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5410 篇 当前为第 469 页 共 541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

  • 4681.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管孔组合特征识别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提出一种管孔组合方式的自动识别方法.提取木材显微横切面的边缘后,基于类圆区域面积直方图,通过最大类间方差将封闭区域分为2类,将导管与其他形状相似、大小不同的组织分开;同时,引入封闭区域平均面积作为另一目标函数.最后采用管孔集邻接度来判断管孔的组合方式.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各种导管的分布和组合获得满意的分割效果,并给出管孔的组合方式.
    关键词:管孔集邻接度;多目标优化;导管分割;管孔组合;最大类间方差;阔叶树材
  • 4682.阔叶红松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异质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林隙及其周围郁闭林分内,通过网格法布点,于2010年7-9月使用TDR200测定中、小林隙Ⅰ~Ⅲ层的土壤含水量.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特征及同一林隙各样点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性,利用surfer8.0软件进行克立格空间局部插值,并绘制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图,分析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小林隙Ⅰ~Ⅲ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中等程度变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斑块连接度增大.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林隙中心和近中心区域,并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面积扩大并向中心靠拢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量最小值出现在扩展林隙及其郁闭林分内.中、小林隙中心与边缘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均为Ⅱ层较Ⅰ和Ⅲ层大.7-9月土壤含水量均值呈单峰型变化,最大值出现在8月,且中林隙土壤含水量较小林隙的大;9月Ⅰ和Ⅱ层土壤含水量较8月大幅度减小,但Ⅲ层与8月相比差异较小.
    关键词: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土壤含水量;时空异质性
  • 4683.脉冲磁场对松材线虫生理生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关键词:脉冲磁场;脉冲前沿宽度;纤维素酶活性;死亡率;松材线虫
  • 4684.水温、饲料蛋白及其互作效应对吉富罗非鱼生长与血清能源物质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温度(20~34℃)、饲料蛋白水平(25%~50%)及其互作效应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饲料效率与血清能源物质(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的影响.整个实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温度与饲料蛋白水平的一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与饲料蛋白水平的互作效应对饲料效率、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有显著影响(P
    关键词:吉富罗非鱼;水温;饲料蛋白;生长;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蛋白;GIFT tilapia;water temperature;dietary protein level;growth;glucose;triglyceride;total protein
  • 4685.固定化微生物联合大型水生植物净化养殖废水的实验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固定化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弯曲芽孢杆菌(B. flexus)和大型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为实验材料,研究微生物与水生植物两者单独或联合作用等不同处理模式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素的去除效果及氨化细菌(AB)、亚硝化细菌(NOB)、硝化细菌(NB)和反硝化细菌(DB)4类氮循环细菌的动态分布情况,实验阶段为25 d.结果表明,与固定化微生物(I)、粉绿狐尾藻(M)分别单独作用相比,两者联合作用(I+M)对水体氮素和 CODMn 的去除效果显著.比较实验前15天, I+M 对养殖废水亚硝态氮( NO?-N)和2铵态氮( NH+-N)的去除率分别达50.83%和62.38%,显著高于 I(39.55%和51.17%)与 M(40.78%和53.31%)(P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粉绿狐尾藻;养殖废水;氮循环细菌;去除率;污水净化;immobilized microorganism;Myriophyllum aquaticum;aquaculture wastewater;N-cycle bacteria;removal rate;sewage purification
  • 4686.水飞蓟素对四氯化碳致鲫肝(细胞)损伤的保护和抗氧化作用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评价水飞蓟素(Silymarin, SM)对鲫(Cyprinus carpio)肝(细胞)的保护和抗氧化作用,分别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效果.在体外,利用8 mmol/L的四氯化碳(CCl4)作用肝细胞4 h构建鲫肝细胞体外损伤模型,用不同质量浓度的水飞蓟素(100、300和600μg/mL)对鲫肝细胞进行前处理(CCl4损伤前加药)、后处理(CCl4损伤后加药)和前后处理(CCl4损伤前后均加药),然后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上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在体内,用含水飞蓟素的饲料(0.1、0.5和1.0 g/kg)饲喂鲫60 d,再腹腔注射30%四氯化碳-植物油混合液,然后检测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等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水飞蓟素不同程度地抑制 CCl4损伤引起的肝细胞培养上清中 GPT、GOT、LDH活性和 MDA含量的升高,提高 SOD活性及肝细胞的存活率.体内研究发现,0.5和1.0 g/kg水飞蓟素显著降低CCl4损伤导致的血清中GPT、GOT、LDH活性升高,显著提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有效提高肝中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
    关键词:水飞蓟素;四氯化碳;保肝作用;肝损伤;抗氧化;鲫;silymarin;carbon tetrachloride;hepatoprotective effect;liver injury;antioxidant;Carassius auratus
  • 4687.牛枝子抗旱候选基因LpDREB的克隆与表达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牛枝子为胡枝子属中最具耐旱特性的灌木树种,是研究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水平的植物个体间耐旱差异机制的重要材料.以5个种源的天然牛枝子为材料,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牛枝子抗旱候选基因LpDREB的全长序列,对LpDREB基因的结构和系统进化进行分析,研究LpDRB基因的组织及诱导表达规律,分析LpDREB基因的SNP分布和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克隆的牛枝子LpDREB基因cDNA片段全长为1 611 bp,具有93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18个氨基酸,包含DREB基因所特有的DREBP/AP2保守区域.LpDREB基因同大豆GmDREB3基因的进化关系最近,但2个基因除保守区域外的其他区域相似性不高.牛枝子LpDREB基因受干旱胁迫诱导表达,在组织器官中的根部表达量最大,其次为叶片,茎中的表达量最少.在天然牛枝子群体中共检测到23个SNP位点,其中启动子及5'端非编码区4个,编码区17个,3'端非编码区2个;23个SNP中,12个属于转换,11个属于颠换;编码区内的17个SNPs位点中,9个属于同义突变,8个为非同义突变,同义突变与非同义突变的比值为1.1.研究结果为基于SNP水平的牛枝子抗旱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奠定基础.
    关键词:牛枝子;LpDREB基因;诱导表达;序列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
  • 4688.仿刺参纵肌带再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人工创伤的方法剪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腔背部的纵肌带,然后缝合切口处的体壁,将其在添加抗生素(100 IU/mL的青霉素和100μg/mL的链霉素)的海水中继续饲养。通过形态学和组织学方法对仿刺参纵肌带再生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形态学结果显示,创伤后0 h,由于纵肌带的收缩,断端出现0.5~1 cm的间隙;创伤15 d,创伤处出现乳白色絮状组织,暂命名为肌前组织;创伤30~45 d时,肌前组织逐渐增厚并将断端肌肉组织连接起来;创伤60~90 d,肌前组织已转化成纵肌带,并且其厚度增至正常纵肌带的1/2;创伤后110~130 d,新生纵肌带进一步增粗,形态上与未创伤处组织没有区别,只是直径略小一些;创伤150 d,再生的纵肌带厚度同正常状态。组织学结果显示,创伤后15 d,在损伤处出现结缔组织及单个的肌纤维,形成一条不规则的细长条带,即肌前组织;创伤后30~45 d,肌前组织中肌细胞数量大量增加,并与体壁间形成一些“桥状”连接;创伤后60~90 d,肌前组织几乎被肌纤维占据,且“桥状”连接数量增加,此时肌前组织已转化为肌肉带(纵肌带);创伤后110~130 d,新生肌纤维数量大量增加,和体壁相连的“桥状”连接数量减少,创伤150 d,新生的纵肌带基本达到正常的结构,且“桥状”连接消失。分析认为仿刺参纵肌带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且新生的肌细胞来源于体壁结缔组织细胞和体腔上皮细胞。
    关键词:仿刺参;纵肌带;再生;形态学;组织学;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longitudinal muscle bands;regeneration;morphology;histology
  • 4689.硬骨鱼类卵子质量研究进展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鱼类卵子质量被定义为卵子受精和随之发育成正常胚胎的能力,其质量的优劣是影响鱼类人工繁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对养殖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硬骨鱼类卵子质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及评析,从硬骨鱼类卵子的发生发育规律、卵子质量评价标准、影响卵子质量的内外因素及相关调控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今后硬骨鱼类卵子质量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硬骨鱼类卵子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海水养殖鱼类种苗生产提供可控性强的工艺流程.
    关键词:卵子;硬骨鱼;水产养殖;卵子发生发育;质量评价
  • 4690.美洲黑杨不同生长势无性系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差异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高(A)、低(B)生长势2个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表型性状和生理指标的连续采集开展生长性状、光合生理特征及养分吸收等特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A系号与B系号在根、茎、叶的干质量及总干质量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上根干质量比例最小,且A系号干物质分配倾向于茎,而B系号倾向于叶;从6-9月,生长和生理特征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不同月份间7月份各系号生长最快,生理特征值变化幅度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苗高和地径与单叶面积、夜间呼吸速率、NH4+的吸收速率及总光合速率均呈显著相关(R>0.826,P<0.05),说明幼苗生长主要受自身总光合能力、养分吸收和夜间呼吸消耗的影响,而A系号在这些因子上均优于B系号,由此构建了其高生长势的生理基础.
    关键词:美洲黑杨;杂交;干物质;生长势;生理基础
首页  上一页  ...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