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汽车测试报告 发布日期:2023-08-15
该文阐述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意义,分析当前高职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证融通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包括使课程标准、内容对接“1+X”证书,完善课程教学资源,依托学分银行改革考评模式,提升专任教师综合素质,改善实训条件,强化思政教育,改革教学方法,为高职汽车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
虚拟仿真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来源:汽车测试报告 发布日期:2023-08-15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然而,部分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仍存在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难度大等问题,而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针对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以提升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效果。
-
高职汽车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汽车测试报告 发布日期:2023-08-15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汽车结构的日益复杂,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汽车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汽车维修技能的主要途径,其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改革和完善高职汽车维修专业实训教学,使之紧跟汽车技术发展步伐,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开展高职汽车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找出现有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对策,如优化实训项目设置、
-
“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现代盐化工 发布日期:2023-08-15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于化工生产的安全性与环保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除了必要的技能培训外,还需重点强化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由于化工生产所涉及的材料、工序和设备较多,且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需通过完善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以避免日后从业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基于此,首先分析了当前化学课程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
-
在钢铁冶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23-08-15
“立德树人”是当今高校教育的核心要旨,为使学生确立正确思想意识,形成远大的理想抱负,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有必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理念融入。文章以钢铁冶金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建、施、强、评”四模块循环体为基础的教学建设框架,将各个教学环节与思政元素进行全面细致的有机融入。经两学期教改实施,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参与度、满意度及考核成绩等多方面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创
-
“食品感官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来源:农产品加工 发布日期:2023-08-15
根据“食品感官评价”课程的特点,结合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学生特点,分析了“食品感官评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重视课程教学和定位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多课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建立全方位考核方式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有效提高“食品感官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智能运维”方向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23-08-15
为应对新工科背景下工业生产对新型运维人才的需求,对现有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探索与改革,提出了机械类“智能运维”方向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法。该课程体系可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的“智能运维”人才,也可为其他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提供新思路。
-
面向“双高”课堂的五结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教师 发布日期:2023-08-15
任职能力是本科毕业生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为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使其与未来任职需求相适应,文章针对目前部分本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存在偏差这方面的问题,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结合优化教学目标及内容、全面改良课堂教学策略、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全过程考核、反思与监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基于“理论与实践、专业与思政、课堂与职场、课上与课下、过程与考核”的五结合教学新模式,以期使学生深入掌握
-
中职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来源:特种经济动植物 发布日期:2023-08-10
福建省中职学业水平测试已全面铺开,势不可挡,各校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类学业水平测试专业考核课程。通过分析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为食品微生物学及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机械制图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高教学刊 发布日期:2023-08-08
针对当前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的课程内容固化、实践环节薄弱及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从课程体系、平台建设、实践融合、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举措并付诸实践。课程内容上,重新设计适合于新时代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降低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考核方式上,强化过程管理,创新考核方式,突出实践性与创新性比重。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实现学生成绩有提升、课外竞赛有实力、创新实践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