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1.三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对镉胁迫的光合响应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关键词:秋华柳;镉;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
-
4602.决策树方法在云贵高原典型区域ALOS影像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云贵高原典型区域贵州省赤水市及其邻近区域为研究区,以2010年9月该区域先进的陆地观测卫星(advancedland observing satellite,ALOS)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在充分分析和统计影像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对比8种典型地物在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3种数据及影像波段运算后特征值的数值差异,总结出区分8类典型地物的阈值,建立了以阈值为规则的决策树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分类总体精度达到89.05%,Kappa系数为0.87,能较好地利用云贵高原典型区域的地物信息,有效提高地物分类精度,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ALOS多光谱影像;土地利用分类;决策树模型;云贵高原;ALOS multispectral image;land use classification;decision tree model;Yunnan-Guizhou Plateau
-
4603.分区交替水分胁迫对草乌光合特性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应用田间根系分区供水方法,研究根系分区交替水分胁迫(APRD)、固定单侧水分胁迫(FPRD)与对照两侧同时供水(BPRI)对2年生草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水分条件下,叶片蒸腾速率(n)随着周期的进行逐渐减小,后期随着处理水分亏缺的加重,峰值减小,峰出现时间前移;2)APRD处理下,草乌通过维持相对较低的气孔导度(G6),在Tr降低30%的前提下,Pn比对照BPRI与FPRD处理分别提高4.16%,37.43%,反映出APRD处理对气孔的优化调节;3)各水分条件下,草乌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APRD处理可显著提高草乌的WUE,分别比对照BPRI和FPRD处理提高20.39%和10.53%,对草乌在干旱地区栽培意义重大;4)各水分条件下草乌的光合一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观量子效率( AQY)差异不显著,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协同变化表明APRD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草乌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现为APRD处理下最高,FPRD处理略低于对照BPRI; APRD处理下,草乌叶片暗呼吸速率(Rd)最低,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根系分区交替水分胁迫通过供水调控挖掘了草乌本身的生物学节水潜力.
关键词:交替水分胁迫;水分利用效率;光合光响应;草乌
-
4604.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等蛋白替代方式,以家蝇蛆粉(housefly maggot meal)分别替代饲料中0、20%、40%、60%、80%和10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0.56±0.03)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相应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实验组.养殖45 d后测定对虾肌肉的常规成分和氨基酸、肌苷酸含量,研究家蝇蛆粉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肌肉粗蛋白和灰分含量随家蝇蛆粉替代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其中G100组粗蛋白含量和G80、G100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G0组(P<0.05);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各组肌肉游离氨基酸中谷氨酸、丙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和游离鲜味氨基酸总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除G40组外,G20-G100组游离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G0组(P<0.05);与G0组相比,替代组游离精氨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游离赖氨酸含量随替代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G20组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G0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替代组肌肉结合氨基酸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与G0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G20-G80组肌肉肌苷酸含量与G0组相比差异不显著,G100组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当家蝇蛆粉替代鱼粉水平不超过60%时,除凡纳滨对虾肌肉游离精氨酸含量显著升高外,对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组成和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无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鱼粉;家蝇蛆粉;肌肉成分;氨基酸;肌苷酸
-
4605.不同年龄野生和养殖兴凯湖翘嘴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评定营养价值、建立种质标准以及研制人工配合饲料,对2龄、4龄和6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和养殖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龄兴凯湖翘嘴鲌野生和养殖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龄、6龄野生群体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与常见养殖鱼类相比,野生兴凯湖翘嘴鲌Ca和P含量较高.野生和养殖群体的氨基酸组成一致,甘氨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和赖氨酸次之.4龄、6龄野生群体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野生与养殖群体蛋白质含量较高,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野生群体肌肉营养价值和肉味鲜美程度明显优于养殖群体,且随年龄增长差异更加明显.在配制兴凯湖翘嘴鲌人工饲料时,应适当添加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以提高其营养价值;适当添加甘氨酸和谷氨酸,以提高养殖鱼体风味.
关键词:兴凯湖翘嘴鲌;野生群体;养殖群体;营养成分
-
4606.基于S7核糖体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7种金线鱼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测定了7种金线鱼属(Nemipterus)及2种锥齿鲷属(Pentapus)鱼类S7核糖体蛋白基因(S7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以二线眶棘鲈(Scolopsis bilineatus)做为外类群初步探讨了其分子进化关系.测序所得S7部分序列为734~746 bp,序列比对后得到同源序列743 bp.其中保守位点386个,变异位点351个,简约性信息位点289个.A+T含量(54.1%)高于G+C含量(45.9%).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出7种金线鱼的遗传距离为0.042~0.294.S7序列存在大量碱基插入与缺失,其中日本金线鱼(Nemipterus japonicus)与苏门答腊金线鱼(N. mesoprion)在第167、182、474、608、662 bp位置,金线鱼(N. virgatus)与印度洋金线鱼(N. bipunctatus)第227、332、401、604 bp的位置具有相同的碱基插入缺失特征,且具有种类特异性.最后利用最大似然法(ML)与贝叶斯分析(BI)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7种金线鱼聚在一起,其中日本金线鱼与苏门答腊金线鱼聚为一支,金线鱼、深水金线鱼和印度洋金线鱼聚成一支.结论认为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形态与分子证据,才能进一步明确金线鱼属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
关键词:金线鱼属;系统发育;S7核糖体蛋白基因;Nemipterus;phylogeny;S7 ribosomal protein gene
-
4607.重组激活基因(RAGs)功能机制及其在鱼类早期发育中的作用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 BCR和TCR基因座(Igκ、Igλ、Igh、Tcrα、Tcrβ、Tcrγ、Tcrδ)的可变区(V)、多样区(D)、链接区(J)发生 V(D)J 重排,该重排过程是在重组激活蛋白(RAG-1和 RAG-2)的作用下完成的, V(D)J 重排机制使机体拥有庞大的抗体库,以应对自然界中多元的病原微生物。RAGs 结构分为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核心区域发挥着重要的基因片段酶切功能,而非核心区域的九聚体序列(nonamer)、锌指等结构具有调节V(D)J重排的功能。RAGs的功能在转录水平、染色体水平以及蛋白水平受到严格的时间和空间调控,以保证B/T细胞的正常发育。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哺乳动物RAGs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机制的深入研究, RAGs也在淡水鱼和海水鱼中有了越来越多的报道。由于 RAGs 的功能特点以及在进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其已成为研究鱼类免疫系统发育过程和系统进化的重要分子标记。本文在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 RAGs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RAGs定位鱼类免疫系统的发生过程,旨在为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鱼类疫苗的开发与研制以及鱼类免疫学研究等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重组激活酶;免疫球蛋白;T细胞受体;早期发育;鱼类特异免疫;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s;immunoglobulin;T cell receptor;development;fish adaptive immunity
-
4608.Na+-K+-ATPaseα1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和表达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解Na+-K+-ATPase a1基因的分子结构及其在建鲤盐度调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的方法分离克隆了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Na+-K+-ATPase α1基因全长cDNA,得到3 397 bp的全长cDNA,包括3 08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232 bp的5’末端非编码区(UTR)以及219 bp的3’末端非编码区(UTR).对推测的该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分析显示:建鲤与其他鱼类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90.22%~95.52%,与斑马鱼(Danio rerio)相似度最高(95.52%),与虱日鱼(Chanos chanos)相似度偏低,其次是平鲷(Rhabdosargus sarba)、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底鳉(Fundulus heteroclitus)、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马苏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masou)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与大两洋鲑(Salmo salar)的相似度最低(90.22%),与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和人(Homo sapiens)的相似度分别为89.62%和89.51%.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的Na+-K+-ATPase α1基因的氧基酸序列极为保守.用实时定量PCR (RT-PCR)检测该基因在建鲤鳃,肾、肠、肝、脑和脾的相对表达量,其中脑最高,其次是鳃、脾、肾、肠,肝最低,这表明脑、鳃和脾是建鲤Na+-K+-ATPaseα1基因主要的表达器官.本研究旨为进一步探索建鲤的盐度调控机制奠定分子基础.
关键词:建鲤;Na+-K+-ATPaseα1;克隆;序列分析;组织表达
-
4609.干旱胁迫下外源ABA对观赏海棠叶片可溶性蛋白和脱水素积累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抗旱性较强的观赏海棠品种‘王族’和抗旱性较弱的品种‘红丽’幼树为试材,采用“喷施ABA+干旱处理”和“喷水+干旱处理(对照)”2个处理组,测试不同干旱条件下ABA处理的观赏海棠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REC)、可溶性蛋白含量(SPC)、可溶性蛋白和脱水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ABA处理的‘王族’叶片RWC显著升高,REC和SPC显著降低,而‘红丽’的相应指标变化则相反.SDS-PAGE分析表明:ABA处理分别引起了干旱处理过程中‘王族’叶片14.8,18.0,46.2,50.9,78.1,145.2 ku和‘红丽’叶片14.4,18.0,32.8,46.2,89.6,141.0 ku可溶性蛋白的变化.免疫蛋白印迹法测定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分别诱导‘王族’叶片14.8,51.0 ku和‘红丽’叶片14 4,32.8 ku脱水素的积累;ABA处理显著地的诱导2品种叶片干旱处理开始时脱水素的积累,并降低干旱处理7天后‘王族’叶片14.8,51.0 ku和‘红丽’叶片14.4 ku的积累.ABA能够诱导正常水分条件下观赏海棠叶片脱水素的表达,但当植株处于干旱胁迫时,ABA抑制其叶片中被诱导的脱水素的积累,并且此抑制作用与品种间抗旱性呈正相关性.
关键词:观赏海棠;ABA;干旱胁迫;可溶性蛋白;脱水素
-
4610.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及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Darch蜕皮周期分期方法,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蜕皮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初步探讨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消化酶活性变化.根据第三颚足末端刚毛和表皮的形态学特征,可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后期(A-B期)、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期(D期)和蜕皮期(E期),其中D期可进一步分为D0、D1、D3-43个亚期.在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蜕皮后A-B期开始升高,于蜕皮前早期D0阶段达最大(P<0.05),随后又逐渐降低,至蜕皮前晚期D3-4阶段降至最低(P<0.05);胃蛋白酶活力在蜕皮周期中于蜕皮前晚期D3-4阶段显著降低(P<0.05),其他阶段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认为,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可分为C、D0、D1、D3-4、A-B 5个时期,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发生周期性变化.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形态学;肝胰腺;消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