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1.生物活性分子对微藻Mychonastesafer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10-20]
在产神经酸微藻Mychonastes afer 培养过程中添加脱落酸、茶多酚、丁基羟基茴香醚和没食子酸4 种生物活性分子,研究生物活性分子对微藻的生长、油脂积累及藻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指数生长初期添加4 种生物活性分子对微藻的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 但对微藻的含油量有明显影响,其中添加丁基羟基茴香醚的微藻含油量和产油率均为最高,分别为35. 76% 和0. 94 g /L,比二甲亚砜对照提高了12. 70%和14. 63%; 4 种生物活性分子对藻油脂肪酸组成均无显著影响。在微藻培养的指数生长末期添加4 种生物活性分子对微藻生长影响不大,对油脂积累也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藻油脂肪酸组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微藻Mychonastes afer;生长;油脂积累;神经酸;生物活性分子
-
872.桦褐孔菌提取物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效应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10-20]
研究桦褐孔菌提取物( Inonotus obliquus extracts,IOE) 对食用油脂( 猪油和大豆油) 氧化的抑制作用; 此外,还将IOE 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IOE 能够抑制食用油脂氧化,延长诱导期,增强抗氧化能力,并与其添加量成正比。IOE 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0. 04% IOE > 0. 02% TBHQ > 0. 02% IOE > 0. 02% PG > 0. 02% PA。因此,IOE 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剂应用到食用油脂中。
关键词:桦褐孔菌提取物( IOE);食用油脂;过氧化值;诱导期;抗氧化系数
-
873.几种脂肪酸甲酯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10-20]
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特性,并采用Coats - Redfern 积分法对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的热分解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热分解模型。结果表明: 硬脂酸甲酯和油酸甲酯的热分解过程表现为简单的一步分解,而亚油酸甲酯则呈现出较复杂的两步分解过程; 随着升温速率提高,热分解区间向高温区移动,热分解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呈现出较好的动力学补偿效应,且在不同升温速率下具有不同的热分解反应机理函数; 模拟计算的热分解率与实验数据误差基本在10%左右。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各脂肪酸甲酯热分解过程,为进一步扩大试验和生物柴油应用中的高温热分解衰变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脂肪酸甲酯;热重分析;热解特性;动力学;误差分析
-
874.棕榈油脱臭馏出物的甲酯化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10-20]
研究了棕榈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以利于后续提取天然VE。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甲酯化反应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棕榈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 醇油摩尔比7. 5∶ 1,催化剂用量1. 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5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棕榈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率达到96. 7%。真空蒸馏后,棕榈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产物中天然VE含量从1. 26% 提高到8. 20%。
关键词:棕榈油脱臭馏出物;正交设计;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
875.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星油藤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比较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9-25]
以星油藤饼为原料,分别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星油藤分离蛋白。研究了温度、pH、质量浓度对两种干燥方法制备的星油藤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制备的星油藤分离蛋白的溶解度和吸油性在55℃时最大; 持水性在pH 7 时最大; 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起泡性和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均随蛋白质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真空冷冻干燥样品的吸油性、持水性、溶解性、起泡性大于喷雾干燥的样品; 其乳化活性与乳化稳定性高于喷雾干燥的样品。
关键词:星油藤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真空冷冻干燥;喷雾干燥
-
876.氯化钙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冷凝胶相图与流变性质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9-25]
主要研究了CaCl2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冷凝胶在不同预加热温度、蛋白质含量和盐浓度下的相图、持水性与流变性质。结果表明: 随着预加热温度的升高( 75 ~ 95℃) ,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冷凝胶形成所需要的CaCl2浓度降低,且相同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越高,冷凝胶越易形成; 冷凝胶持水性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与CaCl2浓度成反比,而在85℃预加热温度下冷凝胶持水性最高,75℃预加热温度条件下冷凝胶持水性最低; 随着蛋白质含量、预加热温度和CaCl2浓度增加,冷凝胶的凝胶强度和屈服应力逐渐增加; 冷凝胶的线性黏弹性区域( LVE) 在15 mmol /L CaCl2浓度下随蛋白质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在10 mmol /L CaCl2浓度下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15 mmol /L CaCl2诱导冷凝胶在一定应变下会发生流动现象,而10 mmol /L CaCl2诱导冷凝胶没有流动现象,表明两种CaCl2浓度下形成的冷凝胶结构有很大差异。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冷凝胶;CaCl2 ;相图;流变性质
-
877.菜籽蛋白和酚的固—液相平衡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9-25]
为探索消除菜籽蛋白中酚污染的技术途径,采用菜籽蛋白沉淀率和菜籽蛋白- 酚分配系数为指标,考察了菜籽蛋白与酚共存体系的固- 液相平衡关系,并基于相行为特征提出了菜籽蛋白提取工艺的改进措施。结果表明: 在碱性环境下,酚酸和单宁均可与菜籽蛋白发生共沉淀作用,且浓度越高该作用越显著; 在pH 4 环境下,菜籽蛋白不仅溶解度最低,而且与单宁或菜籽多酚的结合作用最弱; 而在溶液中添加1%的NaCl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菜籽蛋白和酚的分离效果。在菜籽蛋白的富集或提取工艺中,溶剂用量( 液固比) 、pH 以及盐添加量都可对菜籽蛋白和酚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对这些参数的优化将有利于提高菜籽蛋白提取的选择性并降低酚的混杂。
关键词:菜籽蛋白;酚;相互作用; 固-液相平衡;分配系数
-
878.冷榨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9-25]
以普通油茶果为原料,去壳后通过冷榨机机械压榨,得到冷榨油茶籽油,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采用Rancimat 法分析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冷榨油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 99%,其中油酸72. 48%,亚油酸6. 97%,α - 亚麻酸2. 22%; 诱导期的对数与温度之间呈线性相关; 在抗氧化剂添加量相等的情况下,TBHQ 的抗氧化效果最好,其次是迷迭香提取物和茶多酚; 使用100 mg /kg TBHQ + 200 mg /kg 迷迭香提取物作为冷榨油茶籽油的抗氧化剂,可使冷榨油茶籽油在120℃的诱导期延长1. 88 倍,抗氧化效果显著。
关键词:冷榨;油茶籽油;脂肪酸;氧化稳定性
-
879.凝胶渗透色谱研究大豆油的高温氧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9-25]
为了研究不同受热历史( 不同加热时间和不同加热温度) 对大豆油体系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变化的影响,采用全油进样的方式进行凝胶渗透色谱( GPC) 测试并对结果分峰拟合。结果表明:大豆油加热过程中逐步出现以甘油三酯二聚体、甘油三酯三聚体等为中心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延长加热时间与提高加热温度均会促进油脂的聚合,表现为270℃聚合程度最高,其后依次是240、210、180℃。大豆油氧化的动力学研究显示出零级反应适用于描述高温聚合,但温度继续升高,氧化反应趋向于一级反应。
关键词:大豆油;聚合;受热历史;GPC
-
880.亚麻籽环肽HPLC分析和氧化还原产物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09-25]
对从天然亚麻籽中提取的粗环肽的组分和氧化还原性质进行探讨。采用HPLC 测定亚麻籽粗环肽中环肽C( CLC) 、环肽E( CLE) 、环肽D( CLD) 、环肽A( CLA) 的含量,并通过还原的方法减少粗环肽中的环肽种类,以制备环肽单体。结果表明,环肽样品峰分离度良好,线性范围10 ~150 μg /mL( 环肽A 的为10 ~ 100 μg /mL) ,相关系数0. 999 0 ~ 0. 999 7。所测4 种环肽的含量分别为CLC 8. 10%,CLE 7. 66%,CLD 0. 58%,CLA 35. 18%。粗环肽经过氧化或还原反应之后,其种类均发生改变。经HPLC 定性分析,氧化后剩余6 种环肽,还原后的环肽仅剩下4 种,通过与已知峰对比,得知4 种环肽分别为环肽B、环肽L、环肽A 和环肽M,在C18分析柱上分离良好,以此为理论依据,采用Microsorb 100 - 5 C18制备柱( 240 mm × 21. 4 mm) ,柱温30℃,流速5 mL /min,70%乙腈溶液等度洗脱,在50 min 内可有效分离制备环肽单体。
关键词:亚麻籽环肽;氧化还原;分离纯化;HP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