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企联动“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例
来源:时代汽车 发布日期:2023-05-31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高职院校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本文搭建起“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架构,创新“123456”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解决企业用人困难问题,从而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共赢。
-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来源:时代汽车 发布日期:2023-05-31
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制造企业对生产一线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从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索,提出了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提高育人质量的措施。
-
“1+X”证书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来源:时代汽车 发布日期:2023-05-31
随着“1+X”不断融入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基础和专业课程需进行对应改革,更好实现“课证融通”。本文通过“1+X”证书制度,以高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1+X”证书制度,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基于“1+X”证书制度下,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带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输送新能源汽车产
-
汽车维修企业人才现状分析与人才培养策略
来源:职业 发布日期:2023-05-3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汽车维修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汽车所具有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这对汽车维修企业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维修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尝试通过对当前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人才基本情况的分析,探索汽车维修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以便为未来的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汽车营销人才培养对策探讨
来源:汽车测试报告 发布日期:2023-05-28
将现代学徒制模式应用于汽车营销人才培养中,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有些职业院校并未发挥出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优势。该文主要介绍汽车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现代学徒制下汽车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汽车营销人才培养对策,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科学改进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突出现代学徒制的育人特色、育人优势
-
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与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发布日期:2023-05-26
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有力依托,也是高校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探索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方法,以期为更多专业建设课程思政一体化提供有益参考。
-
汉字文化在留学生人才培养中的人文诠释与和谐效应研究——以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学院为侧重
来源:汉字文化 发布日期:2023-05-25
汉字文化笃实纯厚,更是极为优质的育人底土与育才实力。汉字文化有深厚的人文诠释与正能的和谐效应,是来华法学留学生人才育才中的中坚力量。于汉字文化的人文诠释与和谐效应文化而言,其存在的具体基础,其践行的典型样法,其优化的核心方向,皆有具象化立足。在新时代,包括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学院等在内的国内各个法学院系,均在努力践行来华法学留学生人才培养。我们期望通过立足于汉字文化人文诠释与和谐效应的不断发展,提升国
-
新工科视域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 发布日期:2023-05-25
该文阐述了在新工科和审核性评估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在分析新工科建设和审核性评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完成各指标权重优化,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评价方法进行探索分析。最后,该文介绍了以评价体系促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等取得的成果。
-
“一带一路”倡议下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基于德国食品化学专业启示
来源:食品工业 发布日期:2023-05-20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培养切合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是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比较分析德国食品化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总结近几年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
-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应用型纺织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
来源:山东纺织经济 发布日期:2023-05-20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传统的纺织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具有创新意识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多元化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文章分析了行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与方法,从而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的高素质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