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41.银杏幼苗修复Pb和Cd重金属污染土壤特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研究重金属Pb2+,Cd2+污染及其复合污染土壤对盆栽银杏幼苗生物量的影响及银杏幼苗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Pb2+和Cd2+的富集特性及土壤修复.结果表明:Cd2+,Pb2+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银杏幼苗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增量,Cd2+对银杏幼苗生物量增量的抑制作用较Pb2+小,Cd2+-Pb2+复合污染进一步降低了银杏幼苗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增量;银杏幼苗体内Pb2+,Cd2+的质量分数和富集系数均表现为根>茎>叶,有利于Pb2+和Cd2+向茎、叶部迁移;Cd2+-Pb2+复合污染可促进植株对Cd2+和Pb2+的吸收,且对Pb2+的向上转运能力大于Cd2+,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协同作用;银杏幼苗对Cd2+,Pb2+具有较大的积累量,且根中Cd2+,pb2+累积量高于或显著高于茎、叶;Cd2+-Pb2+复合污染下银杏幼苗对Pb2+具有较强的吸收、运输和积累能力;银杏幼苗对Pb,Cd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较强.
关键词:银杏幼苗;重金属;Pb;Cd;富集特性;土壤修复
-
4642.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观察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研究所用性成熟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亲鱼为野生捕获.对其进行人工繁殖,并观察其胚胎和仔鱼发育.结果表明:在水温9.31~12.80℃,受精卵历经408 h出膜,所需积温为193.35℃.d,初孵仔鱼体长为(9.64±1.03) mm.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受精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26个时期.刚出膜的仔鱼体色透明,肌节明显,无游泳能力,出膜第5天体表出现大量黑色素,12d后卵黄囊开始消失,46 d的仔鱼各鳍条与幼鱼相似,出现幼鲑斑.通过探讨水温、溶氧和水质等对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的影响,建议秦岭细鳞鲑人工繁殖的水温不宜超过14℃,最适宜水温应控制在6~10℃;孵化水体DO应在6.00~8.55 mg/L,如果低于这个水平将会导致发育迟缓、坏死或是出膜幼苗畸形.本研究旨在为秦岭细鳞鲑的人工繁殖和鱼种培育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积温;仔稚鱼
-
4643.刺参池塘低温有机污染物降解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利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饵料培养基,在低温(16±1)℃下,从刺参养殖池塘环境中富集驯化分离有机污染物低温降解细菌;根据菌株生长情况、好氧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然后在菌体接种密度1×106CFU/mL、(16±1)℃、pH 8.0、160 r/min条件下,通过检测菌株对饵料中有机物(COD)和氨态氮(NH4+-N)成分的去除率来最终筛选获得优良低温有机污染物降解细菌,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菌株筛选结果表明,从分离的17株低温细菌中共获得3株菌株DR7、DR8和DR11,它们能同时高效降低和去除饵料浸出物中COD和NH4+-N,5dCOD去除率分别为37.7%、50.0%和21.0%,NH4+-N去除率分别为95.0%、98.0%和99.8%.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DR7和DR11属于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 sp.),DR8属于副球菌属细菌(Paracoccus sp.).菌株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培养时间对饵料降解有显著影响(P<0.05),在0~6d内3菌株对饵料中有机物和氨态氮的去除过程明显,其中DR8降解力最强;各组合菌株的饵料降解效果差异显著(P<0.05),但并不完全优于对照单菌株,其中最佳组合为DR8-DR11.研究认为,筛选的3株低温有机污染物降解细菌为良好的菌种资源,在刺参养殖池塘污染环境调控及刺参微生态制剂的研制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
关键词:刺参;池塘;低温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筛选;细菌鉴定;降解特性
-
4644.牙鲆身体纵轴生长相关性状QTL定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经紫外线灭活的真鲷(Pagrosomus major)精子作为异源精子,诱导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卵子进行有丝分裂雌核发育,通过静水压方法获得165个双单倍体作为实验材料.测量牙鲆身体纵轴6个生长相关性状(体长、头长、背鳍基长、腹鳍基长、尾柄长和尾长),并用SPSS 19.0对其进行正态分布及相关性分析.运用MapQTL4.0中多座位QTL 模型(MQM)对控制6个性状的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6个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并且相互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
关键词:牙鲆;DH群体;数量性状位点(QTL);生长相关性状;纵轴;Paralichthys olivaceus;DH population;QTL;growth-related traits;cephalocaudal axis
-
4645.褐飞虱在台风系统中的降落特征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揭示褐飞虱在台风影响期间的降落特征,选择了7年中发生在褐飞虱迁飞季节的9个台风,根据逐日灯诱褐飞虱资料、田间候报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网格点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地面实测降水资料,利用ArcGIS、GrADS软件对褐飞虱降虫区的气象要素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褐飞虱降虫区随着台风移动路径的变化而变化,不同路径台风气象要素的结构特征对褐飞虱的降落具有决定意义;2)台风系统内的降虫区常位于风向气旋式切变的辐合气流区内,并常有强降水相伴,其中降落的褐飞虱虫量大、局地性强;3)台风外围的降虫区上空多为辐散气流并伴有小雨天气出现,降虫范围广;4)盛夏季节出现的台风会造成褐飞虱混迁现象的出现,由西南风和北风引起的降虫比例很高.
关键词:褐飞虱;降落特征;台风;路径;气象要素;Nilaparvata lugens (St(a)l);landing characteristics;typhoon;path;meteorological factor
-
4646.博斯腾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于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对博斯腾湖大湖区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出浮游动物83种(属),其中原生动物27种(属),轮虫42种(属),枝角类10种(属),桡足类4种(属)。浮游动物在种类上以淡水习见的广温性种类为主,兼有嗜暖种和嗜冷种;数量上小型浮游动物占优势(>64.8%);生物量上大型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占主导地位(>85.2%)。物种丰富度指数8月(夏季)最高(1.52),1月(冬季)最低(0.74);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10月(秋季)最高(3.01和0.95),1月最低(0.75和0.63)。群落多变量分析表明,博斯腾湖西北部(黄水区)和西南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从春季到秋季这种差异逐渐增大,冬季差异最小。本研究通过分析博斯腾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多变量探讨该湖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以期为博斯腾湖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博斯腾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Bosten Lake;zooplankton;community structure
-
4647.仿刺参纵肌带再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人工创伤的方法剪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腔背部的纵肌带,然后缝合切口处的体壁,将其在添加抗生素(100 IU/mL的青霉素和100μg/mL的链霉素)的海水中继续饲养。通过形态学和组织学方法对仿刺参纵肌带再生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形态学结果显示,创伤后0 h,由于纵肌带的收缩,断端出现0.5~1 cm的间隙;创伤15 d,创伤处出现乳白色絮状组织,暂命名为肌前组织;创伤30~45 d时,肌前组织逐渐增厚并将断端肌肉组织连接起来;创伤60~90 d,肌前组织已转化成纵肌带,并且其厚度增至正常纵肌带的1/2;创伤后110~130 d,新生纵肌带进一步增粗,形态上与未创伤处组织没有区别,只是直径略小一些;创伤150 d,再生的纵肌带厚度同正常状态。组织学结果显示,创伤后15 d,在损伤处出现结缔组织及单个的肌纤维,形成一条不规则的细长条带,即肌前组织;创伤后30~45 d,肌前组织中肌细胞数量大量增加,并与体壁间形成一些“桥状”连接;创伤后60~90 d,肌前组织几乎被肌纤维占据,且“桥状”连接数量增加,此时肌前组织已转化为肌肉带(纵肌带);创伤后110~130 d,新生肌纤维数量大量增加,和体壁相连的“桥状”连接数量减少,创伤150 d,新生的纵肌带基本达到正常的结构,且“桥状”连接消失。分析认为仿刺参纵肌带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且新生的肌细胞来源于体壁结缔组织细胞和体腔上皮细胞。
关键词:仿刺参;纵肌带;再生;形态学;组织学;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longitudinal muscle bands;regeneration;morphology;histology
-
4648.水飞蓟素对四氯化碳致鲫肝(细胞)损伤的保护和抗氧化作用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评价水飞蓟素(Silymarin, SM)对鲫(Cyprinus carpio)肝(细胞)的保护和抗氧化作用,分别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效果.在体外,利用8 mmol/L的四氯化碳(CCl4)作用肝细胞4 h构建鲫肝细胞体外损伤模型,用不同质量浓度的水飞蓟素(100、300和600μg/mL)对鲫肝细胞进行前处理(CCl4损伤前加药)、后处理(CCl4损伤后加药)和前后处理(CCl4损伤前后均加药),然后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上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在体内,用含水飞蓟素的饲料(0.1、0.5和1.0 g/kg)饲喂鲫60 d,再腹腔注射30%四氯化碳-植物油混合液,然后检测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等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水飞蓟素不同程度地抑制 CCl4损伤引起的肝细胞培养上清中 GPT、GOT、LDH活性和 MDA含量的升高,提高 SOD活性及肝细胞的存活率.体内研究发现,0.5和1.0 g/kg水飞蓟素显著降低CCl4损伤导致的血清中GPT、GOT、LDH活性升高,显著提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有效提高肝中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
关键词:水飞蓟素;四氯化碳;保肝作用;肝损伤;抗氧化;鲫;silymarin;carbon tetrachloride;hepatoprotective effect;liver injury;antioxidant;Carassius auratus
-
4649.牛枝子抗旱候选基因LpDREB的克隆与表达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牛枝子为胡枝子属中最具耐旱特性的灌木树种,是研究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水平的植物个体间耐旱差异机制的重要材料.以5个种源的天然牛枝子为材料,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牛枝子抗旱候选基因LpDREB的全长序列,对LpDREB基因的结构和系统进化进行分析,研究LpDRB基因的组织及诱导表达规律,分析LpDREB基因的SNP分布和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克隆的牛枝子LpDREB基因cDNA片段全长为1 611 bp,具有93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18个氨基酸,包含DREB基因所特有的DREBP/AP2保守区域.LpDREB基因同大豆GmDREB3基因的进化关系最近,但2个基因除保守区域外的其他区域相似性不高.牛枝子LpDREB基因受干旱胁迫诱导表达,在组织器官中的根部表达量最大,其次为叶片,茎中的表达量最少.在天然牛枝子群体中共检测到23个SNP位点,其中启动子及5'端非编码区4个,编码区17个,3'端非编码区2个;23个SNP中,12个属于转换,11个属于颠换;编码区内的17个SNPs位点中,9个属于同义突变,8个为非同义突变,同义突变与非同义突变的比值为1.1.研究结果为基于SNP水平的牛枝子抗旱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奠定基础.
关键词:牛枝子;LpDREB基因;诱导表达;序列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
-
4650.固定化微生物联合大型水生植物净化养殖废水的实验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固定化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弯曲芽孢杆菌(B. flexus)和大型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为实验材料,研究微生物与水生植物两者单独或联合作用等不同处理模式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素的去除效果及氨化细菌(AB)、亚硝化细菌(NOB)、硝化细菌(NB)和反硝化细菌(DB)4类氮循环细菌的动态分布情况,实验阶段为25 d.结果表明,与固定化微生物(I)、粉绿狐尾藻(M)分别单独作用相比,两者联合作用(I+M)对水体氮素和 CODMn 的去除效果显著.比较实验前15天, I+M 对养殖废水亚硝态氮( NO?-N)和2铵态氮( NH+-N)的去除率分别达50.83%和62.38%,显著高于 I(39.55%和51.17%)与 M(40.78%和53.31%)(P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粉绿狐尾藻;养殖废水;氮循环细菌;去除率;污水净化;immobilized microorganism;Myriophyllum aquaticum;aquaculture wastewater;N-cycle bacteria;removal rate;sewage pur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