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 [2023-04-10]
[金融业] [2023-04-07]
银行卡交易业务量稳健增长,消费金额受影响较大。1)银行卡数量小幅增长:截至2022 年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94.78 亿张,同比增长0.78%。其中,借记卡86.80 亿张,同比增长2.76%;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98 亿张,同比下降0.28%。2)交易业务量稳健增长,消费金额受影响较大:2022 年,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4519.45 亿笔,金额1011.94 万亿元,同比分别+5.34%/+0.98%。其中银行卡消费业务2,513.44 亿笔,金额130.15 万亿元,同比分别+8.42%/-4.28%,卡均消费金额 1.37 万元,同比下降6.80%,消费总额和卡均消费金额均同比下降,推测与疫情扰动和宏观经济承压下消费意愿下降相关。
[金融业] [2023-04-06]
[金融业] [2023-04-05]
宏观流动性:上周(20230320-20230324)美元指数继续回落,中美利差“倒 挂”程度继续收敛。10Y 美债名义/实际利率均下降,通胀预期再度回升。对于海 外,离岸美元流动性边际有所改善(Ted 利差、3 个月FRA-OIS 利差均收窄)。对 于国内,银行间资金面先紧后松,期限利差(10Y-1Y)收窄。
[金融业] [2023-04-05]
监管端对定融管理和清理的态度方向很清晰,从发行场所到发行主体等维度 强化监管,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前提仍然是不发生系统 性风险,毕竟定融负债端直接对到居民端。而从过往的发行情况来看,确实制度 是在不断规范的过程中,但发行规模一直没降下来,仍然是一类成本较高的融资 方式,尤其对于过往发行较多、已经产生依赖性的区域而言。
[金融业] [2023-04-05]
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本质是一家没有实际业务运作的空壳公司。其目的是首次公开募集资金上市后, 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合并、股份购买、股份交换、资产收购等形式并购一家未上市 的目标公司,使该目标公司可间接获得上市地位。作为传统IPO 的替代方式, SPAC 模式顺应了数字经济环境下公司融资节奏加快的趋势,融合多种上市模式 的优点,对各个参与主体均有优势可依。
[金融业] [2023-04-05]
在中资券商国际化征程中,2022 年可谓是折戟之年。中资在港子券商普遍面临盈利大 幅下滑、自营投资巨幅亏损、经纪投行盈利收缩的局面。在香港“持牌人”制度下, 香港证券业竞争持续激烈,主打“经纪+投行+贷款融资+投资交易+资管”五轮驱动的 中资券商从同质化趋于向信用风险分化发展。目前以华泰国际、中金香港、中信国 际、国泰君安国际四家券商为头部阵营,中小型中资券商受制于注册资本金及母公司 资源禀赋的差异,在港展业面临多重压力。自2021 年以来,券商经营环境发生巨变, 港股单边下行及高收益地产美元债违约潮,2022 年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风险 持续与新冠疫情反复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多家在港券商自营、经纪、投行等业务收入 大幅下滑。经过多年发展持续扩表和业务选择布局,部分头部及中小券商近两年遭受 周期的沉重打击,在港展业面临多重压力、亏损严重,个别甚至出现净资本为负的现 象。截至目前在港7 家上市中资子券商(券商系+银行系)发布2022 年盈警公告,收入 均骤降,仅国泰君安国际(1788.HK)微盈,其余均预告亏损。
[金融业] [2023-04-04]
据银保监会消息,2020 年至2022 年银保监会深入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健全公司治理三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三年来,已清退违法违规股东3600 多个,转出违规股权270 亿股。银保监会先后两次对1800 家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公司治理全面评估,前期评估发现问题整改率已达到83.7%。我国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不断强化,监管规则日益完善。公司治理问题可能引发外部控制和关联交易等潜在风险,改进公司治理是防范风险的治本之策。严监管环境下,银行业机构风险管理更加规范化,有利于约束治理层不当激励和行为,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金融业] [2023-04-04]
强预期弱复苏风险下,建议关注毛利率。对于消费板块,市场担心强预期弱复苏的风险,即前期市场已经将国内消费预期部分纳入股价,若后续复苏速度不及预期则有可能出现大幅回调。我们认为要重点关注消费细分子赛道与标的,短期关注可以兑现经营数据的行业和标的,长期从毛利率角度推进消费细分赛道配置。本文将详细介绍从毛利率角度进行配置的逻辑。
[金融业] [2023-04-04]
成长性降低的时代,重估越来越重要。在市场研究中,关于“十倍股”总能引发诸多讨论,然而,当我们反向地看待“十倍股”,就可以踏入一个鲜有人知的领域:本篇报告将系统性地回顾A 股历史上那些股价曾经“大起大落”后又重新崛起的股票 ,我们将其代称为“十分之一”型股票,经过筛选共101只。我们试图总结出决定它们“重新崛起”的共通特性。而第一个特征就是:2014 年之后,涨幅靠前的个股相对于此前更多地分布在了这些“十分之一”型股票的范畴中,原因在于2014 年之后A 股成长股的成长性下行——从“量价齐升”到依赖渗透率的量增,在这种情形下,投资者开始愿意去挖掘过去熟悉的“旧东西”是否能找回成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