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71.茶籽蛋白的营养价值评价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FAO/WHO必需氨基酸参考模式为标准模式,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和模糊识别法对茶籽蛋白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茶籽蛋白含有17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必需氨基酸占全部氨基酸的25.98%,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20.36,贴近度为0.767;色氨酸含量丰富,为标准模式的2.27倍.因此,茶籽蛋白可作为一种色氨酸营养强化剂应用到食品中.
关键词:茶籽蛋白;营养价值;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法;模糊识别法
-
2672.低温脂肪酶酶促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菜籽油为原料,实验室自制脂肪酶为催化剂,对在低温条件下甲醇与菜籽油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重点考察了醇油摩尔比、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水添加量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优化条件为:醇油摩尔比4∶1,酶添加量105 U/g,反应温度20℃,反应时间12 h,水添加量为油质量的20%.在此条件下,菜籽油的脂肪酸甲酯转化率可达97%左右.
关键词:菜籽油;低温脂肪酶;酯交换;生物柴油
-
2673.粮谷中三环唑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建立了玉米、大麦、糙米、大米、小麦5种粮谷基质中三环唑残留量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经丙酮涡旋振荡提取,再经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由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的定量限为0.01 mg/kg,标准品浓度在2.5~80 n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粮谷样品在0.01、0.02和3.00 mg/kg添加水平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72.1%~95.6%、73.0%~ 95.4%、80.1%~99.2%,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在2.2%~7.4%.本方法方便、快速、溶剂消耗低、灵敏度高、回收率稳定,可以满足进出口粮谷中三环唑残留量的检测需求.
关键词:粮谷;三环唑;残留量;液相色谱-质谱/质谱;cereal;tricyclazole;residual quantity;HPLC-MS/MS
-
2674.冷榨芝麻饼混合溶剂萃取生产浓缩蛋白工艺条件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脱皮冷榨芝麻饼为原料,采用混合溶剂萃取生产芝麻浓缩蛋白.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比(正己烷与乙醇体积比)3∶7,乙醇体积分数60%,浸提时间80 min,浸提温度45℃,料液比1∶9,萃取4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产品的粗蛋白含量为73.79%,残油率0.51%,NSI值3.61%.
关键词:冷榨芝麻饼;混合溶剂;萃取;浓缩蛋白;工艺条件
-
2675.甘油磷酸胆碱制备的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目前抗痴呆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引起世界各国医药界的高度重视,随着对老年人神经疾病相关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药物的开发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甘油磷酸胆碱的制备及纯化、化学结构、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指出甘油磷酸胆碱是一类治疗脑缺血型中风、老年痴呆以及多发性脑梗死型痴呆的药物,在防治老年痴呆症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甘油磷酸胆碱;制备;研究进展;glycerophosphocholine;preparation;research progress
-
2676.紫苏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紫苏蛋白,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取pH、碱溶时间、碱溶温度、料液比4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紫苏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pH 9.0,碱溶时间40 min,碱溶温度50℃,料液比1∶12.在此条件下,紫苏蛋白提取率最高可达82.72%,纯度为82.80%.
关键词:紫苏粕;蛋白质;碱溶酸沉法;提取
-
2677.紫薯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制得的紫薯淀粉为原料,研究了紫薯淀粉的化学组分、颗粒表面结构、结晶结构、凝胶质构、热力学性质和流变学特性,并与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和甘薯淀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基紫薯淀粉含量为98.78%,直链淀粉含量为19.74%;其淀粉颗粒平均粒径为17μm,属中粒淀粉,晶型为C型;淀粉凝胶弹性和咀嚼性高,硬度适中,为3.095×102 g,黏着性适中,为24.72 g·s;糊化温度范围为61.5℃到78.0℃,峰值温度为72.6℃;紫薯淀粉糊为有屈服应力的非牛顿型流体.
关键词:紫薯;废渣;淀粉;理化性质;purple sweet potato;slag;starch;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2678.混合菌种发酵对豆豉抗氧化性影响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通过混合菌种发酵豆豉,提高豆豉的抗氧化能力.选用高产蛋白酶菌株枯草芽孢杆菌D2、D8、D10和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枯草芽孢杆菌U35进行单菌种和混合菌种发酵豆豉,测定其中的抗氧化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较豆豉铁氰化钾还原能力、自由基清除能力、抗氧化能力差异,同时分析其抗氧化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混菌豆豉的苷元型异黄酮含量明显提高,D2U35、D8U35、D10U35混菌豆豉比D2、D8、D10单菌豆豉分别增加了59.71%、68.18%、54.83%.豆豉中抗氧化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比蒸煮大豆高31.20%~45.19%.混菌豆豉铁氰化钾还原能力、对[·O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比单菌豆豉高约22.02%、38.62%,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单菌豆豉基本相同.混菌豆豉苷元型异黄酮含量对抗氧化性质影响较大.
关键词:豆豉;黄酮类化合物;异黄酮;抗氧化能力
-
2679.精炼工序对辣椒油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变化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净化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法研究了辣椒油在不同精炼工序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辣椒毛油经过脱酸、脱色和脱臭加工工序后所含16种PAHs含量逐渐减少,其中脱色工序影响最显著,苯并(a)芘含量从毛油的3.4 μg/kg降至成品油的0.4 μg/kg.同时发现采用活性炭和高岭土混合吸附剂在较高温度下脱色,可显著降低辣椒油中PAHs含量.
关键词:多环芳烃;辣椒油;精炼;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epper oil;refining;GC-MS/MS
-
2680.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大孔树脂为载体进行脂肪酶的固定化,通过优化固定化条件得到高活性固定化脂肪酶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弱碱性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R是最佳的固定化载体;最优固定化条件为加酶量10%(以大孔树脂质量计),加水量30%(以大孔树脂质量计),4℃下在异辛烷中固定5h.与游离脂肪酶相比,固定化脂肪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储存稳定性、吸附稳定性和对有机溶剂的抗逆性,循环使用6次,水解橄榄油的酶活回收率仍可达到50%.
关键词:大孔树脂;脂肪酶;固定化;酶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