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41.富硒花生油和富硒花生蛋白的基本性质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以富硒花生为原料,采用石油醚提取富硒花生油,利用碱提酸沉法提取富硒花生蛋白,分别分析了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组成,并对富硒花生蛋白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富硒花生油中的亚油酸含量高于油酸;富硒花生蛋白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22.306%,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3.816%;富硒花生和富硒花生蛋白的硒含量分别为257 μg/kg和183 μg/kg;富硒花生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 000 ~70 000 Da之间;富硒花生蛋白有较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关键词:富硒花生油;富硒花生蛋白;硒含量;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selenium enriched peanut oil;selenium enriched peanut protein;selenium content;solubility;emulsification;emulsion stability
-
2142.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反胶束提取胡麻籽蛋白前萃工艺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利用响应面法对反胶束提取胡麻籽蛋白前萃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根据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工艺条件的影响因素,以胡麻籽蛋白前萃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图.在分析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后,得出胡麻籽蛋白质前萃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原料质量浓度0.03 g/mL、pH 7.00、CTAB质量浓度0.05g/mL,胡麻籽蛋白质前萃率为56.90%.曲面回归方程与试验结果拟合性好,此模型合理可靠,可用于实际预测.
关键词:反胶束;胡麻籽蛋白;响应面分析
-
2143.不同品种紫苏种子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分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本研究对10个不同品种紫苏种子粗脂肪、蛋白质和纤维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10个不同品种紫苏种子粗脂肪、粗蛋白和纤维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变化幅度为粗脂肪34.0% ~45.2%,粗蛋白18.5%~21.8%,纤维素19.0%~25.1%.紫苏总脂肪酸中,棕榈酸占0.18%~1.42%,硬脂酸占0.32% ~ 1.86%,油酸占11.42%~23.06%,亚油酸占9.97%~ 13.02%,α-亚麻酸占58.48%~71.23%,不饱和脂肪酸占到总脂肪酸的93.32%~95.43%.ZS -5和ZS -9两个品种粗脂肪含量高,α-亚麻酸比例大,是榨油和α-亚麻酸工业化分离提取的优良资源.
关键词:紫苏种子;营养成分;脂肪酸
-
2144.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柠檬酸植物甾烷醇酯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研究了离子液体在柠檬酸植物甾烷醇酯合成中的应用.通过植物甾烷醇酯化率的对比,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离子液体[pmim][HSO4]用量为植物甾烷醇质量的7%,酸醇摩尔比3:1,植物甾烷醇的浓度0.15 mmol/mL,带水剂为甲苯,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5h.在最佳条件下,经3次平行实验测得平均酯化率大于91%.离子液体[pmim][HSO4]在循环使用6次后仍有较高的催化活性.由质谱分析可知,合成的产物为柠檬酸植物甾烷醇酯.
关键词:植物甾烷醇;柠檬酸植物甾烷醇酯;离子液体;酯化合成
-
2145.MCM-41负载碳化蔗糖及磷钨酸非均相催化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以MCM-41为载体,通过负载蔗糖并使之碳化、磺化制备出一种单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S/MCM-41,并通过在其上负载一定量磷钨酸制备出酸性更强的双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P-S/MCM-41.以大豆油和油酸按比例混合作为模拟餐饮废油原料,两种固体酸作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发现,双负载型固体酸拥有更好的催化性能.以双负载型固体酸P-S/MCM-41为催化剂,实际餐饮废油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7h,反应温度115℃,醇油摩尔比15∶1,催化剂用量10%(以油质量计).该条件下生物柴油的最高收率可达94%.
关键词:固体酸;餐饮废油;生物柴油;MCM-41;蔗糖;磷钨酸;solid acid;swill-cooked dirty oil;biodiesel;MCM-41;sucrose;phosphotungstic acid
-
2146.ROC曲线在制定地沟油中钠离子鉴别指标最佳临界值中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运用ROC曲线制定钠离子鉴别指标的最佳临界值.以市售食用油作为金标准,对46份市售食用油和80份地沟油中的钠离子绘制ROC曲线,利用约登(Youden)指数寻找钠离子最佳临界值.结果表明,钠离子最佳临界值为0.985 mg/kg,灵敏度为0.525,特异度为1.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ROC曲线;约登指数;地沟油;钠离子;最佳临界值;ROC curve;Youden index;swill-cooked dirty oil;sodium;the best threshold value
-
2147.产油脂真菌PJX-29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对一株红树林来源的产油脂真菌PJX-29发酵产物中的抗氧化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利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从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2个甘油酯类化合物和其他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及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十五碳单甘油酯,9",12”-十七碳二烯酸,十六烷基甘油酯,6-戊基-α-吡喃酮,4,6-二羟基-9,10-二甲基苯乙酮,双(8-8'-7羟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对羟基苯甲酸,6-氨基苯甲醛,并以DPPH法评价了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化合物2和化合物6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IC50分别为:(11.38±0.61)、(9.33±0.80)和(11.12±1.01)μg/mL.
关键词:产油脂真菌;发酵产物;抗氧化活性
-
2148.脱脂对燕麦淀粉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研究了燕麦粉的脱脂条件和脱脂对燕麦淀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粉脱脂条件为料液比为1∶4,脱脂时间4h;燕麦淀粉经脱脂后粗脂肪和损伤淀粉含量分别降低81.3%、26.9%;燕麦破损淀粉含量由4.64%下降至3.63%;燕麦淀粉经脱脂透光率增加、沉降体积变小、冻融吸水率下降;经脱脂后燕麦淀粉溶解度下降,膨润力变高;经脱脂燕麦淀粉峰值黏度升高,谷值黏度基本不变,衰减值、最终黏度、回生值、糊化温度均有所下降.
关键词:燕麦;脱脂;性质
-
2149.不同方法处理的芝麻粕营养价值评定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选用5头健康、体重35 kg左右,在回肠末端安装简单“T”型瘘管的杂交阉公猪(杜×长×大),采用有重复5×5拉丁方设计,测定经不同方法处理的4种芝麻粕(发酵芝麻粕+赖氨酸(FSML),酶解芝麻粕(ESM),发酵芝麻粕(FSM)和普通芝麻粕(SM))饲喂生长猪的消化能、代谢能,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及真消化率、磷消化率和氨基酸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及真消化率.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法显著影响芝麻粕能量、磷和粗蛋白的利用率,并且改善了部分氨基酸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及真消化率.FSM和FSML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粗蛋白真消化率和磷消化率均显著高于SM和ESM (P <0.05).相对于ESM,FSM和FSML的消化能均提高了6.29%,代谢能均提高了7.85% (P <0.05).FSML的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丝氨酸的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相对于SM分别提高了4.42个百分点、9.30个百分点、7.28个百分点和4.12个百分点(P<0.05);FSM和FSML的苯丙氨酸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均显著高于SM和ESM (P <0.05);但SM的丙氨酸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较FSM提高了3.74个百分点(P<0.05).FSM的脯氨酸回肠末端真消化率相对于ESM和SM分别提高了9.06个百分点和9.86个百分点(P<0.05).结果显示,芝麻粕发酵后可以提高芝麻粕能量、粗蛋白、磷和部分氨基酸的利用率.
关键词:芝麻粕;磷消化率;粗蛋白消化率;消化能;代谢能;氨基酸回肠末端消化率;sesame meal;phosphorus digestibility;crude protein digestibility;digestible energy;metabolizable energy;amino acid digestibility in terminal ileum
-
2150.槟榔芋淀粉物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从槟榔芋淀粉颗粒的形态、大小,淀粉糊特性黏度,糊化温度,透光率,凝沉性,冻融稳定性等几个方面对槟榔芋淀粉物性进行研究.同时以玉米、小麦、马铃薯等淀粉作对照进行比较,从而得到一系列槟榔芋淀粉的物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其直链淀粉的质量分数约为10.0%,槟榔芋淀粉颗粒较小,糊化温度较高,属于弱凝胶,透明度低,冻融稳定性差,凝沉性好,能与乳化剂形成复合物.回转速度,储存pH和温度,对其淀粉的黏度都有一定影响,pH中性时黏度最高.
关键词:槟榔芋;淀粉;物理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