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 [2022-04-05]
“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逐步回归本源,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部分理财产品也出现“破净”现象。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走势是对底层资产价格波动的反映,也是近期金融市场波动的映射;另一方面,理财产品“破净”与估值方法变化相关,估值方法从摊余成本法调整为市值法计量,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价格的变化会更直接、及时地体现在理财产品净值上。三家理财公司回购自家理财产品,稳定投资者信心。此外,多家理财公司多措并举,推进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金融业] [2022-04-05]
我们预计2022 年行业基本面将保持稳定,考虑到当前板块估值处于低位以及后续稳增长、宽信用的政策取向,看好板块后续表现,维持行业“超配”评级。个股方面继续推荐成都银行、宁波银行、常熟银行、苏农银行、张家港行、无锡银行。3 月份中信银行指数下跌1.5%,跑赢沪深300 指数6.3 个百分点,月末银行板块平均PB(MRQ)收于0.71x,平均PE(TTM)收于5.7x。首推组合月算术平均收益率-0.8%。
[金融业] [2022-04-05]
资产端和负债端仍然承压,估值低位,安全边际高。1)2021 年3 月以来,寿险新单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代理人数量持续下降,新重疾定义产品销售不及预期。我们预计未来各险企将加大费用投入和新产品投放,推动短期新单保费增长;中长期我们仍看好健康险和养老险发展。2)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回落至2.8%左右,固收类投资持续承压。我们认为未来伴随经济持续复苏,长端利率有望上行。3)2022 年3 月28 日保险板块估值0.35-0.71 倍2022E P/EV,处于历史低位,行业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金融业] [2022-04-05]
美国2 月核心PCE 环比+0.4%(前值0.5%),持平彭博一致预期;同比增速+5.4%,较前值上行0.2pct。2 月整体PCE 环比+0.6%、同比+6.4%(前值+6.1%)。核心通胀继续高位盘桓,但环比可能已见顶、而同比3 月份见顶的概率较大——我们维持在3 月11 日《核心通胀高企,联储仍然“被动”》当中的判断。然而能源、农产品等“短期”涨价因素使得整体通胀压力较大——3 月议息以来,联储迅速回归控通胀为最大的政治压力,金融条件可能加快收紧、未来一次性加息50bp 概率上升,利率“钟摆”可能继续向上。
[金融业] [2022-04-02]
目前共有17只银行可转债已发行,其中14只进入转股期,另有3只银行可转债拟发行。过往触发强赎转股的6只可转债大致可分为三类:a)依托板块行情,由β贡献正股价格涨幅,例如中行(2010)、工行(2010) 、民生(2013) ;b)业绩释放配合,基本面驱动独立上涨行情,例如平安(2019) 、宁波(2017) ;c)下修转股价,强赎难度显著降低,例如常熟转债(2018) 。
[金融业] [2022-04-02]
周度来看,重庆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和成都银行股价有所上涨,涨幅分别为6.75%、3.87%、1.66%和1.04%。月度来看,重庆银行、南京银行、交通银行和成都银行股价有所上涨,涨幅分别为9.84%、3.59%、2.30%和1.46%。年初至今,成都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常熟银行实现了10%以上的涨幅。
[金融业] [2022-04-02]
上周金融委专题会议关于“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的定调明确,预计下阶段包括货币、信贷、监管、地产等政策有望形成“稳增长、稳预期”合力。对于银行板块而言,从外资流出到国内绝对收益资金赎回的股票流动性压力期已经过去,目前股价与估值已充分反映由金融数据不力引发的房地产风险预期影响,静待政策发力改善资产质量预期。
[金融业] [2022-04-02]
①美联储加息、缩表工具影响流动性的路径不同:加息加“价”、直接抬升美债短端利率;缩表减“量”、可能抬升长端利率。②2015 年美联储首次加息,之后时隔两年才缩表。本次受通胀压力影响,加息后缩表或紧随其后,对美债长端利率推动作用或较上一轮更强。③美联储紧缩对中美股市扰动偏短期,缩表相比加息影响更小,股市中长期走势仍取决于基本面。
[金融业] [2022-04-02]
当前包括A 股和港股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持续放大,尤其以北向资金为代表的外资在近几个交易日呈现出大幅净流出A 股的状态(可参考3 月9 日《外资最近在A 股干嘛》、3 月14 日《六次外资流出复盘》)。本篇中,我们在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以及资管机构这三类全球投资机构中的“顶流”中挑选了10 家最具代表性的机构,就其中国股票市场配置情况进行梳理。
[金融业] [2022-04-02]
海外绿债相关激励政策经验的启示:与国内偏单一的激励手段相比,部分欧美及亚太国家配套的绿债支持政策种类更多元化,包括财政补贴计划、货币政策支持、信用增级、税收优惠等。通过加深对海外政策的学习,或可对我国从投融两端制定有效的“绿色”激励政策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