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1.微生物利用食品工业废水发酵产油脂的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食品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直接排放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而一些微生物则可利用这些废水中的糖类、含氮物质等发酵生产生物柴油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实现废物的高值化利用.首先介绍了产油微生物的分布和微生物的产油机理,分析了食品工业中各种废水的营养特点,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食品工业废水发酵产油脂的研究现状,讨论了目前微生物利用食品工业废水发酵产油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微生物;食品工业废水;发酵;油脂;microorganisms;food industrial waste water;fermention;oils
-
2652.溶剂结晶过程对豆甾醇分离精制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95%混合植物甾醇为原料,研究了溶剂结晶过程中初始温度、降温速率、养晶时间、重结晶次数对豆甾醇含量和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合植物甾醇与溶剂比为1∶3,结晶终点温度为20℃,结晶初始温度为60℃,降温速率为3℃/h、养晶8h的条件下,经过6次结晶豆甾醇的含量达到95%以上,收率40%左右.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在严格控制结晶过程的前提下,根据豆甾醇的不同规格要求调整适当的重结晶次数.
关键词:植物甾醇;豆甾醇;重结晶;分离;精制;phytosterol;stigmasterol;recrystallization;separation;purification
-
2653.响应面法优化酵母油脂的提取工艺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研究应用响应面法优化黏红酵母油脂提取的工艺.通过Plackett-Burmen试验筛选出对油脂得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再用Box-Behnken试验优化这4个因素的水平.按最优工艺提取,实际油脂质量分数为(50.21 ±1.39)%,提高了26.19%.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得到的油脂进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产生的油脂主要由油酸(C18∶1)、软脂酸(C16∶0)、亚油酸(C18∶2)、硬脂酸(C18∶0)和棕榈油酸(C16∶1)组成,其脂肪酸组成与植物油近似,因此可以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
关键词:响应面法;提取;油脂;气质联用
-
2654.超高压处理对槟榔芋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槟榔芋淀粉为原料,采用超高压技术对淀粉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不同压力处理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大,槟榔芋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是均显著低于原淀粉;超高压处理可以显著增大槟榔芋淀粉的透光率;经200 MPa压力处理后,其冻融稳定性有明显改善.经300 MPa压力处理后,槟榔芋淀粉凝胶的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都显著增加,但弹性和凝聚性变化不显著.RVA测定结果表明:淀粉糊的峰值黏度随处理压力的增大而显著增大;改性后槟榔芋淀粉的崩解值略高于原淀粉,而回生值变化不显著;200 MPa压力处理可降低槟榔芋淀粉的糊化温度.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高压处理可以达到改善槟榔芋淀粉理化性质的目的.
关键词:槟榔芋淀粉;超高压;理化性质;areca taro starch;ultra high pressure;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2655.臭氧处理小麦生产低菌粉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为了保障小麦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研究了臭氧处理小麦生产低菌粉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臭氧处理小麦的浓度、时间和润麦温度对小麦粉带菌量均有显著性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臭氧处理小麦浓度75 mg/kg、时间20 min、润麦温度10℃,在此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小麦粉,菌落总数、需氧芽孢菌数、霉菌总数分别为:470、180、340 CFU/g,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菌群均<10 CFU/g,比对照小麦粉的带菌量明显下降.
关键词:臭氧;小麦;低菌粉;脂肪酸值;工艺;ozone;wheat;less bacteria flour;fatty acid value;technology
-
2656.文冠果壳皂苷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分别采用70%的乙醇溶液、蒸馏水2种浸提液提取文冠果壳中的皂苷,并测定其含量以确定最佳提取溶剂.通过对酪氨酸酶催化L-多巴氧化速率的测定研究了文冠果壳粉的乙醇提取液对体外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皂苷粗提液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与浓度呈非线性变化,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剂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先增加后趋于平稳.当皂苷质量浓度为0.36 mg/mL,抑制率可达到64.6%.通过酶抑制作用的Lineweaver-Burk图,分析结果显示,文冠果壳皂苷粗提液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文冠果壳中的美白成分提供了依据,同时又实现了废物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文冠果壳;皂苷;质量分数;酪氨酸酶;抑制作用;xanthoceras nutshell;saponins;mass fraction;tyrosinase;inhibition effect
-
2657.植物油中甾醇含量、存在形式及其在掺伪检验中的作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植物油掺伪对食用油品质和使用价值的不利影响与日俱增.甾醇作为食用油内源性成分之一,具有在各植物油料中分布专一性的特点,因而测定油样中甾醇的含量和组成,可方便地检出某些植物油是否掺伪.综述了常见植物油中甾醇的组成、含量和存在形式,分析了其在精炼过程中的变化,并介绍了典型植物油掺伪鉴定中特征甾醇的作用.
关键词:植物甾醇;含量;存在形式;掺伪;精炼;phytosterol;content;existing forms;adulteration;refining
-
2658.核桃仁碱液去皮过程中营养功能成分动态变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对碱液去皮前后核桃仁营养功能成分的流向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表明:碱液去皮后,核桃仁的水分含量增加了16.84%,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减少了24.7%、4.1%;必需氨基酸评分(AAS)从1.82降低到1.28;核桃仁内种皮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下降81.7%和72.2%;核桃仁蛋白的溶解性也明显降低.去皮核桃仁在后续烘干过程中颜色变成暗黄色,且核桃仁油的酸值(KOH)和过氧化值增加(分别增加0.43 mg/g、1.78 mmol/kg).碱液去皮工艺废水COD为17500~21100 mg/L,远远超过了国家二级污水排放标准.碱液去皮工艺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关键词:核桃仁;碱液去皮;营养功能成分;分析测定
-
2659.阿拉善双峰驼驼峰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阿拉善双峰驼驼峰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阿拉善双峰驼驼峰中的粗脂肪含量为90.78%;阿拉善双峰驼驼峰脂中测定出14种脂肪酸,其中油酸含量(31.03%)最高,硬脂酸(26.48%)和棕榈酸含量(21.85%)较高;阿拉善双峰驼驼峰脂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6.39%和37.29%.
关键词:阿拉善双峰驼;驼峰脂;脂肪酸组成;GC-MS;Alxa bactrian camel;hump fat;fatty acid composition;GC-MS
-
2660.甲酸乙酯与氮气混合熏蒸对赤拟谷盗的毒力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广口瓶密闭熏蒸法,系统研究了氮气浓度、甲酸乙酯浓度、处理时间、温度等影响因子对熏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气浓度的提高可显著增加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的熏蒸效果(P<0.05),在12μL/L的甲酸乙酯浓度下,78%的氮气浓度中,赤拟谷盗的校正死亡率为5.6%,而在95%的氮气浓度中,校正死亡率达到91.7%;不同氮气浓度下,甲酸乙酯均显示出良好的速效性,在24 h内即可发挥很好的熏蒸活性;温度对氮气和甲酸乙酯混用的熏蒸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在所有供试温度条件下(15.0~32.5℃),低温下氮气与甲酸乙酯的熏蒸效果显著优于高温(P<0.05);在25.0℃条件下熏蒸24 h,氮气浓度为78%、87%、90%和95%时,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的LC50分别为20.72、17.49、14.77、9.00 μL/L.
关键词:赤拟谷盗;氮气气调;甲酸乙酯;熏蒸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