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2-08-26]
船旗国登记制度和新船引进限制条令控制了运力大规模扩张,原有头部集中的市场竞争格局在顺周期阶段有望进一步加强。运力引进的高壁垒下行业过去5年来供给增速CAGR仅为6.66%,目前只有头部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从新船在手订单看,中谷物流2022-2024年新船运力增速分别为7%、40%和10%,安通控股2022新船供给增速5%,未来中谷物流市占率有望从21%提升到30%,安通控股市占率有望从18%提升到2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2-08-26]
运力投放环比大幅提升,客座率小幅提升: 7 月国航与东航运力投放环比分别提升64%和57%。南航由于本身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6 月基数较高,运力投放增长14%。中小航司中,吉祥运力投放相比6 月环比提升110%以上,已经基本走出了上海疫情的阴影。作为上海相关航线占比最高的航司,吉祥航空的表现代表着上海枢纽功能的显著恢复。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2-08-25]
8 月7 日起,民航国际线采用调整后的熔断政策调整,主要变化在于明显放宽门槛&缩短熔断周期,达到熔断标准后,航班暂停周期减半。政策突破对不同的机型采取相同的确诊病例绝对数字作为熔断标准的规定,以执飞B787 机型为例熔断门槛或松动至8 位,国际航班数或将迎环比明显增加。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2-08-25]
2022年1-6月,投资方面,水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16.1%,增速有所提升;港口生产方面,全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降幅有所扩大,外贸货物吞吐量延续负增长态势,集装箱吞吐量增速继续加快;航运方面,6月全国水路货运量达到7.46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9909.79亿吨公里,各重要运价指数涨跌不一。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2-08-24]
在船舶生产领域中,船舶安全运行被高度重视,现阶段,一些航运国家陆续投入人才着重研究和发明智能化船舶。基于目前经济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船舶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已然成为船舶生产领域和航运业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这同样是航运国家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船舶自动化的优势,详细阐述了智能救援技术在船舶航运中的具体应用。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2-08-24]
我国国土辽阔,海上领土也极为广袤,由于国土面积庞大,我国海岸线长度领先很多国家。较长的海岸线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基于沿海城市的便利交通条件,构建开放“窗口”,先后开放了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及连云港等地区,均具有良好的海运基础条件。基于实际情况,针对船舶运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展开思考,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2-08-24]
2021年,全球贸易复苏,中国出口快速增长,国外疫情造成的集装箱空箱周转不畅情况依然存在并逐渐改善,我国集装箱产量快速增长,集装箱紧缺问题得到解决。2021年我国集装箱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600万标箱,同比增长超1倍。展望2022年,国际港口拥堵状况将有所缓解,集装箱周转速度回归正常,叠加前期消费透支和高库存水平,新增国际贸易用集装箱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内需方面随着我国多式联运的有序推进,内贸用箱需求量仍有一定增长空间。预计2022年我国集装箱产量将回归至300万标箱左右的常态水平,同比减少约5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2-08-24]
轨道交通事业由于兼具社会公益性与经济性的特征,经营管理活动必需以保障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因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所以对投融资模式设计要求较高。文章主要从政府直接投融资、政府主导的负债融资、项目融资三个模式分析了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及特点,而后介绍了当前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经济活动中的现状,最后就如何优化投融资模式展开讨论。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2-08-24]
港口物流主要是指港口以经济腹地城市为中心,依赖地理优势,凭借港口自身所具备的资源,有效实施港口功能。港口凭借地理优势而实行的综合物流工作,可以拓展其物流功能,显现出港口物流在存储、集中货物等层面所具备的优势[1]。港口物流可以凭借管理创新、技术优化、设备改造,更合理更有效地对港口内资源进行运用与分配,更有效地推动港口在产业供应链的服务功能,实现港口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价值,是供应链中不可缺少关键一环。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2-08-24]
通过对中国铁路标准技术优势挖掘及中国和欧洲铁路标准的差异研究,提出在基础工程沉降控制观测和评估、桥上救援疏散设施设置、无砟轨道相关理论和设计等10类优势技术方面,中国应进一步主导国际铁路标准制定;提出在线路设计参数取值、路基填料选用和结构组成、桥梁结构计算等15类技术方面,中国和欧洲铁路标准存在差异,应进一步加强中欧技术交流,互学互鉴。并提出分类(基础设施和系统)解决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方案,即在铁路基础设施(路基、桥梁、隧道、车站等)标准方面应逐步适应国际通行的大土木标准体系;在轨道和四电系统等标准方面,结合优势设备供应商和集成商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铁路标准或者推进中国铁路产品与国际铁路标准融合。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