-肉碱的试验饲料.连续投喂60d后,测定鱼体生长指标、肌肉成分、血液和肝脏的生化指标,并统计青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1a)后的死亡率和相对保护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蝇蛆粉和L-肉碱组显著提高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血清总蛋白(TP)、溶菌酶(LSZ)、补体C3和C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以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降低饲料系数,血清和肝脏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此外,蝇蛆粉组还较对照组显著提高青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SOD和CAT的活性(P<0.05),而L-肉碱组的相应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一些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成活率、鱼体形体指标以及肌肉组成成分等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攻毒试验也表明,蝇蛆粉和L-肉碱组均降低青鱼的死亡率.因此,在饲料中添加蝇蛆粉25 g/kg或L-肉碱150mg/kg可促进青鱼的生长,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增强鱼体的抗病力.
关键词:青鱼;蝇蛆粉;L-肉碱;生长;免疫;抗氧化
-
2456.超临界CO2体系中固定化亚油酸异构酶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以固定化亚油酸异构酶和亚油酸(LA)为原料,在考察超临界CO2(SC-CO2)处理对酶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研究SC-CO2中LA质量浓度、反应温度、压力、反应时间对共轭亚油酸(CLA)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亚油酸异构酶在SC-CO2压力小于30MPa,处理温度低于40℃,处理时间小于2h时,相对酶活较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响应面法优化CLA合成条件为LA质量浓度0.05 g/mL,反应温度36℃,压力30 MPa,反应时间1.5h;在此条件下,CLA的含量为60.58 mg/g;固定化亚油酸异构酶重复使用3次,CLA保持较高的含量.
关键词:超临界CO2;固定化亚油酸异构酶;稳定性;共轭亚油酸;响应面法
-
2457.燕麦乳酶解加工工艺优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应用微波预处理和两步酶解法生产燕麦乳,通过单因素和多指标正交试验优化了酶解工艺.得到的微波预处理条件是:料液比(质量比)1∶7、微波载物量33.3 W/g、时间3 min;液化条件为:中温淀粉酶用量0.1%、作用温度85℃、时间60 min;糖化条件为:复合糖化酶用量0.09%、作用时间70 min.该工艺下制得燕麦乳的总固形物含量达到10.03%,蛋白质含量1.37 g/100mL,还原糖含量3.09 g/100mL,相对黏度3.52,乳液颗粒中位径1.747 μm,产品黏度与甜度适中、口感爽滑,稳定性较好.
关键词:燕麦乳;酶解;微波预处理;多指标评价
-
2458.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rowse/Server)模式的油脂设备图纸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分析了油脂设备制造企业图纸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并提取了油脂设备关键元素,以通用的浏览器(IE)作为客户端,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rowse/Server)的架构模式,利用设备关键元素及所属合同编号作为查询索引,开发出了针对油脂设备的高度集成的电子化、集中化图纸管理系统,实现了图纸资料的录入、归档、编辑、检索、不同专业图纸之间的关联查询等全电子化管理,保证了知识共享、规范运行,收到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油脂设备;图纸管理系统;Browse/Server mode;oils and fats equipment;drawing management system
-
2459.茶叶籽油组成分析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茶叶籽油是我国卫生部认定的新资源食品.茶叶籽油含有20种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油酸含量最高,同时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茶多酚、生育酚等.另外,研究表明茶叶籽油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耐储藏,其氧化稳定性可与橄榄油相近,高于其他食用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茶叶籽油组成分析以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并对茶叶籽油抗氧化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旨在为深入研究茶叶籽油及其营养保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茶叶籽油;组成分析;脂肪酸组成;活性成分;抗氧化机理;tea seed oil;compositional analysis;fatty acid profile;active ingredients;antioxidant mechanism
-
2460.少根根霉产油脂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以优化少根根霉液体深层发酵技术为目标,利用经过预先优化的培养基配比,研究搅拌速率、通气量、初始pH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发酵条件为:搅拌速率200 r/min,通气量5.63 L/min,初始pH 6.在优化的条件下进行10 L发酵罐验证试验,发酵时间为96 h时,少根根霉菌丝体生物量达到3.75 g/L,生物转化率达到8.21%,油脂得率为26.5%.
关键词:少根根霉;深层发酵;搅拌速率;溶氧;通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