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776 篇 当前为第 239 页 共 278

所属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 2381.应用化学传感器和GC-MS研究加热温度与大豆油挥发物质的关系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探究大豆油挥发性成分和加热温度之间关系,建立高温煎炸油的快速检测技术,确保食用油的安全.运用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不同加热温度的大豆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学传感器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到大豆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通过PCA和LDA方法分析未加热、150、180和220℃加热处理的大豆油气味明显不同.利用GC-MS从未加热、150、180和220℃加热处理的大豆油中分别检测出27、60、100、11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烃类、醛类、酮类、醚类、酯类、酸类、杂环化合物、氢过氧化物等.未加热处理的大豆油中氢过氧化物含量较高;酮类和醇类是150℃加热处理大豆油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表现为炒菜时散发的油香;180℃和220℃加热的大豆油中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醛类以及杂环化合物,它们产生焦香味、烤香味的同时也危害人类的健康.
    关键词:化学传感器;气质联用;大豆油;挥发性物质;高温
  • 2382.香榧籽油的超临界萃取及其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香榧为我国特产的名贵干果,本试验首先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香榧籽油的工艺条件;然后对香榧籽油的脂肪酸采用GC/MS进行分析,并与橄榄油、花生油、山茶油、芝麻油的脂肪酸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温度50℃,萃取时间2h,萃取率达16.2%;香榧籽油主要含有亚油酸(38.23%)、油酸(35.52%)、棕榈酸(7.45%)、金松酸(7.41%)等10种脂肪酸,金松酸是具有较强生理活性的特殊脂肪酸.香榧籽油主要脂肪酸种类在所检测的5种油中最丰富,其脂肪酸组成与芝麻油较相似,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较为均衡(36.39%、49.80%).本研究可为香榧籽油作为高档功能性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香榧籽油;脂肪酸;金松酸;植物油
  • 2383.隔油-无机陶瓷膜-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油脂精炼洗涤废水中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针对原有油脂精炼洗涤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采用新的隔油-无机陶瓷膜-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行技术改造.生产实践表明,经两级隔油处理后的洗涤废水通过无机陶瓷膜过滤处理后,有效降低了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以及难以生化降解的油和皂脚,再运用改进的生化处理方法,确保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油脂精炼废水;隔油;无机陶瓷膜;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
  • 2384.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大豆油脱臭馏出物连续酯化反应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游离脂肪酸酯化是以油脂脱臭馏出物为原料,制备天然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的关键步骤,而传统酯化方法存在间歇操作、设备易腐蚀等缺点.以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DD油)的连续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进料流速、原料含水量以及醇油体积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原料DD油中的含水量可促进酯化反应的进行,在反应温度70℃、醇油体积比1∶1、流速1 BV/h、DD油含水量0.05%的条件,通过二次酯化DD油酯化率可达到98%以上.
    关键词:大豆油脱臭馏出物;脂肪酸;连续酯化;离子交换树脂
  • 2385.乙醇冷浴辅助酶法提取大豆油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采用向大豆酶解脱磷液(游离油、乳状液和水解液)中加入乙醇冷浴破乳,应用响应面优化分析方法对乙醇冷浴破乳条件进行优化.优化范围为:冷浴温度-30 ~-40℃,乙醇与脱磷酶解液体积比1∶(0.75 ~1.25),乙醇体积分数70% ~ 90%,冷浴时间25~45min.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良好,R2=0.952 1.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最优响应结果为:冷浴温度-34℃,乙醇与脱磷酶解液体积比1∶1.06,乙醇体积分数81%,冷浴时间36 min.在最优条件下,大豆油得率达到(91.25±0.61)%.
    关键词:乙醇冷浴;水酶法;破乳;大豆油;乳状液
  • 2386.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高效低耗检测技术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通过对目前常用的黄曲霉毒素B1(AFTB1)检测方法的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效、低耗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甲醇-水(7∶3)溶液提取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提取液经冷冻过滤后,通过配有柱后衍生系统和荧光检测器(FLD)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4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1.25% ~2.42%,加标回收率为93.47% ~96.78%.该方法与其他仪器检测方法相比不用任何净化小柱,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检测成本.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柱后衍生系统;HPLC-FLD;检测
  • 2387.提取条件对大豆β-伴球蛋白(7S)得率及纯度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以低脂质含量豆粕为原料,探讨了大豆β-伴球蛋白(7S)分级分离过程中还原剂、冷沉时间和pH对其得率及纯度的影响.与亚硫酸氢钠或二硫苏糖醇相比,在提取液中添加β-巯基乙醇,7S得率与纯度均最高.在蛋白提取的冷沉阶段,随着冷沉时间的延长,后续分离所得7S得率持续降低,而纯度逐渐提高,当冷沉时间超过12 h以后,7S纯度增速放缓,此时在P≥0.05水平上,总的巯基与二硫键含量略有差异.在7S酸沉阶段,采用pH 4.70酸沉时7S得率与纯度均最佳,这与目前文献报道的7S分离多采用pH 4.80的酸沉条件有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β-伴球蛋白;提取;得率;纯度
  • 2388.微藻油脂生物合成与ACCase、PEPC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脂肪酸合成中的两个主要的酶.介绍了ACCase、PEPC的类型、分布、反应机理及在微藻代谢中的作用;对酶代谢调控、基因工程的应用等因素进行了概括;就多酶基因调控微藻油脂合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乙酰辅酶A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微藻;油脂合成
  • 2389.氮、磷对单针藻异养生长与油脂合成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在异养条件下,应用Andrew方程考察了氮、磷营养盐对单针藻Monoraphidium sp.FXY-10 生长的影响,并研究了氮、磷营养盐对单针藻油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的半饱和常数(Ks,P)小于氮的半饱和常数(KS,N),说明磷对单针藻生长的影响大于氮.此外,在NaNO3质量浓度为1 g/L时,生物量产率(253.77 mg/(L· d))、油脂产率(110.36 mg/(L·d))、油脂含量(43.49%)达到最大值;在K2HPQ4质量浓度为0.1 g/L时,生物量产率(323.54 mg/(L·d))、油脂产率(136.83 mg/(L· d))、油脂含量(42.29%)达到最大值.并且在氮、磷缺乏的情况下,油脂含量相对较高.
    关键词:单针藻;异养条件;氮;磷;油脂含量
  • 2390.裂殖壶菌单细胞油脂的组分特性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1-15]

    为了获得完整的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油脂组分信息,以其单细胞油脂组分为研究对象,对裂殖壶菌单细胞油脂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裂殖壶菌单细胞油脂占细胞干重的63.32%;单细胞油脂由87.864%的中性脂和11.322%的极性脂组成;单细胞油脂中DHA含量为41.45%;单细胞油脂中胆固醇、角鲨烯和β-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40.93、19.99 mg/g和34.91 μg/g.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单细胞油脂的不皂化物中含有胆固醇、麦角固醇、豆甾醇、β-谷甾醇、环阿屯醇和角鲨烯.
    关键词:DHA;裂殖壶菌;单细胞油脂;不皂化物;胆固醇;DHA;Schizochytrium sp.;single cell lipid;unsaponifiable matter;cholesterol
首页  上一页  ...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