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1.强化发酵和传统发酵对米发糕风味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接种单一酵母菌(ZSM-001)进行强化发酵和传统发酵制作米发糕,通过气质联用分析米发糕中挥发性成分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并结合质构、感官的测定,研究强化发酵和传统发酵对米发糕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发酵制得的米发糕含32种挥发性成分,以脂类化合物为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79.16%,其呈味氨基酸总含量(1 981.79 mg/100 g)显著高于强化发酵制得的米发糕(505.66 mg/100 g),产生的酸味、甜味和苦味氨基酸对滋味贡献更大,尤其是新增的甜味氨基酸对滋味的贡献,赋予传统发酵制得的米发糕酸甜适宜的滋味.
关键词:米发糕;强化发酵;传统发酵;风味;fermented rice cake;fortified yeast fermentation;traditional fermentation;flavor
-
1502.紫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检测初榨橄榄油掺伪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紫外光谱为技术手段,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2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初榨橄榄油/混合橄榄油二元掺伪体系的定量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2种统计模型定量预测性能良好,偏最小二乘模型的训练集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均达到0.011,预测值与真实值相关性达到0.996 2;BP人工神经网络迭代次数为61步,训练集拟合残差为9.684×10-5,网络预测值和真实值相关系数为0.998 3,对于5%以上掺伪比例的油样BP神经网络能够精确地预测.
关键词:初榨橄榄油;掺伪;偏最小二乘;人工神经网络;virgin olive oil;apartial least square;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
1503.莴苣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莴苣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按照国家标准对莴苣籽油的酸值、皂化值、碘值、折光率以及相对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莴苣籽油由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等10种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达75%以上,其中亚油酸53.18%,油酸17.22%,棕榈酸11.58%.研究结果为莴苣籽在食品及药品领域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莴苣籽油;脂肪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理化性质
-
1504.柱色谱法分离甘油磷脂酰胆碱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通过大豆粉末磷脂水解获得甘油磷脂酰胆碱( GPC)混合物,然后从3种典型的离子交换树脂中筛选出D113树脂作为分离GPC的主要树脂,研究了不同pH的解吸液对柱色谱分离GPC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条件下各组分的洗脱曲线和GPC纯度具有较明显的变化,pH接近7的情况下,在整个解吸过程中GPC纯度均较理想.解吸液通过特定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进一步纯化,所得产品经过HPLC分析,GPC的干基含量为97.11%.
关键词:柱色谱;甘油磷脂酰胆碱;离子交换树脂;纯化
-
1505.红小豆栽培品种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及特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我国17个红小豆栽培品种胰蛋白酶抑制剂(TI)含量范围为236.0 ~ 541.1 TIU/g,平均含量为410.8TIU/g;京农21、辽引红豆、XD1含量最高,分别为541.1、531.5、528.3TIU/g.明胶-PAGE活性染色表明红小豆有7种TI(A1~A7),主要组分为A4、A2和A6;品种间TI种类、丰度存在一定差异,产地北京的京农21有A2、A3,产地吉林白城的A2、A3含量低.红小豆TI提取液经沸水煮30 min或pH 1.5处理8h可以保持92.2%以上的活性.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有丰富的高产TI的红小豆资源,经烹煮或酸性条件处理仍可以保持很高的生物活性.
关键词:红小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热稳定性;酸稳定性;adzuki bean;trypsin inhibitor;thermostability;acid stability
-
1506.如何降低油脂皂脚含油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将未水化脱胶的浸出毛油直接到精炼车间进行酸化、碱炼,两步脱磷变为一步脱磷,调整操作参数:加酸量0.6 ~0.7 kg/t,加碱浓度12% ~ 13%,超量碱13% ~ 14%,碱炼锅的搅拌速度50 r/min,离心机向心泵的开启度182 ~183、背压0.32 ~0.34 MPa.通过上述措施,可使皂脚含油稳定在28%左右,精炼得率在97%左右.
关键词:皂脚含油;未脱胶油;操作参数;精炼得率
-
1507.玉米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对玉米油化学成分进行GC - MS分析,共检出7个化合物.以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为指标探讨其抗氧化作用,并比较几种植物油的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鱼油、大豆油和山茶油对于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几乎没有影响,而玉米油、葡萄籽油和橄榄油可明显提高机体抗氧化酶的活力,其中以玉米油的作用最为显著.各试验组小鼠肾组织中SOD活力均可提高到青龄组水平,而心肌、肝组织中SOD活力也较老龄组有显著性增强,但却明显低于青龄组.
关键词:玉米油;化学成分;抗氧化;超氧化物歧化酶
-
1508.油脂加工企业油罐区仓储管理管控一体化模式的研究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近几年粮油行业发展迅速,在规划上更强调产业布局、规模效益、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在此背景下,管控一体化模式也逐渐应用在粮油行业中.针对油脂加工企业油罐区仓储设施管控一体化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工程应用实践,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该系统模式实现了油罐区作业定量发放、精确计量的目标,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油罐区;仓储;管控;一体化
-
1509.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山核桃油的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以我国特有的优质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山核桃为原料,采用先进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山核桃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所得的油脂与传统工艺提取所得的山核桃油进行了品质比较,结果表明: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来提取山核桃油是可行的,其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4h,所得产品的质量优于传统的提取方法.
关键词:山核桃;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油脂;提取;carya cathayensis;supercritical CO2 fluid extraction technology;oil;extraction
-
1510.五种单体酶配伍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非淀粉多糖消化率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4-15]
研究在小麦基础日粮中添加五种单体酶制剂(木聚糖酶、β -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和甘露聚糖酶)对1~21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和非淀粉多糖(NSP)消化率的影响.试验将624只1日龄肉仔鸡按均匀设计方法随机分成13组,其中第13组为对照组,各处理组日粮为上述五种单体酶制剂的不同配伍添加在基础日粮中组成.结果表明,五种单体酶制剂的不同配伍能不同程度提高肉仔鸡生长性能和NSP的消化率.其最佳的配伍水平为:木聚糖酶450 u·kg -1、β -葡聚糖酶47 u·kg-1、纤维素酶333 u·kg -1、植酸酶135u·kg -、甘露聚糖酶153 u·kg-1.
关键词:酶制剂;肉仔鸡;生长性能;非淀粉多糖;消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