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1381 篇 当前为第 1998 页 共 2139

所属行业:食品制造业

  • 19971.壳聚糖固定化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

    [食品制造业] [2014-07-15]

    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然后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对酶进行固定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壳聚糖质量浓度为2.5g/dL、戊二醛体积分数为0.8%、固定化酶量为6 mg/mL、固定化时间为12 h,该条件下所得固定化酶活性回收率为76%,固定化酶热稳定性较好,在55℃下保温5h仍保留53%的活力,而游离酶在50℃下保温5h则完全失活.固定化酶在碱性溶液环境的稳定性较高,在pH 7.5~9.0的缓冲液中4℃保温10 h酶活性仍保留80%以上.将固定化酶用于S-腺苷甲硫氨酸的合成,连续反应5批次后,酶活性仍保留64%.在底物三磷酸腺苷(ATP)浓度为30 mmol/L的条件下,固定化酶催化底物ATP的转化率超过95%.
    关键词: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壳聚糖;固定化酶;酶学性质;S-adenosylmethionine synthetase;chitosan;immobilized enzyme;enzymatic properties
  • 19972.脲醛树脂制品中甲醛在食品模拟物中迁移的规律

    [食品制造业] [2014-07-15]

    采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脲醛树脂制品在不同类别食品模拟物中、不同使用条件下甲醛的迁移量,并得出其迁移规律:在相同的使用时间和温度下,酸性模拟物中甲醛的迁移量最大;在同种食品模拟物中,甲醛迁移量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接触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醛迁移量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制品表面磨损后,甲醛的迁移量会迅速增加;脲醛树脂制品在微波条件下使用时,其表面易磨损,且甲醛的迁移量比常规条件下大.
    关键词:脲醛树脂;仿瓷餐具;食品模拟物;甲醛;迁移规律;微波
  • 19973.蚕蛹源ACE抑制肽的稳定性和抑制ACE动力学

    [食品制造业] [2014-07-15]

    研究了温度、pH、干燥方式和体外肠道酶消化对蚕蛹源ACE抑制肽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Lineweaver-Burk双倒数曲线作图和紫外光谱初步探讨了蚕蛹源ACE抑制肽对ACE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蚕蛹源ACE抑制肽在高温、酸性和碱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失活;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对蚕蛹源ACE抑制肽的活性影响较小;蚕蛹源ACE抑制肽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α-胰凝乳蛋白酶具有较强的抗消化能力,经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α-胰凝乳蛋白酶共同消化后,蚕蛹源ACE抑制肽仍能保留初始活性的94.0%;蚕蛹源ACE抑制肽竞争性抑制ACE,其抑制常数(Ki)为0.06 mg/mL; ACE被蚕蛹源ACE抑制肽抑制后,ACE在240~280 nm附近的紫外吸光值明显增加,初步揭示了蚕蛹源ACE抑制肽抑制ACE活性时,ACE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蚕蛹;ACE抑制肽;稳定性;抑制;ACE动力学;silkworm pupae;angiotensin-Ⅰ converting enzyme (ACE) inhibitory peptides;stabilities;inhibition;ACE kinetics
  • 19974.柠檬醛纳米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7-15]

    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司班60(S-60)、吐温20(T-20)为乳化剂,制备柠檬醛纳米胶囊.采用高压乳匀法,通过正变试验设计优化柠檬醛纳米胶囊的制备.采用动态光散粒径仪对其性能进行检测,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对柠檬醛主要降解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材总量0.4%(明胶∶阿拉伯胶为1∶1),乳化剂总量0.4%(S-60∶T-20为2∶3),pH为3.8的缓冲液(1 mol/L柠檬酸和1 mol/L柠檬酸钠),柠檬醛0.1%,经120 MPa压力均质3次.所制备得到的柠檬醛纳米胶囊体系稳定,平均粒径为228.4 nm±7 nm,柠檬醛纳米胶囊储藏6 d(45℃)后柠檬醛剩余量为54.4%±0.2%.
    关键词:高压均质;柠檬醛;纳米胶囊;稳定性
  • 19975.超级棕榈液油在湘味面粉熟食冬季生产中的应用

    [食品制造业] [2014-07-15]

    湘味面粉熟食的冬季生产用油大多是一级大豆油,但是其用油成本较高、易哈败、产品货架期较短.本试验在大豆油中加入适量超级棕榈液油和抑晶剂制成调合油,用于生产冬季湘味面粉熟食中,分析比较各自熟食产品的品质及其在0~5℃冬季气温条件下的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分别利用优化配方调和油和一级大豆油生产的湘味面粉熟食在品质上没有明显差异,均达到DB43/160.8——2009标准的质量要求;而且,调和油熟食的氧化稳定性优于大豆油熟食.说明利用超级棕榈液油部分取代大豆油来生产湘味面粉熟食,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延长产品货架期.
    关键词:棕榈液油;大豆油;调和油;湘味;熟食;面粉
  • 19976.茶鲜叶酶促氧化合成茶黄素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7-15]

    以春季政和大白一芽二叶茶鲜叶匀浆液为酶源,以单位质量茶鲜叶原料酶促氧化合成茶黄素的量为考察指标,比较研究政和大白茶、秀红、碧香早3种茶鲜叶原料酶促氧化合成茶黄素的效率,优化筛选最优茶鲜叶原料酶促合成茶黄素工艺技术参数,以期为茶黄素的高效制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政和大白茶鲜叶原料最适合于酶促氧化合成茶黄素,其最优工艺技术参数为酶源用量0.6g酶液/100 mL、酶促反应时间120 min、温度35℃、pH值5.2,在该参数下,茶黄素的合成量达2.72 mg/g·鲜叶,说明所得工艺技术是一种利用茶鲜叶原料酶促氧化高效制备茶黄素的方法.
    关键词:茶叶;茶黄素;酶促氧化;多酚氧化酶
  • 19977.氯化钠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沼气影响

    [食品制造业] [2014-07-15]

    通过在餐厨垃圾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氯化钠,分析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量、中间代谢产物、酶活等指标,考察氯化钠对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低质量浓度氯化钠对产沼气量影响不大,而添加高质量浓度氯化钠则对产气有较大的抑制作用,添加2g/L氯化钠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沼气没有影响,添加5g/L氯化钠产气量比对照提高7.5%,添加10、20、30 g/L产气量分别比对照减少17%、24%、51%.对不同氯化钠质量浓度下产气的情况进行了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添加5g/L氯化钠时,产甲烷过程与Cheynoweth方程的相关系数R2为0.991,甲烷产量B0为399 mL/g,反应速率常数κ为0.114 d-1.高浓度氯化钠影响厌氧代谢过程使得丙酸和总有机酸累积.添加20、30 g/L氯化钠下脱氢酶活性受到严重抑制,添加氯化钠浓度10、20、30 g/L氢酶失活15%、55%、60%.
    关键词:氯化钠;餐厨垃圾;厌氧发酵;沼气;脱氢酶;sodium chloride;kitchen waste;anaerobic fermentation;methane;dehydrogenase enzyme
  • 19978.BNP在不同缓冲体系中的血管舒张功能评价

    [食品制造业] [2014-07-15]

    为了明确能使人脑纳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保持活性的适用缓冲溶液条件,采用常规离体血管灌流实验,观察人脑纳肽的不同缓冲溶液对家兔离体兔胸主动脉血管片段舒张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以柠檬酸/磷酸氢二钠为基质的缓冲液条件下,BNP在10-8~10-5 mol/L浓度区间对家兔血管舒张均呈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而以醋酸/醋酸钠或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为基质的这两种缓冲液虽有一定的舒张效果,但没有剂量依赖关系.由此表明,在合适的pH条件下(4或5),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具有作为改进BNP注射剂处方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人脑纳肽;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离体血管灌流;注射剂处方;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citric acid/Na2PO4 buffer;isolated vascular perfusion;injectable prescription
  • 19979.滇结香花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食品制造业] [2014-07-15]

    对产于西藏的滇结香花选取极性大小不同的正己烷、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依次进行提取;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选择活性较高的组分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及对高血糖模型小鼠降糖作用评价.结果显示,滇结香花水提物(EMW,1 000 mg/kg)对酵母和大鼠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活性,活性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EMW并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EMW中高剂量(每千克体重用药量)200 mg/kg和300 mg/kg给药对小鼠高血糖模型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表明,EMW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及体内降糖活性.
    关键词:滇结香;α-葡萄糖苷酶;急性毒性实验;降血糖;Edgeworthia Meissn;α-glucosidase;acute toxicity studies;antihyperglycaemic effect
  • 19980.辣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7-15]

    以新鲜辣椒为原料,制作发酵辣椒.测定新鲜辣椒中水分、还原糖和Vc的含量,再利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新鲜辣椒与不同发酵时间的发酵辣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新鲜辣椒中水分含量为64%,还原糖为2.9 mg/100 g,Vc为1.21 mg/100 g.辣椒发酵期间共鉴定出8大类共6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19种)、烯烃烷烃类(15种)、醇类(13种)、醛类(8种)、杂环化合物(4种)、酸类(3种)、酮类(2种)、醚类(1种).随着发酵的进行,起初原料辣椒中烷烃烯烃类、酸类、醛类、杂环化合物的含量均有减少,同时醇类与酯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而后各类成分在种类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在总量上更趋近于平均,发酵后期新增酮类、醚类等风味物质,逐渐形成发酵辣椒独特的风味.
    关键词:发酵辣椒;挥发性成分;风味物质;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
首页  上一页  ...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