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 [2020-07-02]
截止6月7日,38家上市券商均公布了5月经营业绩。5月上市券商共实现营业收入164.0亿元,净利润66.1亿元,环比分别减少了49.2%和52.55%。除了4月高基数的影响,我们认为行业业绩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投行各业务条线的全面萎缩和券商自营业务表现不佳的结果。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大型券商和中小券商的差距拉大。
[金融业] [2020-07-02]
基于失业率难以在2023 年前达到自然失业率,美联储预计2023 年前不会加息。美联储预计2020 年底失业率为9.3%,但是预测区间显示内部分歧较大,说明劳动力市场仍存较大不确定性。由于高失业将压制通胀率回升,美联储预计2020 年至2022年PCE 分别为0.8%,1.6%和1.7%,最高预测值为2022 年的2.2%,远低于彭博统计的市场通胀预期。
[金融业] [2020-07-02]
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严重打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0 年全球经济将出现3%的衰退;为应对疫情的影响,世界各国均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近期,中美关系愈发紧张,黄金价格有望支撑。我国新能源政策长期向好,4 月财政部等发布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延长至2022 年底;欧洲也成为电动车新市场,新能源车增长趋势明确,有望带动钴、锂等新能源金属需求。
[金融业] [2020-07-02]
我们认为2020 年是银行业经营压力较大的一年,但行业变革与分化也在孕育新的机遇。疫情的影响为结构性的,优质客户等资源禀赋有望加速向最优秀的银行流动,应重视优质银行的经营韧性。虽然银行业尚未进入盈利修复周期,但目前股价已充分反映出市场对银行年内基本面的预期;而宏观政策对经济及银行基本面的影响存在滞后性,但银行股估值则一般会提前修复。当前为银行板块估值、仓位双底部,在经济修复驱动下是战略配置时机。建议精选优质中小行,推荐股份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以及特色区域性银行常熟银行、南京银行、成都银行。
[金融业] [2020-07-02]
经济增长“三期叠加”,金融风险“水落石出”。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表现为企业端债务杠杆偏高、信贷资源集中于亲周期性行业、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剧以及风险事件频发等,金融风险处于易发高发期。
[金融业] [2020-07-02]
疫情冲击下,信用卡贷款收缩。20 年一季末,全国信用卡贷款余额7.26 万亿,在全部贷款中占比4.4%,分别较年初下降0.33万亿、0.4 pct。一季度罕见大幅收缩,2、3 季度有望修复。历史上,每年的1 季度都是信用卡贷款增量的淡季,而2、3 季度的增量显著好于1 季度,这与居民收入节奏有关。
[金融业] [2020-07-02]
5 月社融新增3.19 万亿元,同比多增1.48 万亿元,带动社融存量增速达到12.5%,再创年内新高。M2 同比增速11.1%,增速与上月末持平。社融和M2 保持较快增长,延续宽信用的政策方向。上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预计下半年社融增速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金融业] [2020-07-02]
人民币贷款新增1.48 万亿元,同比多增2984 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环比回升0.1 个百分点。从贷款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占比回升8.9 个百分点。分部门来看,居民部门信贷得到显著修复,企业短贷逐步恢复。5 月居民部门贷款增加7043 亿元,不仅中长期住房贷款规模有所增加,短期消费贷款也显著回升,不排除通过消费贷流向股市和房地产的可能。其中,在消费贷拉动下,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增加2381 亿元,比2019 年同期多增433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62 亿元,比2019 年同期少增15 亿,可见居民购房意愿和需求已经逐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5305 亿元,比2019 年同期多增2781 亿元;5 月企业通过票据融资增加1586 亿元,比2019 年同期多增454 亿元,环比4 月回落2324 亿元。
[金融业] [2020-07-02]
5 月份金融数据表明:1)企业贷款投放超预期,个贷逐步回归正常,且压抑需求有望释放,二季度可继续“以量补价”;2)宽信用力度持续到二季度,经济有望边际好转,缓和对银行让利和资产质量的担忧。
[金融业] [2020-07-02]
5 月金融数据结构改善。1、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5 月信贷高增仍是企业信贷增长支撑,居民信贷需求缓慢修复。其中企业信贷投放以中长期为主,主要为基建、地产配套贷款加速投放;票据融资规模在高位有所回落。新增票据+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短贷占比新增社融有所下降。2、支撑5 月社融高增主要是基建配套下的信贷增长,以及专项债发力。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增长缓慢。3、存款情况:M2-M1 增速差有所收敛。M1 增速再度回升,企业生产投资活动有所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