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加工类课程“一心三融五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来源:农产品加工 发布日期:2024-08-15
探索食品加工类课程“一心三融五化”教学模式改革,即以“三全育人”为中心,将思政元素、产业要素和职业要素融入课程,并形成模块化设计课程、团队化组织课程、生产化实施课程、产品化课程成果、多元化评价课程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
-
减少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素损失的策略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发布日期:2024-08-05
食品加工是保证食品安全和提高品质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会导致营养素的损失。本文探讨了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素损失的主要原因,包括热处理、氧化作用、浸出和溶解以及光照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减少营养素损失的策略,如优化热处理工艺、采用抗氧化技术、改进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改进包装和储存方法等。这些策略的应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
食品中抗氧化物质的保存和摄入策略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发布日期:2024-08-05
本文探讨了促进人体健康的食品中抗氧化物质摄入策略,通过分析食品加工、储存条件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对抗氧化物质含量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提出了优化食品加工工艺、改善储存环境以及个性化膳食搭配等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中的抗氧化物质,提高人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利用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促进健康的作用。
-
食品级磷酸盐在食品加工中的基础应用研究
来源:粮食加工 发布日期:2024-08-01
磷酸盐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配料和功能型添加剂,在诸多食物加工的环节中被大量使用,对提升食品质量、优化食品品质起至关重要的影响。着重介绍了磷酸盐的品种、特性和生产加工过程的合理使用,旨在为磷酸盐的开发、研究和应用领域提供充分的基础理论和加工依据。
-
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检测控制的要点分析
来源:现代食品 发布日期:2024-07-28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控制是确保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探讨了食品加工各阶段的质量检测要点,包括原料检验、加工过程控制和成品检测。并针对新兴食品加工技术带来的质量控制挑战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和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
食品加工中微生物检验及其安全检验的研究
来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发布日期:2024-07-25
文章旨在探讨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检验及其安全检验方法。通过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感染状况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食品生产企业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提供有力支持。文章首先探讨了不同食品品种、加工环节和储存条件中存在的微生物感染安全隐患,尤其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监管部门应加
-
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
来源:中国食品工业 发布日期:2024-07-23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酸碱处理、机械操作等,都可能导致食品中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损失。这种变化不仅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探索有效的控制策略,对于提高食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生成机制及防控策略研究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发布日期:2024-07-15
本文深入探讨了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生成机制,包括微生物物质、化学物质和生物毒素的产生原因及途径。针对这些有害物质,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防控策略,旨在全面提升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和质量,确保公众的饮食健康。
-
菌酶协同处理在食品加工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来源:中国调味品 发布日期:2024-07-10
酶解和发酵技术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生物处理手段,能够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人体的消化吸收率等,但单独酶解和发酵都有一定的劣势。菌酶协同作用是将发酵和酶解两种处理方式结合,因兼具微生物发酵和酶解优势、能够缩短反应时间、改善产物风味等而被广泛应用在谷物、调味料、水产品等副产物的处理上。文章综述了菌酶协同处理目前在食品加工领域常用的酶和菌种、影响菌酶协同发酵工艺的因素以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具体应用,总结了菌酶协
-
基于非遗技艺的食品创新原则、方向与实践
来源:中国食品工业 发布日期:2024-07-08
非遗技艺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既能够体现食品加工的文化、内涵,也能够助力食品加工,优化产品创新效果。在非遗技术的支持下,食品的创新可以从加大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力度、基于非遗技艺深化产学研合作、基于非遗技艺优化食品加工工艺、立足非遗传承强化品牌建设等角度出发,力求将非遗文化融入食品创新的实践中,丰富食品的文化内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