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 [2023-07-17]
2023年6月新增社融 4.22 万亿,同比少增 9859 亿元; 新增人民币贷款 3.05 万亿,同比多增 2296 亿元; 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9.0%,前值 9.5%:M2 同比增速为 11.3%,前值 11.6%:M1 同比增速为 3.1%,前值4.7%。6月社融数据其实不弱,同比少增主要源于去年同期政府债融资的高基数。但不弱的新增社融总量之下,经济结构的问题仍然突出,集中体现为贷款端“收入预期不稳、居民贷款短期化”,以及存款端“居民仍在存钱、企业收入下降”等。整体而言,当前经济的活性仍然不太乐观。
[金融业] [2023-07-17]
总的来看,6月金融数据超预期,释放一定的积极信号。此前居民和企业信贷强弱的分化明显改善,前期包括降息等政策开始落地见效,但也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数据的改善持续性尚需验证,毕竟季末金融数据往往波动较大。M2M1剪刀差的收窄反映经济活力仍有提升空间。但6月金融数据可能会使市场前期过于悲观的预期得到一定的修正。
[金融业] [2023-07-17]
6 月国内 CPI 延续 2023 年上半年以来的弱势表现,食品价格下跌是环比数据的主要拖累项。6 月国内 PPI 受 22 年同月高基数影响,同比数据加速下行,更具意义的环比降幅较略有收窄,但连续三个月处在负区间,未来数月或将延续弱势表现。展望 7 月,CPI 定基基数高企的压力仍在,同比数据表现预计难有较大改善,考虑暑期消费季临近及厄尔尼诺极端天气对农产品供给端的影响,预计环比数据或将实现转正。
[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3-07-17]
[金融业] [2023-07-17]
社融及信贷双双超出预期。6 月社融新增规模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同比虽仍为少增,但少增规模有 所收窄,主要的正向贡献来源于企业和居民的信贷,主要的拖累项则是政府债券融资规模同比大幅缩量。整体而言,本月社融数据反映出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融资情况有所改善,经济拐点或已渐行渐近。6 月社融同比少增,环比多增则为历史同期的最高值,主要由以下几点所致: 第一,政府发债和企业发债规模变动方向有异。受去年政府债券发行节奏靠前形成的高基数影响,政府债券融资规模同比少增明显。企业债券环比同比则均为多增。第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受到一定基数扰动。6 月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减规模进一步扩大,去年同期票据冲量现象有所改善,这带动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规模基数走高,继而对同比形成了一定犹动。第三,新增人民币贷款明显多增。6 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是社融的主要支得项,一方面,6 月季末通常会出现信贷冲量,因而环比会有所多增,但本月环比多增的规模为历史同期最高值,且排除季节性影响之后,去年同期的高基数下同比也有多增,表明季节性放应之外,居民及企业部门融资规模的扩张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我们认为政策引导之下需求企稳或是一大驱动。
[金融业] [2023-07-17]
6月新增社融 4.22 万亿元,高于 WIND 统计的市场平均预期(3.2 万亿元)各分项中,实体信贷、信托贷款同比表现有不同程度改善。社融同比仍少增 9859 亿则主要源于政府债券的拖累,而政府债券同比低增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特殊情况带来的高基数。
6月实体信贷新增 3.24 万亿元,为近三年同期最高值,同比多增 1744 亿元;之前的4-5 月为近三年同期最低值,同比少增 5444 亿元。我们理解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有三:一是季末指标考核冲量;二是相对于二季度强调的“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来说,央行可能适度提高了合意信贷供给中枢,理论上说,和国常会“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强发展动能”精神一致,央行应会鼓励银行扩表加大对实体的支持,三是从高频数据看,6 月经济不再呈现中枢下行,生产与需求均有低位企稳特征,这有助于融资意愿的企稳。
居民部门贷款明显好转,6 月新增居民短货与长贷均超 4500 亿元,均实现了同比多增,与 30 城商品房销售面积略弱于 5月的情况背离。我们理解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 一是为应对季末考核,部分银行可能把 5月地产销售对应的按揭货款小幅延至 6 月发放,所以 5月新发放的居民货款明显偏低,6 月新发放的货款偏高。同时,居民提前还贷行为可能阶段性缓解,6月 RMBS 条件早偿率指数从0.22 降至0.17;二是“618”电商活动阶段性助推了居民借贷消费:三是 6月新增的居民信贷中,可能有相当部分是与地产、消费相关性弱的经营贷款2022 年 1月至 2023年 5月,经营货余额占居民货款余额的比例从 22.8%升至 26.5%,成为居民贷款的重要支撑。
[金融业] [2023-07-17]
2023 年6月,29 家发债城投出现承兑人逾期,当月逾期发生额 7.80亿元根据上海票交所7月7日公布名单,6 月共2520 家主体出现承兑人逾期现象,其中发债城投 29 家,较 5月增加7家。逾期规模方面,当月城投票据逾期发生额累计约 7.80 亿元,环比减少0.44 亿元,其中新增主体累计逾期发生额3.32亿元,存量主体新增逾期发生额4.48 亿元。
[金融业] [2023-07-17]
二季度信用债市场回顾:(1》发行融资: 二季度一级发行热度回暖,发行总规模环比增加 3%,同比增加 14%,但受同期到期规模大幅增长影响最终净入仅 1340 亿元。城投债发行节奏放缓,二季度净融入 3831 亿元,环比缩减 34%但略强于去年同期,发行利率环比走低,分省份看融资结构冷热不均,弱资质区域负债滚续依然不畅。产业债发行热度同样上升,同比、环比分别增长 3%和 14%,但受同期到期规模增速更快影响,最终体现为净融出 2491亿元,石油化工、公用事业、房地产等去年同期净融入的行业二季度呈现净出状态。(2)收益率8利差: 二季度信用债收益率继续修复,6月中旬下行探底后缓慢回升,各等级和期限的信用债基本下修到位。信用债利差整体被动走阔,期限利差总体量现“V”形走势并最终普遍走阔,等级利差呈现一定分化,但波动幅度均有限,1 年期各等级利差分位数均已降至 10%左右。二季度城投利差走阔及收窄的省份大致各占一半,4 月除云南省外各省城投利差全面收窄,5月和 6 月各省利差走势分化。产业债利差整体继续修复,民营钢铁.AMC 系金租和民营化工利差收窄幅度居前。(3)信用风险: 二季度新增一家实质违约主体,为房企上海世茂;城投非标风险方面,二季度发债城投作为融资方/担保人的非标风险事件新增 45起,环比一季度频率明显上升;此外涉及商票风险的城报数量也有抬升趋势,贵州、云南等地发生频次较高;评级下调方面,二季度共有 29家发行人境内评级/展望被下调,其中包含 21家城投,贵州省的评级负面调整主体最多达 15家,此外还有 8家城投及 1 家产业控股主体海外评级/展望被下调。
[金融业] [2023-07-17]
当前中国主要经济指标下行,社会和市场上出现了将当前的中国经济与 1990 年代的日本进行类比的分析,以及对中国经济“日本化”的担忧,辜朝明提 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一时成为显学,被认为对当前的中国经济有较 强的解释力。 我们认为,虽然此时的中国与彼时的日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刻舟求剑 式的强行对照并不可取,中国的当下绝不是日本的 90 年代,日本的昨天不是 中国的明天,中国的市场规模更大、人口数量红利转向素质红利、城镇化进 程还有较大空间,中国经济有更大的潜力、更强的韧性与更广阔的回旋余地, 最关键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有着热切向往。 对于资产负债表衰退,我们认为其理论本身存在重大缺陷,而且并不适用于 当前的中国,本文将从经济理论、经济形势、政策建议三方面进行阐释。
[金融业] [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