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 篇
407 篇
12430 篇
2224 篇
346 篇
752 篇
1099 篇
395 篇
2172 篇
2479 篇
1183 篇
544 篇
179 篇
444 篇
80 篇
136 篇
287 篇
984 篇
318 篇
690 篇
[金融业] [2023-08-09]
惠誉已经多次威胁会调降美国主权评级。本次调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财政纪律松散。从市场的预测来看,美国财政赤字进一步增加只是时间问题,在高利率环境下,债务问题也被放大。对于美国财政部而言,短期的融资压力可想而知。一方面,财政部需要通过发债来补充 TGA账户,另一方面,美联储的持续缩表也意味着国债市场的供需关系在发生变化。主权评级被调降,以及与之而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将给美国债券市场带来新的冲击。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023-08-09]
本周港口动力煤现货价环比下跌 105 元/吨,报收 765 元/吨。供给端,产地供应有所回落,本周日均港口调入量约 187.26 万吨,环比下降 10.26%。需求端,本周日均港口调出量约 177.11 万吨,环比下降 9.84%。库存端,电厂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港口方面,本周环渤海四港口日均库存继续上行,环比增加 2.63%,整体仍处于近年高位。预计随着用电旺季即将到来,预计后续动力煤需求仍有支撑,价格企稳运行。
[金融业] [2023-08-08]
可转债最早出现于美国,我国可转债市场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起步。截至 2023 年 6 月末,国内可转债数量为 518 只,总存量规模 8592 亿元。可转债股性和债性的大小影响着不同因子在可转债上的表现。我们根据可转债“平价/底价-1”这一指标,按照±15%将可转债划分为三层:偏债层、中性层和偏股层。
[金融业] [2023-08-08]
信用评级公司惠誉(Fitch)于 8 月 1 日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降调至 AA+,展望预期调整为“稳定”,这也是 2011 年债务上限危机导致标普降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以来的首次下调,目前三大评级机构中只有穆迪维持美国此前的高信用评级不变。目前惠誉 AAA 评级的区域/国家有欧盟、荷兰、德国、瑞士、瑞典、丹麦、挪威、卢森堡、澳大利亚和新加坡。AA+评级的有奥地利、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惠誉降调评级的直接理由为“(1)未来三年预计财政情况恶化;(2)高额且不断增长的政府债务负担以及(3)过去二十年来(美国财政)治理能力相对于'AA'和'AAA'评级同行的削弱,特别体现在反复出现的债务上限危机以及拖延到最后时刻的解决方案。
[金融业,房地产业] [2023-08-08]
7月以来,美国通胀明显降温,经济则再次展现韧性,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但态度软化,美债收益率高位盘整,美元先大跌后回升。美国经济短期相对有韧性可能令美元稍偏强。欧元区经济下滑加速,核心通胀高位盘整,欧央行加息25个基点,但表态转“鸽”,欧元兑美元先大涨后下跌。由于欧元区经济下滑压力加大,欧元兑美元短期预计偏弱。日本经济维持较好,核心通胀偏高水平盘整,日央行维持大幅宽松,但放宽收益率曲线调控弹性,日元兑美元震荡走升。央行调整调控参数稳汇率,中央政治局会议政策规划超预期,人民币受提振稍走升。预计国内经济在政策支持下逐步向好,人民币兑美元短期可能震荡稍升。
[金融业] [2023-08-08]
投资港股基金数量减少、规模缩水- -成:_ 2023年 二季度港股几乎单边下跌,市场悲观情绪浓厚。反映在公募基金对港股态度上,二季度公募港股基金共251只、规模合计3636亿元,对比一季度数量减少17只、规模环比12.6%。247只两季可 比的样本二季度规模合计3600亿,相同样本上季规模4055亿,环比-1 1.2%。“高港股”仓位略降,“港 股QDII-AH平衡”明显撤离港股:“高港股”两类基金及“港股QDI-AH平衡”基金的港股占净值比例皆下降,其中“港股QDIIAH平衡”的港股比重回落达12个点,投资重心部分移至美股。但“港股通-AH平衡”基金反而有六成加仓了港股。
[金融业] [2023-08-08]
根据长江债券基金分类,统计渠道分为纯债基金(包含主动纯债型、短债型)、“固收+”基金(包含普通债券型、激进债券型、偏债配置型)和可转债型基金。二季度,债券基金整体规模相较上季度有所上升,纯债基金、固收+基金、可转债基金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纯债基金规模增长最为明显,在二季度规模为 62921.74 亿元,环比增加9.40%,其次为“固收+”基金,在二季度规模为 16486.84 亿元,环比增加 5.45%。可转债基金规模变动较小,在二季度规模为 529.69 亿元,环比增加 2.34%。
[综合,金融业] [2023-08-08]
2023H1 公募基金实现管理规模和份额双增长,固收类基金贡献主要增量。除主动高权益品类基金外,其他品类基金均取得正回报。新发规模下滑较为明显。券商渠道保有量占比持续提升,格局有望从银行主导转变成三足鼎立;监管政策和产品创新共同推进着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房地产业] [2023-08-07]
百强房企1-7月全口径销售总额约38,373亿元,同比下跌5.9%,前值(1-6 月)为下跌 0.4%,跌幅扩大;权益销售总额 27,072亿元,同比下跌5.1%,前值为上升0.1%;操盘口径销售34,094 亿元,同比下跌4.8%,前值为上升0.2%。累计销售同比增速由正转负。百强房企月度销售额在二季度开始持续回落。权益口径总销售额从三月、四月的+30.6%(同比)+32.3%,下跌至五月的 +3.1%,六月更是由正转负,增速下跌至 -27.9%。七月跌幅更扩大至 -35.6%。七月销售环比六月下跌 -36.1% 至2704亿元。以月度总销售金额来看,是继 2020年二月(疫情初期)以来销售额最低的月份。反映购房需求在二季度释放后,七月出现断崖式下跌,跌至比去年因疫控而来的「低基数月份」之销售额还要低。
[房地产业] [2023-08-07]
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 2023 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会议对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做出部署,有以下三点理解:第一,政策注重预期调控,未来政策落地等待进一步通知;第二,春节后房地产市场回暖导致部分城市宽松政策回收,存在重新发力空间;第三,北上深调整空间较为有限。从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观察,对于北上深超一线城市来说,当前市场状况并不满足此前出台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放宽条件,未来政策预期较为有限;而对于其他城市来说,6 月以来新房成交转弱,可能重新打开了相关城市放宽房地产政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