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776 篇 当前为第 267 页 共 278

所属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 2661.脱脂麦胚乙醇提取物对饲喂高脂日粮小鼠抗氧化能力和血脂代谢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研究了脱脂麦胚50%和70%乙醇提取物对饲喂高脂日粮小鼠抗氧化能力和血脂代谢的影响.选取60只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6组,分别是正常组、高脂组、低剂量50%醇提组、高剂量50%醇提组、低剂量70%醇提组和高剂量70%醇提组.结果表明:在高脂日粮中添加脱脂麦胚50%醇提物和70%醇提物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鼠各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醇提物的添加可以有效提高小鼠机体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脱脂麦胚50%醇提物和70%醇提物可以改善饲喂高脂日粮对小鼠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能够有效地缓解氧化应激和调节血脂代谢,呈现了降脂和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脱脂麦胚乙醇提取物;高脂日粮;体内抗氧化;血脂代谢
  • 2662.麦冬叶中总黄酮的抗油脂氧化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超声辅助乙醇提取麦冬叶中的总黄酮,考察了黄酮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活性及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并与常用的抗氧化剂作比较.结果表明,固定超声波功率250 W,用35 mL 80%的乙醇在70℃的水浴温度中浸泡30 min、超声波辅助提取20 min后,麦冬叶中总黄酮提取率为17.3 mg/g,该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清除率随黄酮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对油脂的抗氧化能力与黄酮提取物浓度成正相关关系,对植物油和动物油的抗氧化活性比常用的VC和柠檬酸强.
    关键词:麦冬叶;黄酮;抗氧化;油脂
  • 2663.树龄及采摘时间对高州油茶经济指标及其茶油品质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为了探究树龄与采摘时间对高州油茶(Camellia gauchowensis)品质的影响,对不同树龄(11年、9年、7年)与不同采摘时间(10月20日和1 1月9日)的果实质量、茶籽千粒重、茶籽得率、籽仁得率和出油率等经济指标,以及籽仁和茶油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采摘时间的推迟,高州油茶的茶籽与籽仁得率、出油率等经济指标和籽仁的脂肪、蛋白质、淀粉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均有一定的提高;且高树龄的果实质量、茶籽得率等指标均比低树龄的有较大的增加,但在籽仁的主要成分的含量上则无显著优势.此外,树龄和采摘时间对其茶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影响不大.
    关键词:高州油茶;树龄;采摘时间;成分;脂肪酸;Camellia gauchowensis;tree-age;picking time point;ingredient;fatty acid
  • 2664.高压微射流对长期贮藏大豆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在常温密闭的贮藏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SPI)功能特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高压微射流纳米均质可改善长期贮藏SPI的功能特性,结果显示:将SPI溶液在30、60、90和120MPa压力下,分别通过1次、2次和3次微射流均质后,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大,随均质次数增加而下降.SPI分别经过0、120、240和360 d贮藏后,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通过120 MPa的2次微射流处理,SPI可溶性蛋白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在不同pH条件下,SPI的乳化活性也随贮藏时间延长而下降,经过微射流处理后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显著提高.SPI的起泡性随贮藏时间延长而下降,微射流处理后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也显著提高.贮藏360dSPI的热凝胶弹性模量从处理前的563Pa上升到2527Pa.
    关键词:微射流;大豆分离蛋白;长期贮藏;功能特性
  • 2665.稳定化处理方式对麦胚的贮藏稳定性、抗氧化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对比了挤压(EX)、红外(IR)、常压汽蒸(AS)、高压汽蒸(HPS)、紫外微波(UVM)、常压汽蒸耦合紫外微波(AU)6种稳定化处理方式对麦胚的贮藏稳定性、抗氧化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 d贮藏期内,未处理麦胚的脂肪酸值增长率为124%,稳定化处理麦胚的脂肪酸值增长率仅为8%~24%;AU稳定化处理效果最好;IR处理的麦胚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都较强;EX处理使麦胚螯合铁离子能力显著增强;各稳定化处理方式对麦胚的总酚含量影响不大,仅EX处理使其总酚含量略微增加.因此,6种处理方式均能很好地稳定麦胚.
    关键词:麦胚;稳定化;总酚;抗氧化;wheat germ;stabilization;total phenol;antioxidant activity
  • 2666.响应面法优化高压均质制备DHA固体脂质纳米粒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固体脂质纳米粒保护容易氧化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为壁材,DHA藻油为芯材,采用高压均质制备DHA固体脂质纳米粒(DHA-SLN).以DHA-SLN的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得出高压均质法制备DHA-SLN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芯壁比1∶65,均质压力80 MPa,乳化剂质量分数2.14%(占水相),均质8次.在此条件下,实验验证的DHA-SLN的包封率为74.45%.
    关键词:DHA;高压均质;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响应面法
  • 2667.不同方法处理的芝麻粕营养价值评定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选用5头健康、体重35 kg左右,在回肠末端安装简单“T”型瘘管的杂交阉公猪(杜×长×大),采用有重复5×5拉丁方设计,测定经不同方法处理的4种芝麻粕(发酵芝麻粕+赖氨酸(FSML),酶解芝麻粕(ESM),发酵芝麻粕(FSM)和普通芝麻粕(SM))饲喂生长猪的消化能、代谢能,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及真消化率、磷消化率和氨基酸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及真消化率.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法显著影响芝麻粕能量、磷和粗蛋白的利用率,并且改善了部分氨基酸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及真消化率.FSM和FSML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粗蛋白真消化率和磷消化率均显著高于SM和ESM (P <0.05).相对于ESM,FSM和FSML的消化能均提高了6.29%,代谢能均提高了7.85% (P <0.05).FSML的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丝氨酸的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相对于SM分别提高了4.42个百分点、9.30个百分点、7.28个百分点和4.12个百分点(P<0.05);FSM和FSML的苯丙氨酸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均显著高于SM和ESM (P <0.05);但SM的丙氨酸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较FSM提高了3.74个百分点(P<0.05).FSM的脯氨酸回肠末端真消化率相对于ESM和SM分别提高了9.06个百分点和9.86个百分点(P<0.05).结果显示,芝麻粕发酵后可以提高芝麻粕能量、粗蛋白、磷和部分氨基酸的利用率.
    关键词:芝麻粕;磷消化率;粗蛋白消化率;消化能;代谢能;氨基酸回肠末端消化率;sesame meal;phosphorus digestibility;crude protein digestibility;digestible energy;metabolizable energy;amino acid digestibility in terminal ileum
  • 2668.环境温度对油菜籽储藏品质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不同温度(15、25、35℃)对不同水分含量(6.2%、7.9%、10.6%、12.3%)的国内普通双低油菜籽进行模拟储藏,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水分含量对油菜籽储藏期间色泽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籽红度值a*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均随着储藏时间延长而增加,储藏温度和水分含量愈高,增加速率越大;油菜籽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氮可溶性指数均随着储藏时间延长而下降,其中在35℃条件下,高水分含量的油菜籽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氮可溶性指数下降迅速.油菜籽红度值a*与FFA含量、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氮可溶性指数等品质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测定其色泽可有效表征油菜籽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关键词:油菜籽;红度值a*;游离脂肪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氮可溶性指数;rapeseed;red degree value a*;FFA content;catalase activity;NSI
  • 2669.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及其氧化稳定性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微波预处理压榨法提取茶叶籽油,与烘烤后压榨法在提取率、理化性质和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得率比120℃烘烤后压榨得油率高9.6%,为21.81%,油脂提取率为77.5%;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与60、80℃烘烤后压榨茶叶籽油无明显差异;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氧化稳定性高于60℃烘烤后压榨的茶叶籽油,适当升高烘烤温度,压榨茶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升高,当烘烤温度达到120℃时,其氧化稳定性下降.
    关键词:茶叶籽油;微波;压榨;氧化稳定性;共轭二烯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ea seed oil;microwave;squeeze;oxidation stability;conjugated diene value;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 (TBARS)
  • 2670.全稀释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的稳定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单辛酸甘油酯(GMC)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丙二醇和乙醇为助剂,与水制备出具有高稀释性的食品级微乳.通过粒径分析,浑浊度对比,离心及贮藏试验,考察盐离子浓度、pH、温度、稀释对表面活性剂相与油相质量比分别为7∶3、8∶2的T73、T82稀释线上微乳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会导致T73上微乳粒径增大,pH、盐离子、温度对水分含量高达99%的T73-100(用100倍表面活性剂相与油相质量比为7∶3的混合物质量的水相稀释)微乳稳定性影响较大;T82具有较好的稀释稳定性,且T82-100微乳分别在NaCl浓度0.1~0.6 mol/L,pH 3~8,温度0~40℃之间贮藏30 d后,平均粒径均小于35 nm.
    关键词:食品级微乳;单辛酸甘油酯;全稀释;稳定性
首页  上一页  ...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