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810 篇 当前为第 203 页 共 281

所属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 2021.转谷氨酰胺酶改性花生分离蛋白工艺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为了改善花生分离蛋白的凝胶特性,研究了利用转谷氨酰胺酶交联改性花生分离蛋白的工艺.在进行了酶添加量、花生分离蛋白浓度和酶作用时间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了酶交联改性的最佳条件.并分别测定了酶改性前后花生分离蛋白的功能性,包括:溶解性、吸油性、持水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酶改性的最佳条件:酶添加量、花生分离蛋白质量浓度和酶作用时间分别为17.75 U/g、29.60 g/mL和376 min,在此条件下,凝胶的硬度可达到333.49 g.经转谷氨酰胺酶改性后,花生分离蛋白的吸油性和持水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了27.41%和61.24%.
    关键词:转谷氨酰胺酶;花生分离蛋白;凝胶性;功能特性
  • 2022.磷化氢对不同地理种群谷蠹成虫体内3种保护酶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对不同地理种群谷蠹成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研究表明:熏蒸前,不同地理种群的谷蠹成虫体内3种保护酶的活性不同;使用磷化氢进行熏蒸处理后,不同地理种群谷蠹体内的3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SOD活力升高,POD和CAT活性降低.采用SPSS 16.0分别对熏蒸前试验种群的致死中浓度(LC50)及3种酶活性两两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种群的LC50与CAT之间存在显著简单相关性(P =0.031 <0.05);LC50与SOD,POD两种酶活性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 =0.545;0.053 >0.05);CAT及POD之间存在简单相关性(P =0.034 <0.05).
    关键词: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磷化氢抗性;谷蠹
  • 2023.结构参数对花生蛋白挤压组织化感官评定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研究了螺杆长径比、熔融区长径比、模口直径对花生蛋白双螺杆挤压组织化感官评定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在螺杆长径比25.5∶1,熔融区长径比12∶1,模口直径16mm的条件下,花生蛋白产品具有良好的挤压组织化感官质量.感官评定得分随着螺杆长径比、熔融区长径比及模口直径的增大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关键词:双螺杆挤压膨化机;结构参数;花生蛋白;挤压组织化
  • 2024.介电常数监测天然抗氧化剂抑制煎炸棕榈油劣变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采用介电常数法监测茶多酚(TP)、植酸(PA)、维生素E(VE)抑制煎炸棕榈油劣变效果.测定在3种天然抗氧化剂作用下,煎炸棕榈油过氧化值、酸价、羰基价、p-茴香胺值等化学参数与介电常数值的变化,分析了介电常数值与化学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天然抗氧化剂复合配方的优化.结果表明:介电常数与四种化学参数之间显著相关,可以取代4种化学品质参数衡量煎炸棕榈油品质的劣变,以介电常数为指标得到天然抗氧化剂复配最佳组合为:茶多酚0.04g/100g,植酸0.016g/100g,维生素E0.8g/100g.
    关键词:介电常数;棕榈油;天然抗氧化剂
  • 2025.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应用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蛋白膜的阻隔性能可用于控制食品与环境之间的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的交换和风味组分等的迁移,防止食品的品质劣变,延长食品的货架期.以玉米醇溶蛋白为原料制备蛋白膜,对膜的应用研究表明,在不同pH条件下,蛋白膜的水溶性均随着水温的升高呈现增加趋势,而蛋白膜在水中的破裂时间则随着水温的升高而缩短,说明玉米醇溶蛋白膜可以在热水中迅速破裂释放出包容物.采用玉米醇溶蛋白膜包装花生油及脱水蔬菜和调料,在储存125 d之后,花生油的酸值(KOH)和过氧化值分别为0.47 mg/g和5.44 meq/kg,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3 mg/g和19.7 meq/kg;调料包和蔬菜包的水分与聚乙烯塑料膜包装的水分以及初始水分数据之间无明显差别,说明玉米醇溶蛋白膜具有作为方便食品的风味料包包装材料的可能性.
    关键词:玉米醇溶蛋白膜;水溶性;破裂时间;风味料;应用;zein films;solubility;rupture time;flavoring;application
  • 2026.初榨橄榄油风味特征在掺伪检测中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以电子鼻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建立了特级初榨橄榄油-油茶籽油二元掺伪体系的定性鉴别和定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能够区分初榨橄榄油掺伪-未掺伪两类样品,BP人工神经网络对初榨橄榄油掺伪的定性鉴别效果良好,验证集样品预测正确率100%;线性判别分析能够区分掺杂不同油茶籽油含量的混合油样,且区分能力优于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初榨橄榄油掺伪定量模型可以用于油茶籽油掺杂含量的预测,真实值和模型预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4 7.
    关键词:初榨橄榄油;油茶籽油;电子鼻;掺伪;virgin olive oil;oil-tea camellia seed oil;electronic nose;adulteration
  • 2027.谷维素含量对米糠油透明度与酸值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高谷维素米糠油作为一种高品质食用油日益受到关注,而高含量谷维素的存在会影响米糠油的品质,进而影响其销售.为此,通过在米糠油中定量添加谷维素,研究其对米糠油透明度和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时谷维素在米糠油中的溶解度最大可达6.67 g/100 g,10℃时谷维素含量在15 g/kg以内对米糠油的透明度没有显著影响,而米糠油的酸值与谷维素含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米糠油;谷维素;溶解度;透明度;酸值
  • 2028.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花椒挥发油中芳樟醇和柠檬烯含量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产地32批次花椒挥发油中柠檬烯和芳樟醇的含量.结果发现:青花椒挥发油中柠檬烯的含量均值为12.888 mg/g,红花椒挥发油中柠檬烯的含量均值为14.040 mg/g,青花椒挥发油中柠檬烯的含量与红花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青花椒挥发油中芳樟醇的含量均值为红花椒的9.13倍,分别为72.523 mg/g和7.941 mg/g,且青花椒挥发油中芳樟醇的含量与红花椒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该试验结果可作为青花椒和红花椒品种间鉴别指标的依据之一.
    关键词:青花椒;红花椒;挥发油;柠檬烯;芳樟醇;气相色谱法
  • 2029.自然发酵对荞麦挤压面条拉伸性能的影响效应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面筋蛋白缺乏,淀粉糊稳定性差,纤维含量高等因素,导致荞麦粉凝胶质地差是当前面条等荞麦面制品开发的瓶颈问题.拉伸测试及RVA快速黏度分析法研究了自然发酵对荞麦挤压面条质地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自然发酵96 h可使面条的最大破断应变从24.7%增加到29.4%,破断功增加了0.25kg·mm;自然发酵加速了糊化过程中淀粉颗粒的膨胀及崩解,降低了淀粉糊化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及终黏度,使得发酵荞麦粉面条制品的凝胶结构更加致密,凝胶强度增强.因此,自然发酵作为一种绿色加工技术用于改善荞麦面条的质地特性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荞麦挤压面条;自然发酵;淀粉;RVA;拉伸测试
  • 2030.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3-15]

    以大孔树脂为载体进行脂肪酶的固定化,通过优化固定化条件得到高活性固定化脂肪酶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弱碱性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R是最佳的固定化载体;最优固定化条件为加酶量10%(以大孔树脂质量计),加水量30%(以大孔树脂质量计),4℃下在异辛烷中固定5h.与游离脂肪酶相比,固定化脂肪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储存稳定性、吸附稳定性和对有机溶剂的抗逆性,循环使用6次,水解橄榄油的酶活回收率仍可达到50%.
    关键词:大孔树脂;脂肪酶;固定化;酶学性质
首页  上一页  ...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