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茭白总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
[食品制造业] [2014-05-15]
为建立茭白总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研究了TCA/丙酮沉淀法和改良酚抽法两种不同总蛋白质提取方法、蛋白质上样量、pH值范围及凝胶质量浓度等条件对2-DE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酚抽法更适合茭白总蛋白质的提取,采用17 cm、pH 4~7的胶条、1.0 mg的蛋白质上样量、12 g/dL的凝胶浓度、考马斯亮蓝G-250胶体考染法染色,最终可获得蛋白质点较多,背景清晰,分辨率较高的2-DE图谱,为进一步开展茭白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茭白;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Zizania latifolia;proteomics;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
20212.食用油脂加工技术的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5-15]
油脂是人类食品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油脂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有优良的感官品质和质量稳定性,保证食用安全,还要有一定的营养功能性,如反式酸含量低,含有丰富的天然维生素和天然抗氧化剂等.为了提高油脂品质,降低加工过程中微量营养成分的破坏,油脂制取工艺技术不断得到发展提高,油脂成分、结构与其营养或生理功能相关性的研究也已取得很大进展.如,Azadmard-Damirchia S.(2010)研究表明微波处理菜籽能够使菜籽油的出油率增加10%,甾醇和VE含量分别增加15%和55%;Pradhana R.C.(2010)等比较了超临界CO2提取、螺旋压榨及溶剂法提取亚麻籽油,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提取能够提高油脂质量指标及增加油脂中n-6和n-3脂肪酸的含量.
关键词:
-
20213.茶叶籽热处理对其压榨油品质的影响
[食品制造业] [2014-05-15]
对采摘自湖南的茶叶籽分别进行常温浸提、常温冷榨以及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压榨,测定分析自制茶叶籽毛油基本指标和脂肪伴随物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0℃加热处理使茶叶子油过氧化值明显升高,脂肪酸组成受加热影响不大.对脂肪伴随物而言,在实验温度区间内,加热处理使茶叶籽油中茶多酚类物质、角鲨烯和甾醇等质量分数上升,但生育酚质量分数随处理温度上升而下降.综合来看,适当的加热处理对提高茶叶籽油的品质是有利的.
关键词:茶叶籽油;脂肪伴随物;茶多酚;甾醇;角鲨烯;压榨
-
20214.1-PentCP和1-MCP处理对番茄果实采后生理和品质影响的比较
[食品制造业] [2014-05-15]
以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为参照,未处理番茄果实作为对照,研究了质量浓度为0.4、0.8、1.2 μL/L的1-PentCP(1-戊基环丙烯)处理在常温(18±2)℃条件下对“粉太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果实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体积分数的1-PentCP处理在减缓果实后熟衰老进程上与1-MCP处理表现出相似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PentCP和1-MCP均能有效抑制果实在贮藏期间硬度的下降、推迟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峰出现的时间、减少果实VC的损失、抑制单宁质量分数的下降和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的上升、减少MDA(丙二醛)的积累并延缓其含量高峰出现的时间.0.8μL/L 1-MCP和0.4 μL/L 1-PentCP在延缓番茄果实后熟和衰老方面的效果均明显优于其相应的其它浓度处理,并且0.8 μL/L 1-MCP的处理效果要好于0.4 μL/L 1-PentCP的处理效果.
关键词:番茄;1-戊基环丙烯;采后生理;后熟
-
20215.碱提杏鲍菇多糖PEAP-1的结构初探及形貌观察
[食品制造业] [2014-05-15]
采用碱提的方法从杏鲍菇中提取得到水溶性粗多糖PEAP,并经DEAE-52纤维素和SephadexG-150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获得一种新的杏鲍菇多糖组分PEAP-1.通过HPLC、GC、IR、刚果红实验、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环境电镜扫描(SEM)分析方法,研究了PEAP-1的结构形貌.HPLC和GC结果表明,PEAP-1为均一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450 kDa,单糖基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6.9∶0.37.在红外光谱图中,832 cm-1和919 cm-1附近出峰,表明在PEAP-1中存在吡喃糖环结构.刚果红实验和AFM图像显示,PEAP-1的多分支结构中没有三股螺旋构型,单个分子呈无规则链状,直径在0.13~1.2 nm之间.同时,在SEM检测下PEAP-1呈片状、杆状和网状形貌.
关键词:碱提杏鲍菇多糖;分离纯化;结构初探;原子力显微镜;环境电镜扫描;Alkali-extractable polysaccharides from Pleurotus Eryngii;purification;Preliminary Structure Analysis;AFM;SEM
-
20216.重组氨肽酶底物特异性及协同水解玉米蛋白质
[食品制造业] [2014-05-15]
以9种不同的氨基酸-对硝基苯胺为底物,考察重组枯草芽孢杆菌氨肽酶对底物的特异性.结果显示,该氨肽酶对由疏水氨基酸组成的Leu-pNA水解活力最强,其次是两种由碱性氨基酸组成的Arg-pNA、Lys-pNA,对其它几种由疏水氨基酸组成的Ala-pNA、Ile-pNA、Val-pNA、Phe-pNA、Pro-pNA表现出较弱的水解活力,而对酸性氨基酸组成的Glu-pNA则无水解活力.在此基础上考察其与内切蛋白酶协同水解玉米蛋白质的效果,以水解度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明确氨肽酶与碱性蛋白酶复配水解玉米蛋白质的效果较佳.双酶水解产物中新增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碱性蛋白酶和氨肽酶单独水解的4.89倍、6.05倍;水解产物中多肽相对分子质量多在1 000Da以下,其中500~1 000 Da的寡肽占14.57%,180~500 Da的小肽质量分数为68.42%,水解度达65%.这些结果表明,氨肽酶和碱性蛋白酶协同水解蛋白质原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重组氨肽酶;底物特异性;协同水解;玉米蛋白质;recombinant aminopeptidase;substrate specificity;collaborative hydrolysis;corn protein
-
20217.纯生啤酒与熟啤酒老化与抗老化水平的初步研究
[食品制造业] [2014-05-15]
通过对0.45 μm膜过滤和62℃、30 min巴氏灭菌前后啤酒的TBA值、DPPH清除率、总多酚含量等指标的测定,初步分析了纯生啤酒与熟啤酒因后处理工艺的不同而导致的老化及抗老化指标上的差异.熟啤酒的巴氏灭菌过程中,加热导致啤酒老化物质增多,醛类质量分数上升30.85%,老化程度加深,实际生产中TBA值因巴氏灭菌上升1.67%;而纯生啤酒的膜过滤过程使啤酒的内源性抗老化物质减少,3种样品中总多酚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9.149%、4.439%、6.022%,实际生产中DPPH清除率因膜过滤下降了3.24%.新鲜的纯生啤酒较熟啤酒老化程度低,口感较好,但由于抗老化物质少于熟啤酒,在贮存过程中老化速率大于熟啤酒,以致最终老化程度超过熟啤酒.
关键词:纯生啤酒;熟啤酒;老化;抗老化;draft beer;pasteurized beer;oxidation level;anti-oxidation level
-
20218.黄曲霉菌感染花生的不同检测方法的应用
[食品制造业] [2014-05-15]
通过黄曲霉菌对不同品种花生感染后的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仅比较方法的适用性,更能从研究品种中发现对黄曲霉菌抵抗能力强的品种.从辽宁省风沙所和葫芦岛市选用18种花生品种,用黄曲霉NRRL3357菌株接种花生仁培养7d,根据传统分级标准得到的感染指数,分析花生的抗黄曲霉感染的能力;利用半定量薄层层析法和精确定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到的黄曲霉毒素质量浓度,确定花生的抗黄曲霉毒素合成的能力.同一品种表观评估法观测的黄曲霉感染指数与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黄曲霉毒素的质量浓度基本一致,鉴定出2个高抗黄曲霉感染和黄曲霉毒素质量浓度低的花生品种,分别是阜花11和白沙1016.
关键词:花生品种;黄曲霉菌;黄曲霉毒素;表观评估法观测;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peanut line;Aspergillus flavus;aflatoxin;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standard;TLC,;HPLC
-
20219.运用双向发酵技术建立中药微生物药代模型的设想
[食品制造业] [2014-05-15]
简述传统中药药物代谢研究方法的现状与不足,指出利用微生物药代模型进行中药药代研究的技术优势,认为它为中药药物代谢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独特的“双向发酵”技术实用意义及应用前景的深入分析,提出运用其建立中药微生物药代谢模型的设想.
关键词:双向发酵;中药;药物代谢;微生物模型
-
20220.呋喃唑酮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食品制造业] [2014-05-15]
为了制备3-氨基-2-恶唑烷酮(AOZ)的完全抗原,作者以乙醇肼和碳酸二甲酯为原料,首先合成了3-氨基-2-恶唑烷酮(AOZ),然后通过对醛基苯甲酸对AOZ进行衍生制得3-(4-羧基苯亚甲基)-氨基-2-恶唑烷酮(CPAOZ),以CPAOZ作为半抗原,经水溶性碳化二亚胺法(EDC),缩合酯化法(DCC)和混合酸酐法(MA)法3种方法分别与载体蛋白偶联,合成人工抗原.对于制备产物通过紫外光谱扫描分析进行了鉴定,3种抗原的偶联比率分别为8、12、17.采用3种抗原做为包被原,建立了酶联免疫(ELISA)抑制曲线.结果表明,对AOZ的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12.9、7.6、1.1 ng/mL.采用混合酸酐法(MA法)制备的包被抗原与抗体具有较好的匹配性.3-氨基-2-恶唑烷酮(AOZ),是硝基呋喃类抗生素呋喃唑酮在动物体内的稳定代谢物,采用本试验制备的抗原,有望获得特异性更好的抗体.
关键词:呋喃唑酮;酶联免疫检测;抗原;抗体;furazolidone;ELISA;antigen;anti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