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学院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以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吉利汽车产业学院为例
来源:南方农机 发布日期:2023-08-22
产业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转型发展、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题组以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吉利汽车产业学院为例,研究探索出以“二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为特点的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以“二基地、二循环、三贯穿”为主线,总结梳理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面临的困境,剖析其产生原因和制约因素,并从建设实施背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破解对策,以期为优化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参考。
-
化工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化工管理 发布日期:2023-08-21
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学校、企业的共同愿景,是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通过深化校企融合,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按企定制、灵活组合,创新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打造校企文化特色高地;借助“互联网+职业教育”,打造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厂”一体化实训基地;结合“1+
-
以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探索与研究
来源:化工管理 发布日期:2023-08-21
从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出发,针对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无锡学院分析化学实验课为例,在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入学习通、腾讯会议等多种线上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理论讲解+视频演示+虚拟仿真+课堂测验”的“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创新应用型高校的科学定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新工科新农科大背景下的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机械类大学生工程素质模型研究
来源:高教学刊 发布日期:2023-08-18
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复合交叉”与“协同创新”,即侧重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工程素质模型是推动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机械学科,研究新工科教育对机械类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新工科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成要素的结构与功能,明确机械类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具体内涵以及核心能力要素,构建机械类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模型,形成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
面向综合能源时代的动力机械原理课程建设与实践改革探索
来源:高教学刊 发布日期:2023-08-18
综合能源时代动力机械系统的重大特征是多元化、智能化和低碳化,人才培养需求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和工程实践导向。围绕当前动力机械原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滞后于实际需求、工程实践教育内涵与实践不突出、产教研协同育人融合途径缺乏等问题,该文结合教学团队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同领域高等院校先进措施,探讨面向综合能源时代的动力机械原理课程与实践改革方案。通过课程内容重构和教学方法融合、基于数字孪生的综合动力系统实训平台
-
“产教融合”下的化工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教学研究
来源:现代盐化工 发布日期:2023-08-15
“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专业,其应用性广泛,实践性非常强。市场在不断地变化,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产教融合模式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难、企业人才资源缺乏的困境。
-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纺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来源:化纤与纺织技术 发布日期:2023-08-15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创新型人才匮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对此,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和地方经济产业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二者相辅相成,需要共同融入促进和发展。文章在阐述课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纺织类专业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三融入”共促的有效途径,从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产业
-
工匠精神在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渗透研究
来源:汽车测试报告 发布日期:2023-08-15
工匠精神是一种注重精细工艺、追求卓越品质的精神态度,是作为一名工匠应具有的专业精神和职业追求。在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渗透工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并且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可以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中脱颖而出。然而,当前部分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工匠精神的渗透达不到理想效果。该文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概述,分析工匠精神在高职
-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科教导刊 发布日期:2023-08-15
高职院校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主体之一。文章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岗位中典型的工作任务、相关技能大赛以及“X”证书当中的相关知识考核点和技能考核点,从打造教师新团队、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速度、技能大赛促教、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索研究,同时积极对接区域“六新六特六优”产业需求,努力培养物联网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来源:汽车测试报告 发布日期:2023-08-15
当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方向。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当下,为提高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1+X证书制度,对现有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优化,在实现教育创新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该文根据1+X证书制度的要求,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进行探讨,以确保高质量职业人才的培养效果,促进新能源汽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