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 [2022-04-02]
本文回顾了1990 年以来历次港股暴跌的背景演变,并对比了当前港股所处阶段和历次港股暴跌的异同。与以往情况类似,当前港股正处于经济下行、货币环境收紧阶段,新冠疫情的反复、俄乌战争以及国际形势的日趋严峻复杂这些内外部风险冲击更是为港股市场增加了不确定性。不同的是,今年2 月份以来港股的这一轮加速调整是在估值本身已经较低的情况下,再度出现的下跌。而在经历这一轮下跌之后,港股市场目前已处在估值洼地、配置价值凸显。
[金融业] [2022-04-02]
个险渠道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代理人数量及人均产能。2021年前,个险主要施行“人海战术”,通过不断招募新人,以“缘故单”销售模式获取保费增长。但随着外灵活就业兴起及人口红利消退,保险代理人吸引力大不如前。此外,叠加疫情影响,客户保险需求下降,面对面销售困难,线上保险兴起等因素影响,代理人数量不断下滑,拖累新单保费。2020年起,各险企纷纷开启渠道改革,逐步将驱动因素从人员数量转变到提高人均产能上。
[金融业] [2022-04-02]
退市数量自2018 年后大幅增加。PT 水仙是我国第一家被终止上市的上市公司。自2001 年至2021 年共111 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2008 年至2018 年各年退市数量均不超过4 家,自2018 年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退市制度后,退市速度明显加快,2019 年至2021 年每年分别为10 家、19 家和20 家。
[金融业] [2022-04-02]
“宽信用”历史中的特征事实:其一,中长期贷款增速自底部回升的拐点往往比社融拐点滞后两到三个季度,它的起量往往意味着宽信用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实效已现。其二,2010 年以来的三轮宽信用中,宽信用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推动往往是通过刺激居民购房需求、而非加大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实现的,基建领域贷款则呈现较强的逆周期托底属性。其三,工业领域在前两轮宽信用中受到来自基建与房地产领域的挤压,但得益于MPA 考核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自2019 年以来工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显著提升。
[金融业] [2022-04-02]
将2015 年以来5 次市场大幅下跌前个股阶段性涨幅按照百分位数分组,并与各组后续在市场下跌及反弹时期的跌(涨)幅进行对比,对比显示下跌时,前期强势个股跌幅较弱势个股更大,反弹时涨幅也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在市场下跌前阶段性涨幅较高(60-100%分位)且在市场下跌期间跌幅更大(0-40%分位)的个股后续反弹通常更为强劲。
[金融业] [2022-04-02]
市场预期浓烈的LPR 降息落空,或意味着基准性利率工具不再是首选。主要原因有:一是LPR 的创设定位是基于信贷客户资质等级所建立起来的信贷定价锚,本身并不体现信贷投向的差异性,因而具有全市场的普适性,这使得央行在引导LPR下调时顾虑颇多,而且在精准性上难以把握实际效果;二是从历次下调后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变动情况来看,在LPR 下调后的信贷利率传导存在较为明显的滞后和粘性,与政府报告要求的切实降低融资成本仍有差距;三是从对实体预期传导来看,LPR 降息对企业的利好程度可能不及对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利好程度,这对目前已经取得的地产调控成绩可能会带来诸多不必要的干扰。
[金融业] [2022-04-02]
海外方面,美国申报能源转型、数字资产、ESG、经济趋势等多只主题ETF,美联储加息日Vanguard ETF 规模迅速增长。国内方面,本周基金发行数量小幅回升,跨境指数型产品发行申报持续火热。资金方面,北向资金结束连续8 日净流出,短期情绪有所修复;中概股“罕见”暴涨,ETF 资金继续流入光伏、恒生科技、中概互联板块。
[金融业] [2022-04-02]
2021年是全球风险投资市场的丰收年,风险投资交易宗数及交易额、全球企业风投交易宗数及交易额、退出交易宗数及退出额、全球基金募资额均创下历史新高。尽管今年下半年,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掀起新一轮的旅行限制及防疫,但在美洲和欧洲多国强劲表现的带动下,2021年第四季度的风险投资额仍然居高不下。尽管亚洲风险投资额不及2021年第三季度创下的历史纪录,但对比历史发展趋势,表现仍可谓强劲。
[金融业] [2022-04-02]
2022 年初以来股市波动明显,券商投资收益或同比明显下降,我们对券商全年和一季度盈利进行了下修,预计上市券商整体2022Q1 归母净利润同比-11.6%,年化ROE 7.02%。而公募基金业务线业绩同比增长概率较大,预计2022Q1 全市场偏股基金日均保有规模同比+19%,有望驱动券商旗下公募基金业务线1 季度营收同比增速超过20%。
[金融业] [20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