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810 篇 当前为第 208 页 共 281

所属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 2071.不同香型芝麻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52个不同香型芝麻油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检测,建立了芝麻油风味成分的指纹图谱,并探讨了不同香型芝麻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芝麻油的风味是由多种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味成分由25种物质构成,分为吡嗪类、噻唑类、呋喃类、酮类、醛类、酚类、酸类、醇类、含硫化合物、吡啶类和异噻唑类共11类;浓香型芝麻油风味最优,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中乙酸、甲基吡嗪、2-甲氧基苯酚和5H-5-甲醇-6,7-二氢环戊并吡嗪的相对含量高于其他两种香型芝麻油,这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芝麻油香味影响最大,可以作为芝麻油香味品质的重要客观评价依据.
    关键词:芝麻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指纹图谱;sesame oil;volatile flavor component;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fingerprint
  • 2072.肉骨粉双螺杆挤压工艺条件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采用挤压法对肉骨粉进行预处理,再经正己烷溶剂浸出,以获得脱脂肉骨粉,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肉骨粉挤压预处理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优挤压条件为:物料含水率10%,机筒温度50℃,螺杆转速130 r/min.在此条件下挤压物料容重、渗滤性得到提高,浸出油中杂质含量大大降低,经测定浸出30 min后残油率仅为0.42%.
    关键词:肉骨粉;挤压;预处理;残油率
  • 2073.米茶的焙炒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以碎米为原料,经浸润焙炒等工序制得米茶,研究米茶焙炒工艺对米茶茶汤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米茶茶汤的色彩是在焙炒过程中形成的,茶汤以黄色为主,略带绿色,透明度较高.较长的焙炒时间和较低的加水量有利于增强茶汤黄绿色和色彩纯度,使感官品质增加.米茶茶汤的色泽、滋味、香气与红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黄度、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适宜的工艺为,按碎米质量的5%加水浸润5min,于150℃下焙炒40min,用该工艺制作的米茶的汤汁清亮,具有浓郁的稻米焦香风味.
    关键词:米茶;焙炒;色彩;品质
  • 2074.60Co辐照对米粉及其淀粉自由基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用60Co射线对米粉(糯米粉、籼米粉)和淀粉(糯米淀粉、籼米淀粉)进行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分析辐照前后米粉和淀粉中自由基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自由基的含量也随之线性增加;在中心磁场处,糯米粉产生的自由基比籼米粉高,糯米淀粉产生的自由基比籼米淀粉高.对比米粉和淀粉的辐射结果分析发现,自由基的产生主要来自淀粉分子.同时,辐照样经蒸煮后发现,米粉和淀粉的颜色由白色变为黄色,且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色泽加深.
    关键词:米粉;淀粉;60Co辐照;电子自旋共振;自由基
  • 2075.不同发芽程度芽麦储藏稳定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研究了不同含水量萌动芽麦和露芽芽麦在25℃和30℃储藏过程中的微生物活性,脂肪酸值及呼吸作用,以此判定芽麦的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12%及13.2%的低水分芽麦的生物学活性(包括微生物活性及呼吸作用)和脂肪酸值与正常麦变化趋势相似,两者间差异较小,储藏稳定性都较高.当含水量为14.5%和15.5%时,芽麦与正常麦微生物活性值和脂肪酸值都逐渐升高,但芽麦较同水分正常麦的增量显著,霉变时间缩短.含水量14.5%萌动芽麦较正常麦呼吸作用强.与萌动芽麦相比,露芽芽麦的脂肪酸值和呼吸作用表现出基础值高,储藏时上升速度较快的特点,其储藏稳定性较差.
    关键词:芽麦;微生物活性;脂肪酸值;呼吸作用
  • 2076.电子鼻技术在橄榄油分析中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电子鼻是一种模拟哺乳动物嗅觉进行分析和识别挥发性成分的智能仿真仪器,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鼻可广泛应用于橄榄油分析,包括产地区分、掺假判别、品质分析和感官缺陷分析等.主要介绍电子鼻技术在橄榄油分析中所采用的采样方式、传感器阵列和数据融合方法等.
    关键词:电子鼻;橄榄油;采样方式;数据处理;传感器阵列
  • 2077.小麦摩擦特性的试验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主要利用直剪仪对小麦(湿基含水量为13.55%、15.28%、16.60%、17.90%)的内摩擦角、小麦与不锈钢板的摩擦系数、小麦与混凝土板的摩擦系数进行了试验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小麦的内摩擦角变化范围是21.21~37.94°,小麦与不锈钢板的摩擦系数变化范围是0.25~0.63,小麦与混凝土板的摩擦系数变化范围是0.46~0.95,且均随法向压应力的增加而减小,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试验结果,分别拟合出内摩擦角、摩擦系数与法向压应力、含水量的关系方程.
    关键词:内摩擦角;摩擦系数;法向压应力;含水量
  • 2078.野胡萝卜花挥发油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分析野胡萝卜花挥发油的成分及检测其生物活性.采用GC/MS分析野胡萝卜花挥发油的成分,比浊法检测细菌活性,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从野胡萝卜花挥发油中鉴定出31种化合物,以β-红没药烯为主要成分,占到63.06%.高质量浓度(30 g/)的野胡萝卜花挥发油作用鲍曼不动杆菌24h的抑制率为33.12%.野胡萝卜花挥发油作用人肝癌HuH7细胞6、12、24h的IC50分别是122.99、132.25、46.20 mg/L,作用人肺癌NCI-H446细胞6、12、24 h的IC50是244.82、113.13、61.76 mg/L.野胡萝卜花挥发油主要成分是B-红没药烯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抑癌的作用.
    关键词:野胡萝卜;挥发油;GC/MS;抑菌活性;抑癌活性
  • 2079.7株鸡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性能比较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对从健康6日龄AA肉仔鸡肠道中分离出的7株肠球菌进行了体外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采用16S rRNA和Biolog两种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并测定其生长、产乳酸、抑制病原茵、耐人工胃肠液等益生性能指标.研究发现,从小鸡肠道中分离得到的7株茵,经鉴定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或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通过对7株茵的益生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后,筛得菌株Enterococcus faeciumgJ01013,其具有生长速度快(代时<30min)、延滞期短、产L-乳酸能力强(达6.5g/L)、对致病型大肠杆菌K88/K99、多杀性巴氏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茵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大抑茵圈直径可达21.5mm)、人工胃肠液中存活率高(最高达93.5%)等优良特点,为饲用益生菌产品开发提供了菌种来源.
    关键词:益生菌;肠球菌;鉴定;体外评价
  • 2080.响应面分析优化小麦胚油浸出法提取工艺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微波稳定化后小麦胚芽作为试验原料,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植物油抽提溶剂,建立了浸出法提取小麦胚油优化生产工艺.探讨了不同原料颗粒度对麦胚出油率影响、溶剂体积分数与麦胚质量分数比值(溶胚比值)对麦胚出油率影响、溶剂浸提温度对麦胚出油率影响、溶剂提取时间对麦胚出油率的影响等单因素试验.依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选择溶胚比值、浸提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响应面优化分析试验设计因素,建立了小麦胚油浸出法优化提取工艺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优化小麦麦胚油浸出工艺:颗粒度为60目筛上麦胚粉碎物,以植物油抽提溶剂为提取溶剂,溶胚比值为20.5∶1,温度43℃、浸提38 min.优化工艺模型预测出油率的理论值为6.67%,验证试验显示小麦胚油实际出油率为6.65%.
    关键词:小麦胚油;植物油抽提溶剂;提取工艺;出油率
首页  上一页  ...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