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5410 篇 当前为第 465 页 共 541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

  • 4641.草鱼C1qC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研究C1qC基因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免疫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利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获得了 C1qC 基因 cDNA 全长序列,经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 C1qC cDNA 全长为916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735 bp,5′端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89 bp和3′端非编码区(UTR)92 bp.735 bp的ORF共编码24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26162.5 U.同源性分析表明,草鱼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相似度最高,达到71%.经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诱导后,草鱼C1qC基因在鳃、皮肤、肌肉、肝、中肾、心脏、头肾等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在草鱼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都能检测到C1qC mRNA的表达,说明该基因可能在草鱼胚胎和鱼苗的免疫反应和早期发育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为今后在草鱼免疫功能方面深入研究C1qC基因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草鱼;C1qC基因;克隆;表达;草鱼呼肠孤病毒;Ctenopharyngodon idella;C1qC gene;expression;grass carp reovirus
  • 4642.北部湾花斑蛇鲻生物学特征的演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根据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对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群体组成、生长和生殖力参数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斑蛇鲻的平均体长从1959-1960年的185.5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63.1mm、1997-1999年的133.2 mm和2009-2010年的130.5 mm,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6.5 g、46.4 g、23.8 g和22.6 g.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间的Von Bertanaffy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L∞)、生长参数(k)和理论初始年龄(t0)分别为497.8 mm,0.26,-0.49; 424.1 mm,0.28,-0.48; 385.3 mm,0.33,-0.41和342.5 mm,0.39,-0.36.体质量拐点年龄(tr)分别从1959-1960年的4.05龄提前到1992-1993年的3.66龄、1997-1999年3.05龄和2009-2010年2.43龄.50%性成熟体长(L50)则从1959-1960年111.2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05.2 mm、1997-1999年的95.6 mm和2009-2010年的96.7 mm.对于同一体长组,当前花斑蛇鲻的个体相对生殖力比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56.4%.花斑蛇鲻种群生活史特征参数的一系列变化表明,在捕捞引起进化背景下,北部湾花斑蛇鲻种群产生了适应性进化反应,种群明显趋向小型化和低龄化,生长速度加快,性成熟提前.
    关键词:花斑蛇鲻;生物学参数;捕捞引起进化;北部湾
  • 4643.达氏鲟视网膜早期发育及其相关机能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本研究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64 d 的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视网膜结构、视觉特性及相关机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达氏鲟初孵仔鱼的视网膜没有分化,视单锥细胞在36 h 出现,视杆细胞在6 d 时出现,7 d 时视网膜各层分化完毕。最小分辨角由8 d 的13.26′下降到64 d 的3.37′,仔鱼发育到13 d 时表现出明显的视网膜运动反应。随着仔鱼发育,视单锥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密度不断降低,视杆细胞密度不断增加,外核层细胞核与视锥细胞及神经节细胞数量的比值均不断增大。结果表明6~12 d 是达氏鲟视网膜结构快速发育和视觉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这种变化与其生态变迁、趋光性及摄食方式的变化相适应。本研究旨在探明达氏鲟视网膜的发育特性及其相关机能特点,为开展规模化繁育与种群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达氏鲟;视网膜;早期发育;相关机能;Acipenser dabryanus;retina;ontogeny development;correlated function
  • 4644.贝类中3种组织血型抗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分型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人类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 HBGAs)是诺如病毒(NoVs)的结合受体,本研究假设贝类中也存在类似的HBGAs并且特异性地富集NoVs,利用HBGAs单克隆抗体,建立贝类中3种HBGAs的ELISA检测方法,分析牡蛎(Crassostrea giga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等6种双壳贝类中HBGAs的类型.结果显示,在上述6种贝类中都检测出 A型抗原,其中菲律宾蛤仔的检出率为11.6%(9/77),紫贻贝的检出率为28.1%(16/57),缢蛏样品为72.3%(47/65),栉孔扇贝为84.6%(58/69),其余贝类检出率为100%;只有牡蛎样品检出 H 抗原,检出率为30.7%(28/91);在缢蛏和毛蚶样品中检测出 B 型抗原,检出率分别为76.9%(50/65)和77.8(56/72).结果表明贝类中存在不止1种类型的HBGAs.
    关键词:贝类;组织血型抗原;诺如病毒;酶联免疫吸附;单克隆抗体;shellfish;HBGAs;NoVs;ELISA;monoclonal antibody
  • 4645.联合收获免耕直播机开沟分土装置抛土性能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针对我国稻麦轮作区在作物收获后均可进行兔耕播种的作业要求,在原设计的稻麦联合收获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的基础上,对开沟装置结构参数、运动参数及分土导流装置结构进行优化,利用开沟抛起的土块对免耕直播的种子进行覆盖.田间试验表明:优化改进后的开沟分土装置作业效果良好,作业后土垡边长不大于4 cm、碎土率达90%,抛土均匀性不小于85%,单侧平均抛土幅宽1.1~l.2m,抛土集中区平均覆土厚度2.3 cm,不仅达到开沟机械作业的质量标准要求,还能满足当地农艺上的覆土盖种要求.
    关键词:联合收割机;免耕播种机;开沟装置;分土装置;改进设计;田间试验;combine harvester;no-till planter;ditcher;reflector;improvement design;field testing
  • 4646.草鱼出血病病毒vp6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估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评估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vp6基因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将vp6基因克隆进pFastBacTMDual载体杆状病毒的多角体蛋白(Ph)启动子下游,同时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β-actin启动子控制的vp6基因克隆进杆状病毒的P10启动子下游,获核酸疫苗载体pFastBac-FA-VP6-ph-VP6.按每尾分别注射疫苗载体10、30、60 μg的剂量免疫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体长14 - 20 cm,体质量60 - 120 g),同设pFastBacTMDual载体(30 μg/尾)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0.4 mL/尾无菌水).于免疫后不同时间通过RT-PCR检测免疫鱼体中vp6基因的表达,并于免疫后第14、21、28、49、70天分别通过间接凝集反应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水平,并在免疫第21天感染GCRV评估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核酸疫苗免疫草鱼后,各免疫组均有抗体产生,抗体效价在免疫后第28天达到最高;攻毒后每尾注射疫苗载体10、30、60 μg组的死亡率分别为0%、0%、5%,pFastBacTMDual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0%和100%.表明构建的核酸疫苗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关键词:草鱼出血病病毒;vp6基因;核酸疫苗;免疫;相对存活率
  • 4647.桉树内生菌对尾巨桉幼苗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关键词:桉树幼苗;内生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叶绿素
  • 4648.鸭发育早期肝脏IGF-1mRNA的表达特异性及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选择生长速度不同的高邮鸭和金定鸭,对其胚胎期和出雏早期肝脏IGF-1 mRNA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鸭13、17、21、25、27胚龄和出雏后7日龄下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mRNA的表达规律.试验结果证实:鸭肝脏IGF-1 mRNA在13胚龄已有表达.鸭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质量和肝脏IGF-1 mRNA的表达水平均呈持续上升态势,高邮鸭13、21胚龄和7日龄肝脏IGF-1 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金定鸭(P<0.01),与日增体质量和绝对生长速率的变化情况相吻合.整个观察期内体质量变化和肝脏IGF-1 mRNA的表达量均呈现极显著的品种和时间特异性(P<0.01),并且受到品种和日龄交互作用的极显著影响(P<0.01).从品种或性别的角度进行分析,均发现鸭发育早期肝脏IGF-1 mRNA的表达与体质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l),提示肝脏IGF-1 mRNA的表达可能在鸭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鸭;肝脏;胚胎期;IGF-1 mRNA表达;体质量;duck;liver;early development;expression of IGF-1 mRNA;body weight
  • 4649.光照强度对青色系与红色系仿刺参生长与能量分配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实验所用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红色系和青色系体质量分别为(6.28±0.02) g和(6.34±0.04) g。实验设定5个光强处理组(50、300、1000、2000、3500 lx)和对照组(0 lx)。光照强度通过调节灯泡功率、数量以及灯源距离获得,光照周期为12L︰12D,养殖水温16~17℃。结果表明,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速度与光强呈负相关,弱光照时(50 lx)时生长速度最快。黑暗(0 lx)时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较弱光时(50 lx)略慢(P>0.05)。过强光照(3500 lx)抑制仿刺参的摄食率(P0.05)。仿刺参生长能(G/C)约7%,粪便能(F/C)和呼吸能所占比重超过90%。强光(3500 lx)下仿刺参排便能损失的比例增至59%,而生长能降至2%。从提高能量分配和饵料利用效率看,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速度较适宜光强为弱光(50 lx)。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光照强度对生长、摄食、耗氧率和能量分配影响,并以青色系仿刺参作为对比,为红色系仿刺参在中国近海养殖提供基础参数。
    关键词:光照强度;仿刺参;色系;生长;能量收支;light intensity;Apostichopus japonicus;color variants;growth;energy metabolism
  • 4650.表达Harpin蛋白的芽孢杆菌工程菌的构建及其生防效果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利用同源重组方法将来源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Harpin(HpaGxooc)编码基因hpal分别插入根围拮抗解淀粉芽孢杆菌FZB42的蛋白水解酶编码基因aprE和nprE位点,成功构建双拷贝Harpin表达工程菌株FZBHarpin.反转录PCR检测结果显示,hpal能在RNA水平上正常转录表达.工程菌FZBHarpin发酵72 h后,其发酵液可引起烟草过敏性反应,这表明Harpin蛋白外泌胞外并保持生物活性.利用FZBHarpin浸种烟草后,烟草主根长达64.05 mm,比对照增加了30%,促生效果是FZB42的2倍.盆栽水稻白叶枯病防治试验结果显示,FZBHarpin防效为51.9%,比出发菌株FZB42防效显著提高.这为利用病原物中可激发植物产生抗病性的激发子来遗传改良生防微生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解淀粉芽孢杆菌FZB42;Harpin蛋白;基因工程菌;生物防治;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ZB42;Harpin protein;engineering strain;biocontrol
首页  上一页  ...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