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1.甲酸乙酯与氮气混合熏蒸对赤拟谷盗的毒力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广口瓶密闭熏蒸法,系统研究了氮气浓度、甲酸乙酯浓度、处理时间、温度等影响因子对熏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气浓度的提高可显著增加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的熏蒸效果(P<0.05),在12μL/L的甲酸乙酯浓度下,78%的氮气浓度中,赤拟谷盗的校正死亡率为5.6%,而在95%的氮气浓度中,校正死亡率达到91.7%;不同氮气浓度下,甲酸乙酯均显示出良好的速效性,在24 h内即可发挥很好的熏蒸活性;温度对氮气和甲酸乙酯混用的熏蒸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在所有供试温度条件下(15.0~32.5℃),低温下氮气与甲酸乙酯的熏蒸效果显著优于高温(P<0.05);在25.0℃条件下熏蒸24 h,氮气浓度为78%、87%、90%和95%时,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的LC50分别为20.72、17.49、14.77、9.00 μL/L.
关键词:赤拟谷盗;氮气气调;甲酸乙酯;熏蒸毒力
-
2682.麦冬叶中总黄酮的抗油脂氧化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超声辅助乙醇提取麦冬叶中的总黄酮,考察了黄酮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活性及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并与常用的抗氧化剂作比较.结果表明,固定超声波功率250 W,用35 mL 80%的乙醇在70℃的水浴温度中浸泡30 min、超声波辅助提取20 min后,麦冬叶中总黄酮提取率为17.3 mg/g,该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清除率随黄酮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对油脂的抗氧化能力与黄酮提取物浓度成正相关关系,对植物油和动物油的抗氧化活性比常用的VC和柠檬酸强.
关键词:麦冬叶;黄酮;抗氧化;油脂
-
2683.树龄及采摘时间对高州油茶经济指标及其茶油品质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为了探究树龄与采摘时间对高州油茶(Camellia gauchowensis)品质的影响,对不同树龄(11年、9年、7年)与不同采摘时间(10月20日和1 1月9日)的果实质量、茶籽千粒重、茶籽得率、籽仁得率和出油率等经济指标,以及籽仁和茶油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采摘时间的推迟,高州油茶的茶籽与籽仁得率、出油率等经济指标和籽仁的脂肪、蛋白质、淀粉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均有一定的提高;且高树龄的果实质量、茶籽得率等指标均比低树龄的有较大的增加,但在籽仁的主要成分的含量上则无显著优势.此外,树龄和采摘时间对其茶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影响不大.
关键词:高州油茶;树龄;采摘时间;成分;脂肪酸;Camellia gauchowensis;tree-age;picking time point;ingredient;fatty acid
-
2684.高压微射流对长期贮藏大豆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在常温密闭的贮藏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SPI)功能特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高压微射流纳米均质可改善长期贮藏SPI的功能特性,结果显示:将SPI溶液在30、60、90和120MPa压力下,分别通过1次、2次和3次微射流均质后,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大,随均质次数增加而下降.SPI分别经过0、120、240和360 d贮藏后,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通过120 MPa的2次微射流处理,SPI可溶性蛋白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在不同pH条件下,SPI的乳化活性也随贮藏时间延长而下降,经过微射流处理后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显著提高.SPI的起泡性随贮藏时间延长而下降,微射流处理后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也显著提高.贮藏360dSPI的热凝胶弹性模量从处理前的563Pa上升到2527Pa.
关键词:微射流;大豆分离蛋白;长期贮藏;功能特性
-
2685.米糠油甲醇萃取脱酸工艺条件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利用响应面法研究了米糠油甲醇萃取脱酸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根据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米糠油中游离脂肪酸(FFA)脱除率为响应值,分析各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得出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次数3次,料溶比1∶2.5,萃取时间20 min,萃取温度30℃.在最优条件下,甲醇萃取脱酸后米糠油中FFA脱除率达到90.95%,脱酸后米糠油中谷维素含量为1.69%.
关键词:米糠油;脱酸;甲醇;游离脂肪酸
-
2686.管道反应器中制备环氧大豆油的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研究在管道反应器中采用连续化工艺方法,以大豆油、85%甲酸和70%双氧水为原料,经环氧化制得环氧大豆油.考察了双氧水用量、甲酸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品环氧值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m(大豆油)∶m(70%双氧水)∶m(85%甲酸)=1∶0.55∶0.085,反应时间15min,反应温度90℃,反应器内压力0.75 ~0.85 M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产品的环氧值最高达6.5%.与釜式反应器方法相比,此方法反应时间大幅缩短,产品环氧值提高.
关键词:管道反应器;环氧大豆油;环氧化;pipeline reactor;epoxidized soybean oil;epoxidation
-
2687.5类食用植物油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相似度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菜籽油、大豆油、茶籽油、棉籽油、花生油等5类食用植物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气质连用技术(GC-MS)技术并结合共有模式法与矢量平均法,建立了这5类食用植物油标准脂肪酸指纹图谱,同时对其进行了相似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食用植物油标准脂肪酸指纹图谱能够反映同类油脂共同特性,同时也能反映不同类油脂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以为食用植物油脂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掺假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油脂;指纹图谱;气质联用;相似度;vegetable oils;standard fingerprint;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similarity
-
2688.豆渣蛋白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以干豆渣为原料,碱溶酸沉法提取豆渣蛋白,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豆渣蛋白提取条件并测定了豆渣蛋白的性质.结果表明,豆渣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30,碱提pH 12.71,碱提温度50℃,碱提时间1h.在此条件下,豆渣蛋白提取率为75.05%.与大豆分离蛋白(SPI)比较发现,豆渣蛋白泡沫稳定性、乳化稳定性和氨基酸组成与SPI相似,起泡性和乳化性相对较低,溶解性较差.
关键词:豆渣蛋白;制备;性质
-
2689.利用UV和EMS诱变选育高产油微藻藻株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紫外线(UV)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2种真眼点藻(波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polyphem)和魏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vischeri)),以氯霉素、红霉素、硫酸新霉素、硫酸卡那霉素为抗性筛选剂,利用抗生素最小致死浓度法筛选出抗性突变株.使用改良的BG-11培养基对反复筛选所获得的抗性突变株进行固、液培养,并以生物量干重、干藻粉的总脂含量、单位体积总脂含量、单位体积总脂产率为评价指标对抗性突变株的优劣进行评价.结果获得2株具稳定遗传特性、生长速度快、单位体积总脂产率高和具生产潜力的优良突变株.
关键词:紫外线;甲基磺酸乙酯;突变藻株;总脂含量;单位体积总脂含量;单位体积总脂产率;UV;EMS;mutant strain;total lipid content;volumetric total lipid content;volumetric total lipid productivity
-
2690.活化稻壳灰在生物柴油纯化中的应用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对稻壳灰进行活化,并比较了活化稻壳灰与几种常见吸附剂对生物柴油的吸附纯化效果.选择活性白土与活化稻壳灰复配对生物柴油进行吸附纯化,确定最佳配比为2∶3,吸附剂添加总量为0.5%.并在吸附温度、吸附时间、搅拌速度等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吸附纯化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吸附温度70℃,吸附时间60 min,搅拌速度1 600 r/min.
关键词:稻壳灰;生物柴油;吸附纯化;皂;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