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工程高新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食品与发酵科技 发布日期:2023-06-25
《食品工程高新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门专业课,是食品与多学科交叉的纽带,具有知识体系复杂、前沿性强,适应未来食品产业和社会需求发展等特点。针对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内容多、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通过创新性地优化教学内容,利用科技发展史引领、小组讨论、专题讲座和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
-
对接辽宁省汽车产业升级培养转型汽车人才
来源:辽宁高职学报 发布日期:2023-06-20
为适应辽宁省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要求的转变,以及汽车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且质量不高的局面,对职业类院校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培养符合目前及未来企业所需的汽车专业人才的目的。
-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来源: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发布日期:2023-06-20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在双碳和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石油化工专业群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产业契合度不高、课程实践活动构建不足等问题。通过主动对接湖北省石化产业链,从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序化选择课程内容、开放拓展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以推进三教改革、打造三堂联动和建立三方协同保障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打造了具有湖北石油化工行业本土特色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教
-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吉林省民办院校机械类人才培养
来源:老字号品牌营销 发布日期:2023-06-20
在吉林振兴发展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一个重要着力点,而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针对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民办高校的角度出发,探索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吉林振兴。
-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探索——以广西科技大学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为例
来源:高教论坛 发布日期:2023-06-20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困境,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以广西科技大学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介绍了以“学院平台化、教学项目化、实践跨界化、服务社会化”加速融入区域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在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汽车“新四化”
-
基于虚拟现实装配技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模式与实践——以太原理工大学煤机特色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发布日期:2023-06-20
虚拟现实装配技术是完成虚拟仿真实验与实践教学的重要工具。以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煤机装备领域)专业方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为例,通过利用虚拟现实装配技术完成科研项目、虚拟现实系统反哺实验与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搭建校企联合实验与实践平台,论述了以“科研引领、以研促教、虚实协同”路径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路、模式和过程。
-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于CDIO理念
来源: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发布日期:2023-06-20
传统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再能够很好地匹配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借鉴CDIO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了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形成一种新型的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实践检验,该模式能够较好地适用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
产教研融合背景下聚焦OBE理念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来源:山东纺织科技 发布日期:2023-06-20
文章阐述了按照OBE理念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构建以大学、研究院、产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成立产教研融合的专门管理机构,建立“基础教学—提高实践—创新研究”三个梯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达成上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形成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拓展的有机结合。
-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索
来源:职业 发布日期:2023-06-15
本文以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探索“德技并修、通专双行”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科教文汇 发布日期:2023-06-15
文章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以湖北工程学院机械专业为例,探讨了该校机械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基础、强专业、提能力、促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社会需求、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教育适应力几个方面探索了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旨在为机械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