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91.美国白蛾在泰山的适生性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关键词:泰山风景区;美国白蛾;海拔;气象因子;寄主;适生性
-
4592.杜仲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对照组)、0.5%、1.0%、2.0%和3.0%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饲喂体质量为(7.5±0.2)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实验共分5个处理组,每处理组4个重复,每重复40尾虾。经过42 d养殖,各处理组均有较高的存活率,且无显著差异(P>0.05);2.0%杜仲组的虾体增重率最高(136.1%),饲料系数最低(1.33),较对照组提高增重率9.8%(P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杜仲;生长;蛋白酶;非特异免疫;肌肉成分;Litopenaeus vannamei;Eucommia ulmoides;growth;protease;nonspecific immunity;muscle compo-sition
-
4593.细鳞鲑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器官发生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胚胎末期至仔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免疫器官(头肾、胸腺及脾组织)早期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水温为10.0~16.2℃时,细鳞鲑的免疫器官原基发生及其淋巴化的先后顺序均为胸腺、头肾和脾.仔鱼出膜前5d胸腺原基形成,出膜前1d胸腺即出现少量淋巴细胞,仔鱼19日龄后,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渗入胸腺实质而形成小梁,仔鱼35日龄左右,胸腺已经分化出模糊的内区和外区;仔鱼出膜前2d,出现头肾原基,由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组成,仔鱼3日龄后,头肾由肾小管构成,10日龄后,组织开始淋巴化,仔鱼35~ 45 日龄,肾小管上皮细胞开始退化,头肾内出现血窦,并进一步淋巴化,50日龄后,肾小管退化完毕,头肾主要由淋巴组织和大量血窦构成;5日龄细鳞鲑仔鱼,脾原基出现,16日龄后,脾开始淋巴化,35- 50 日龄,脾内建立起发达的微血管系统以及血窦结构.细鳞鲑的免疫器官分化较早,其发育速度较其他淡水硬骨鱼类相对滞后,但组织淋巴化速度较快.本研究旨在揭示细鳞鲑早期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为实现细鳞鲑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细鳞鲑;早期发育;淋巴器官;胸腺;头肾;脾脏
-
4594.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发生规律与年际变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解珠江鱼类补充群体发生规律及资源量状况,2005-2011年在珠江中下游肇庆江段设置定点采样点,通过定量网连续采集漂流性鱼苗样品,对珠江中下游鲴亚科(Xenocyprininae)鱼苗补充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稳定出现在4~10月,每年持续(183±12) d,平均出现率为40.1%。在5~8月伴随洪水过程有多个漂流高峰期,鲴类鱼苗密度与径流之间显著正相关(n=876, P
关键词:珠江;鲴亚科;鱼苗;补充群体;Pearl River;Xenocyprininae;larval fish;recruitment
-
4595.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的抗黑曲霉活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运用亲和层析、SDS-PAGE、Western-blotting、抗真菌实验等技术探索对虾血蓝蛋白的抗黑曲菌活性。结果发现,血蓝蛋白在质量浓度为0.1~0.8 mg/mL 时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在此基础上,选取0.2 mg/mL血蓝蛋白作用后的黑曲霉进行显微观察分析。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血蓝蛋白能抑制黑曲霉孢子生长。扫描电镜分析显示,在血蓝蛋白作用下,黑曲霉孢子囊萎缩,分生孢子集聚成团,菌丝裂解、扭曲、变短、无分生孢子囊。由此推测,对虾血蓝蛋白具有抗黑曲菌活性,其抗菌机制可能与血蓝蛋白抑制黑曲菌孢子生长和促使病态菌丝产生等有关。本研究对揭示血蓝蛋白的非特异性免疫机理和寻找新的对虾疾病免疫学防治途径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抗黑曲霉活性;Litopenaeus vannamei;hemocyanin;anti-Aspergillus niger activity
-
4596.“粉玉”体色瓯江彩鲤MHCclassⅡ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鱼体抗病力的关系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利用1对特异性引物DABF和DABR,分别从30尾感病和13尾抗病“粉玉”体色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的cDNA中扩增出长度为624 bp的MHC classⅡB基因片段.对210个有效克隆进行测序,获得84个不同的编码序列,分属13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其中Cyca-DAB3*17和Cyca-DAB3 *18为新发现的2个等位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总数为267、130,变异率较高( 42.79%、62.50%).MHCⅡB基因片段包括第1-4个外显子,分别编码信号肽、β1和β2结构域及跨膜区.β1结构域的变异明显大于β2结构域,表现为在长度为276 bp的β1结构域中,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分别为150个(54.35%)和72个(78.26%);而长度为282bp的β2结构域的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较少,分别为105个(37.23%)和54个(57.45%).在p1结构域的24个抗原结合位点(PBR)上,有22个发生了变异.β1结构域的PBR、非抗原结合位点(non-PBR)及β2结构域的非同义碱基替换率(dN)与同义碱基替换率(ds)的比值w分别为1.366、0.992、0.792,表明“粉玉”体色瓯江彩鲤MHC classⅡB基因的β1结构域在进化过程中受到正向选择作用.基因Cyca-DAB3 *09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7.81%)显著高于感病群体(1.37%,P<0.05),新等位基因Cyc-DAB3*18(频率为3.13%)只出现在抗病群体中,基因Cyca-DAB1 *08、Cyca-DAB3 *08和Cyca-DAB3*17为感病群体所特有.研究结果为抗病“粉玉”体色瓯江彩鲤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粉玉"体色瓯江彩鲤;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多态性;抗病力
-
4597.茶树2个MY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MYB类转录因子是一类包含一段保守的DNA结合结构域的基因家族,广泛地参与植物发育和植物次生代谢的调节.根据前期芯片杂交和文库筛选得到的2个MYB转录因子的部分序列,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分离得到它们的全长基因:C3MYBI和C3MYB2,在GenBank的登录号分别为HQ660373和HQ660374.序列分析表明:CsMYBI基因全长1132bp,开放阅读框长879bp,编码292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2.9ku,理论等电点为8.13:CsMYB2基因全长1020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675bp,编码224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25.4ku,理论等电点为9.05.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具有明显的R2R3M YB结构域,且在R3结构域的下游都含有1个相对保守的C1(LIXXGIDPXTHR)基序.同源性分析表明:茶树CsM YBI和CsMYB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MYB类转录因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CsMYBI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陆地棉MYBI的相似性为57%,CsMYB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葡萄MYBC2的相似性为75%.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个转录因子基因在遮荫处理条件下的表达规律,及其在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CsMYBI和CsM YB2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具有明显区别,其中CsM YB2在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是根中的100多倍;而遮荫处理能明显降低叶片中的花青素含量,并提高CsMYBI的表达,但对转录因子CsMYB2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茶树;MYB转录因子;基因克隆;表达分析
-
4598.基于线性食物网模型估算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刺参和皱纹盘鲍的生态容纳量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俚岛人工鱼礁区是中国北方近海典型的海珍品增殖型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是该生态系的主要增殖放流种类.基于2009年在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进行的周年生物资源调查数据,利用 EWE 软件构建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对该模型进行了不确定性及输入参数敏感度检验,系统分析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特征和能量流动规律,估算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内刺参和皱纹盘鲍的生态容纳量.模型由19个功能组构成,基本涵盖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信度 P 指数为0.51,小型底层鱼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P/B)下降50%会使小型底层鱼类生物量(B)估算值变化1.36,影响最大;系统总流量为10786.680 t/(km2·a),其中27%流向碎屑,17%以捕捞和沉积的形式流出系统;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为4131.966 t/(km2·a);系统的总能量转换效率为10.5%,流量中来自碎屑的比例为39%,其中的61%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能流通道以牧食食物链为主导;刺参和皱纹盘鲍的生态容纳量为309.4 t/km2和198.86 t/km2,目前礁区刺参和皱纹盘鲍的生物量分别占估算生态容纳量的31.72%和26.15%,仍具一定的增殖空间.
关键词:人工鱼礁;生态容纳量;刺参;皱纹盘鲍;俚岛;artificial reef;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Apostichopus japonicus;Haliotis discus hannai;Lidao
-
4599.象山港黄姑鱼的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象山港水域采集的365尾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结合其生物环境的同步调查数据,采用胃含物中饵料生物质量百分比(W%)、个数百分比(N%)和出现频率(F%)分析其饵料生物组成,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衡量各饵料生物的重要性;采用空胃率和胃饱满指数分析黄姑鱼的摄食强度;采用选择性指数 Va检验黄姑鱼对某种饵料生物是否具有选择性。研究表明,黄姑鱼的饵料生物共34种,主要摄食虾类,其中巨指长臂虾(Palaemon macrodactyl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刺螯鼓虾(Alpheus hoplochele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是黄姑鱼主要的摄食对象。黄姑鱼的摄食强度受季节和体长变化影响,冬季的摄食强度最低;体长大于190 mm 个体的摄食强度较低。此外,性腺发育对摄食强度也存在一定影响。春、秋和冬季黄姑鱼主要以摄食巨指长臂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和日本鼓虾等为食;夏季以巨指长臂虾、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等为食。体长80~220 mm的黄姑鱼主要以小型虾类为食,而体长大于220 mm的黄姑鱼主要摄食鱼类、口虾蛄等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选择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巨指长臂虾(选择性指数为0.145,χ2=4.192, P
关键词:黄姑鱼;食物组成;摄食习性;食物选择;象山港;东海;Nibea albiflora;diet composition;feeding habits;prey selection;Xiangshan Bay;east China Sea
-
4600.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 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华鲟;水温;饵料;生态调控;人工繁殖;性腺;发育;Acipenser sinensis;water temperature;feed;ecological regulation;controlled reproduction;gona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