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1.香榧籽油的超临界萃取及其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香榧为我国特产的名贵干果,本试验首先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香榧籽油的工艺条件;然后对香榧籽油的脂肪酸采用GC/MS进行分析,并与橄榄油、花生油、山茶油、芝麻油的脂肪酸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温度50℃,萃取时间2h,萃取率达16.2%;香榧籽油主要含有亚油酸(38.23%)、油酸(35.52%)、棕榈酸(7.45%)、金松酸(7.41%)等10种脂肪酸,金松酸是具有较强生理活性的特殊脂肪酸.香榧籽油主要脂肪酸种类在所检测的5种油中最丰富,其脂肪酸组成与芝麻油较相似,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较为均衡(36.39%、49.80%).本研究可为香榧籽油作为高档功能性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香榧籽油;脂肪酸;金松酸;植物油
-
2402.隔油-无机陶瓷膜-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油脂精炼洗涤废水中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针对原有油脂精炼洗涤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采用新的隔油-无机陶瓷膜-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行技术改造.生产实践表明,经两级隔油处理后的洗涤废水通过无机陶瓷膜过滤处理后,有效降低了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以及难以生化降解的油和皂脚,再运用改进的生化处理方法,确保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油脂精炼废水;隔油;无机陶瓷膜;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
-
2403.米渣肽抗疲劳作用及抗疲劳肽的分离鉴定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米渣中蛋白质量分数在60%以上,但目前米渣仅用于附加值低的饲料行业.为了提高米渣的功能特性,拓展其应用范围,采用碱性蛋白酶对米渣进行酶解,酶解的产物经大孔树脂纯化得到具有高蛋白含量的米渣肽.超滤分离得到具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范围的米渣肽.与灌胃生理盐水、米渣肽和高相对分子质量米渣肽组相比,灌胃低相对分子质量(<1000)米渣肽可以显著延长小鼠游泳的疲劳时间和小鼠血糖含量,并显著降低血乳酸含量,说明小分子肽具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一个抗疲劳肽,其序列为Gln-Ser-Pro-Glu-Ile.
关键词:米渣肽;抗疲劳;色谱分离;抗疲劳肽;序列分析
-
2404.裂殖壶菌单细胞油脂的组分特性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为了获得完整的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油脂组分信息,以其单细胞油脂组分为研究对象,对裂殖壶菌单细胞油脂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裂殖壶菌单细胞油脂占细胞干重的63.32%;单细胞油脂由87.864%的中性脂和11.322%的极性脂组成;单细胞油脂中DHA含量为41.45%;单细胞油脂中胆固醇、角鲨烯和β-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40.93、19.99 mg/g和34.91 μg/g.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单细胞油脂的不皂化物中含有胆固醇、麦角固醇、豆甾醇、β-谷甾醇、环阿屯醇和角鲨烯.
关键词:DHA;裂殖壶菌;单细胞油脂;不皂化物;胆固醇;DHA;Schizochytrium sp.;single cell lipid;unsaponifiable matter;cholesterol
-
2405.提取条件对大豆β-伴球蛋白(7S)得率及纯度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以低脂质含量豆粕为原料,探讨了大豆β-伴球蛋白(7S)分级分离过程中还原剂、冷沉时间和pH对其得率及纯度的影响.与亚硫酸氢钠或二硫苏糖醇相比,在提取液中添加β-巯基乙醇,7S得率与纯度均最高.在蛋白提取的冷沉阶段,随着冷沉时间的延长,后续分离所得7S得率持续降低,而纯度逐渐提高,当冷沉时间超过12 h以后,7S纯度增速放缓,此时在P≥0.05水平上,总的巯基与二硫键含量略有差异.在7S酸沉阶段,采用pH 4.70酸沉时7S得率与纯度均最佳,这与目前文献报道的7S分离多采用pH 4.80的酸沉条件有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β-伴球蛋白;提取;得率;纯度
-
2406.冷榨芝麻油与浸出精炼芝麻油品质差异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通过对冷榨芝麻油和浸出精炼芝麻油样品的特征指标、质量指标、芝麻素含量、芝麻酚含量、VE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的测定,分析比较冷榨芝麻油与浸出精炼芝麻油的品质差别.结果表明:冷榨芝麻油与浸出精炼芝麻油在特征指标上的最大差别是不皂化物含量和反式脂肪酸含量,冷榨芝麻油中不皂化物含量约为浸出精炼芝麻油的2.5倍,冷榨芝麻油未检出反式脂肪酸,浸出精炼芝麻油检出反式脂肪酸,其含量为0.88%,其中反式油酸含量0.34%,反式亚油酸含量0.54%;冷榨芝麻油与浸出精炼芝麻油在质量指标上的主要差别是过氧化值,浸出精炼芝麻油的过氧化值高出冷榨芝麻油2倍多,其风味也明显逊色于冷榨芝麻油;冷榨芝麻油中芝麻素、芝麻酚及VE含量都高于浸出精炼芝麻油,冷榨芝麻油中芝麻素含量约是浸出精炼芝麻油的2.14倍,VE含量约是其3.41倍,冷榨芝麻油中芝麻酚含量约为0.2 mg/100 g,浸出精炼芝麻油中未检出芝麻酚;冷榨芝麻油与浸出精炼芝麻油氧化诱导时间差别不大.
关键词:芝麻油;冷榨芝麻油;浸出精炼芝麻油;品质差异
-
2407.基于TRIZ理论的油炸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根据TRIZ创新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油炸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方法.计算机视觉系统中的图像采集装置每间隔1 min采集刚炸好薯片的双面图像,在Lab颜色空间中,用提出的图像滤波、分割和颜色测量算法从双面图像中提取目标薯片、测量整体薯片的颜色平均值,同时对相应薯片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值做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薯片双面a平均值和其丙烯酰胺含量值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R2=0.971),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利用所提出的方法测定市场上出售的10个不同品牌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值,与标准化学方法测定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4.94%,说明该方法准确可行.
关键词:TRIZ理论;丙烯酰胺;油炸薯片;图像处理
-
2408.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体外消化法评定豆粕粉碎粒度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选用1.0、1.5、2.0、2.5和3.0 mm筛孔孔径的筛片粉碎得到粒度为432、505、637、717、805 μm的豆粕,然后制成粉状配合饲料和颗粒饲料.对豆粕及不同粒度基础配制的粉状配合饲料和颗粒料分别进行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酶解法测定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筛片孔径从1.0 mm扩大到3.0 mm,豆粕粉碎样品的粒度也从432μm增大到805 μm,筛孔孔径与粒度间具有线性关系(P<0.01);选用浓度为70mg/mL胃蛋白酶和16 mg/mL胰蛋白酶进行体外模拟消化,随豆粕粒度的增加,豆粕、粉状配合饲料、颗粒料体外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消化率均随豆粕粉碎粒度的增加均呈现降低.豆粕和颗粒料的体外消化率随豆粕粉碎粒度减小呈线性提高(P<0.01),但粉状配合饲料消化率随豆粕粉碎粒度的变化未出现明显的线性规律(P =0.443、P=0.113).505 μm组和637 μm组均可得到较高的消化率,但考虑到加工成本问题,637μm可作为豆粕在仔鸡颗粒料最适粉碎粒度,即2.0 mm为制作仔鸡颗粒料的粉碎机筛片最佳筛孔孔径.
关键词:豆粕;粒度;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消化法;消化率
-
2409.氮、磷对单针藻异养生长与油脂合成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在异养条件下,应用Andrew方程考察了氮、磷营养盐对单针藻Monoraphidium sp.FXY-10 生长的影响,并研究了氮、磷营养盐对单针藻油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的半饱和常数(Ks,P)小于氮的半饱和常数(KS,N),说明磷对单针藻生长的影响大于氮.此外,在NaNO3质量浓度为1 g/L时,生物量产率(253.77 mg/(L· d))、油脂产率(110.36 mg/(L·d))、油脂含量(43.49%)达到最大值;在K2HPQ4质量浓度为0.1 g/L时,生物量产率(323.54 mg/(L·d))、油脂产率(136.83 mg/(L· d))、油脂含量(42.29%)达到最大值.并且在氮、磷缺乏的情况下,油脂含量相对较高.
关键词:单针藻;异养条件;氮;磷;油脂含量
-
2410.微藻油脂生物合成与ACCase、PEPC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脂肪酸合成中的两个主要的酶.介绍了ACCase、PEPC的类型、分布、反应机理及在微藻代谢中的作用;对酶代谢调控、基因工程的应用等因素进行了概括;就多酶基因调控微藻油脂合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乙酰辅酶A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微藻;油脂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