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报告

找到报告 564629 篇 当前为第 10 页 共 56463

  • 91.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优化协同发展格局

    [金融业,综合,] [2025-09-05]

    民营兴则全局兴,民营强则中国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推 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2025 年 2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深入分析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形势机遇,作出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 身手正当其时”的重大论断,极大提振了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的信心决心。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现阶段民 营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公平竞争法治体系、拓宽多元化融资支持路径、健全风险抵御能力建设机制等三条建议,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国有经济;营商环境;融资渠道
  • 92.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收益

    [金融业,综合,] [2025-09-05]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 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可见,投资在扩内需、促发展 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今年 2 月,人民日报发布相关文章显示,据测算,我国投资每增 长 10%,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就能提高 1.2%。2013 年以来,我国投资年均拉动 GDP 增 长超 2.3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 4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投资率保持在 40%以上,投资年均拉动 GDP 增长 2.3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更是 达到 41%。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稳投资就是稳增长。大力抓好重点领域投资建设,着力提高投资质量效益,推动一批“补短板、惠民生”的投资项目加快落地,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将得到更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活力将更加充足。


    关键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两重”项目
  • 93.产业降碳指引发布,我国零碳园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综合,金融业,] [2025-09-05]

    当前,我国正逐步加大对新能源、储能、碳捕集等技术的研发投入,随着技术瓶颈实现突破,应用成本逐渐降低,各级零碳园区建设标准逐步确定,碳排放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将进一步明确,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也将落实到位。在社会资本共建共享氛围不断形成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的零碳园区建设有望连点成片,为我国培育绿色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零碳园区;能源转型;绿色制造
  • 94.稳住外贸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综合,金融业,] [2025-09-05]

    外贸,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升温,世界经贸秩序遭遇重大挑战,我国外贸面临较大外部压力。因此亟需稳住外贸基本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 提供重要支撑。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进一步“培育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稳外贸就是稳经济、稳就业,要全力以赴做好稳外贸工作,持续发挥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当前外贸形势,总结我国外贸所具备的两大内生优势,解读为什么要稳外贸以及如何稳外贸的问题,为促进高水平开放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进出口;高水平开放
  • 95.积极吸引利用外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综合,金融业,] [2025-09-05]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跨境投资整体呈现疲软态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亟需通过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新动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外资工作,2024 年国办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 外资行动方案》,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外资稳外贸,并发布《稳外资行动方案》等政策,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支持、畅通创新要素流动等关键环节, 释放出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强烈信号。高质量吸引和利用外资,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外商投资发展现状的梳理,以及对吸引外资的现实基础和面临挑战的深入分析,提出进一步吸引利用外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投资;制度型开放;利用外资;区域协同发展
  • 96.发展城市“首发经济”盘活消费新场景

    [综合,金融业,] [2025-09-05]

    首发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已成为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2020 年 3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23 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中心城市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2025 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发展“首发经济”,通过首店、首展、首秀等活动激活消费市场。本文聚焦首发经济这一新兴经济形态,探究首发经济以城市为载体赋能消费升级的路径,通过剖析首发经济发展的现实短板,提出有利于推进首发经济蓬勃发展的实践路向。


    关键词:首发经济;居民消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 97.钨:战略金属的供给困局与需求革命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025-09-05]

    钨作为不可替代的战略金属,当前正经历供给结构性收紧与需求范式革命的双重变革。供给层面,中国以 55%的全球储量及 83% 的产量主导供应链,但资源品位持续下滑(原矿品位 0.28%)推升开采成本至 10.26 万元/吨,叠加 2025 年首批开采指标同比缩减 6.45%,海外新增项目短期贡献有限,全球供给弹性显著弱化。需求层面,受益于设备更新政策落地见效与新兴产业高速发展,钨制品消费市场热度持续,传统领域(硬质合金、钨特钢)保持稳定增长,新兴领域(钨丝)渗透率不断提升,需求增量空间广阔。展望未来,在钨价中枢抬升、钨矿资源注入及开发进程加速、下游产能高端化三大趋势下,钨行业龙头企业盈利水平有望迎来明显提升。


    关键词:钨;有色金属;供需分析
  • 98.2025年二季度有色金属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025-09-05]

    2025 年二季度,我国相关管理部门主要从五方面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健康、创新发展:一是强化标准引领作用,促进有色金属行业优化升级;二是环保政策密集落地,驱动有色金属行业绿色化转型;三是九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助推黄金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调整矿山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增强有色金属行业资源保障能力;五是出口管制政策趋严,维护有色金属行业战略资源安全。


    关键词:有色金属;标准体系;节能降碳;出口管制;政策分析
  • 99.2025年二季度化工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5-09-04]

    2025年二季度,化工行业政策动向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责 任保险实施办法提高安责险保障额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善事故预防服务机制,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生态环境部加强石化行业涉新污染物环评,有助于 化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新污染物 的产生与排放。三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为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供标准依据,这将对夯实企业基层基础、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高 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制造业中试标 准体系建设指南为化工行业提供了系统化、标准化的中试流程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化 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五是农业农村部对农药标签管 理提出四项要求,要求每个农药产品必须持有独立登记证,提出“一证一品”制度, 这意味着行业长期存在的“一证多品”乱象将终结,将触发农资行业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关键词:安责险;新污染物;安全生产标准化;中试;农药“一证一品”
  • 100.2025年二季度食品制造业政策环境综述

    [食品制造业,] [2025-09-04]

    2025 年二季度,我国食品制造行业相关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部门出台政策促进食品消费,六部门发布指导意见进一步释放居民食品消费潜力,三部门开展 2025“吃货季”食品提质扩需工作;二是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印发,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食品工业发展,为我国食品工业的数字化转型描绘出了清晰的蓝图;三是多项食品行业标准发布实施,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六部门开展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有效防控食品添加剂滥用风险。


    关键词:食品;消费;数字化;转型;治理
首页  上一页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