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1.全球乳品加工工艺设备市场报告(2015-2019年)
[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2015-08-20]
Dairy processing equipment utilizes dairy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systems in techniques such as homogenization, blending, pasteurization, and filling for manufacturing dairy products.
关键词:乳制品加工;乳品工艺;工艺设备
-
912.日本面包市场报告(2015-2019年)
[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8-17]
Baking is a process where food is cooked using continuous dry heat by convection. The commonly baked item is bread, though many other types of food are also baked.
关键词:日本;面包店;烘焙
-
913.不同脱脂处理对新疆莎车1号扁桃仁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8-03]
莎车1 号扁桃是新疆南疆当前主栽品种,为充分了解其果仁蛋白功能特性,以莎车1 号扁桃仁为对象,研究不同脱脂处理对其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脱脂处理对扁桃仁蛋白的功能特性有不同影响; 超临界法、压榨法和溶剂法脱脂处理的莎车1 号扁桃仁蛋白热变性温度分别为68. 4、48. 1、63. 4℃,溶解性分别为50. 63%、36. 51%、41. 77%,持水性分别为259. 55%、242. 16%、230. 86%,持油性分别为314. 35%、315. 28%、338. 24%,乳化性分别为60. 42%、56. 14%、59. 55%,乳化稳定性分别为62. 07%、87. 98%、47. 07%。因此,超临界法脱脂处理的扁桃仁蛋白热稳定性、溶解性、持水性和乳化性最好,而压榨法脱脂处理的扁桃仁蛋白乳化稳定性最好,溶剂法脱脂处理的扁桃仁蛋白持油性最好。
关键词:新疆莎车1 号扁桃;脱脂;;扁桃仁蛋白;;功能特性
-
914.鱼油的微胶囊化及其影响因素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8-03]
鱼油微胶囊化不仅可实现鱼油的均匀分散,避免其氧化,而且还可掩盖鱼腥味,提高消化吸收率,扩大其应用范围。阐述了鱼油微胶囊化的发展现状及适用于鱼油的微胶囊化方法,包括喷雾干燥法、复合凝聚法、分子包埋法、冷冻干燥法、锐孔凝固浴法及脂质体包埋法。重点归纳了影响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因素,包括壁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固形物浓度、乳化方式和乳化条件( 温度、压力、次数) 及喷雾干燥条件( 进出风度)。最后对鱼油微胶囊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鱼油;微胶囊;微胶囊化方法;喷雾干燥;影响因素
-
915.油茶籽油两种加工工艺的比较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8-03]
为尝试两种不同的适度加工工艺,以中试规模制备油茶籽油,跟踪测定各个加工工序中主要质量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变化。其中加工工艺Ⅰ是将新鲜油茶籽在100 ~ 105℃下炒制后进行螺旋榨油机压榨,榨得油茶籽毛油经粗过滤、沉淀后打入脱胶罐,采用柠檬酸脱胶,氯化钠水溶液水洗,真空通压缩空气4 h 脱水后打入冬化罐,冬化后经精过滤得到成品油茶籽油; 加工工艺Ⅱ是将新鲜油茶籽在140 ~ 145℃下炒制,调整水分后进行螺旋榨油机压榨,榨得油茶籽毛油经100 目滤布过滤后直接打入冬化罐,冬化后经精过滤得到成品油茶籽油。对油茶籽油的跟踪测定表明,两种加工工艺可以有效地保留油茶籽油中的营养成分,所生产的油茶籽油产品也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关键词:油茶籽油;适度加工;质量指标;营养指标
-
916.储存条件对塑料瓶装大豆油中塑化剂含量影响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8-03]
以新鲜大豆油为原料,将其分别盛装于PET 材质塑料瓶和PE 材质塑料瓶中,研究不同储存温度、储存时间以及光照对大豆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储存20 d且储存温度高于27℃时PE 瓶装大豆油中DBP 和DEHP 含量明显高于PET 瓶装大豆油的; 大豆油中DPP 含量在储存温度不超过50℃时基本无变化,但储存温度高于50℃时,其含量明显增加。65℃储存90 d 后,PET、PE 瓶装大豆油中DPP 含量分别高达1 559. 3、2 756. 8 μg /kg。65℃储存50d 后,PE 瓶装大豆油中还检出DMP,含量为43. 7( 50 d) 、128. 7( 70 d) 、114. 3 μg /kg( 90 d) 。50℃储存90 d 后,PE 瓶装大豆油中DBP 含量高达452. 0 μg /kg,是国家标准限量的1. 5 倍。与避光储存相比,充分光照对大豆油中DPP 含量基本无影响,且短期内对DBP 及DEHP 含量的影响也较小。在相同储存温度及光照条件下,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塑料瓶装大豆油中DBP 含量均逐渐升高,DEHP 的含量呈波动变化。
关键词:塑化剂;PET 瓶;PE 瓶;大豆油;储存条件
-
917.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发展模式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8-03]
基于油菜产业链脉络的研究视角,以菜籽油加工产业原料供给、菜籽油加工、菜籽油销售等环节为分析的切入点,阐述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概念,探讨发展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在油菜产业方面所面临的障碍,认为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发展有益于国内油菜产业发展。最后,从菜籽油国家标准、菜籽油加工工艺、油菜籽目标价格补贴、产业科技创新、油菜种植科学规划等方面,提出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菜籽油加工;差异化发展;油菜;;产业链
-
918.茶多酚棕榈酸酯在食用油脂中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8-03]
2014 年6 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增补茶多酚棕榈酸酯等两种食品添加剂的公告。研究了不同添加量茶多酚棕榈酸酯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效果,并与几种常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性能进行比较,同时研究了茶多酚棕榈酸酯在猪油和人造奶油中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0. 03%的茶多酚棕榈酸酯添加量在大豆油中比较适宜; 在几种常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中,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效果和TBHQ 相当; 茶多酚棕榈酸酯在猪油和人造奶油中也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关键词:茶多酚棕榈酸酯;食用油脂;TBHQ;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
-
919.杜仲籽油亚临界萃取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8-03]
以杜仲籽为原料,4 号溶剂为提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杜仲籽油的亚临界萃取工艺进行优化。重点探讨料液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次数对杜仲籽粕残油率的影响,并采用GC 分析杜仲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 杜仲籽油的最佳亚临界萃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 5、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1. 0 h、萃取压力0. 5 MPa、萃取次数3 次,该条件下杜仲籽粕残油率为0. 85%; 杜仲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
关键词:杜仲籽油;亚临界萃取;脂肪酸组成
-
920.棉籽7S及12S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物化性质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8-03]
以棉籽贮存蛋白为原料,采用蛋白纯化系统( 配备凝胶层析柱) 对棉籽7S 和12S 球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对所得7S 和12S 球蛋白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变性温度及荧光强度等物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棉籽7S 及12S 球蛋白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 91. 59 ± 0. 53 ) % 和( 93. 35 ± 0. 62) %,其SDS - PAGE 谱图中除显示各自特征条带外无其他杂带,其氨基酸组成与绝大部分油料种子中球蛋白的基本一致,含有丰富的谷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而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含量较低; 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 分析棉籽7S 及12S 球蛋白的变性温度分别为93. 3℃ 和107. 7℃; 棉籽7S 及12S 球蛋白的荧光发射光谱最大荧光强度均在325 nm 左右。
关键词:棉籽球蛋白;7S;12S;分离纯化;物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